文|新熵 石榴
編輯丨月見
你以為的商戰,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再不行怒砸10億做空對家股票;實際的商戰往往采取了更樸素的手段,比如劃坐墊、搶公章,創始人親自將口水吐在對方臉上。
就像是一場輪回,一個月前,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怒刪知乎CEO周淵微信,在朋友圈掐腰大罵的故事還未遠去,新一輪的互聯網大戰,再次從朋友圈開始發酵。
百合網創始人慕巖,如今已來到知天命的大哥之齡,但大哥不想服老。遙想當年,張一鳴還是那個被喊來為自己調試程序的技術小伙,張楠更是蹭進三里屯創始人聚會的年輕創業者。如今互聯網大佬身份反轉,但曾經坐在導師席上指點江山的老牌創業導師仍不吝賜教。
抖音直播間背景噪音太吵,充值后竟然不能立刻消費,大主播橫行天下,逼得小主播只能半夜守著三兩看客茍延殘喘。一句三嘆多么真心,苦口婆心只怕影響你們上市。
奈何郎有情,妾無意,慕巖建來議卻沒有結局。
真是豈有此理。
心有千千結,慕巖激烈、激憤、激動得有樣學樣,在朋友圈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號角聲里痛陳革命史。規勸張一鳴及時退休的同時,還為抖音列下三大罪狀,內容包括抖音無端封號有人提供付費解封,陌生人私信涉黃,給高管和業務人員提建議已讀未回。
“字里行間皆辛苦,節外生枝誰之過”,慕巖想要兩軍對壘,但有來有往才叫戰斗。南墻撞破還不回頭,控訴就變成了真社死。
黃淵普揮劍斬知乎的故事當然精彩,但問題是,輿論引爆之后呢?
01、慕巖和黃淵普,誰罵得更好看?
那一天,屢屢被“折磨”,屢屢“求助”無門的慕巖,終于回想起了“前輩”黃淵普的沖鋒故事。
這不是《進擊的巨人》,這是《進擊的慕巖和被立為標桿的黃淵普》。
一個月前,被“據說式”造謠的黃淵普,終于按捺不住,找上家門。“我給周源發了兩段信息提出建議:是否可以開一下反證功能?如果能證明匿名用戶說的是造謠,可以公布一下造謠者的信息,這樣可以讓匿名發帖的人更加謹慎。”
奈何黃淵普真情實感,知乎置若罔聞,“我一氣之下,寫了一段‘你好自為之,會有你的報應’之類的話后刪掉了周源的微信。”
如果說事情到了這,還屬于一出大廠高管被造謠,朋友圈里發牢騷的經典故事,但直到6月21日,黃淵普在微博上發布一紙決戰檄文,實名舉報知乎的匿名發言制度,和知乎創始人周源,直接將戰事從嘴炮演推向了中門對狙。
而事實證明,對狙很有用,舉報很成功,7月7日,水深火熱的知乎,正式低頭,官方宣布下線匿名功能。
這誰不眼熱。
要知道,黃淵普的成名史,可遠沒有慕巖來得知名。2005年,慕巖就瞄準婚戀交友賽道與清華大學校友共同創辦百合網。那一年,周鴻祎剛剛創立奇虎360,王興的校內網還未成為后來的人人網,張一鳴還沒拿到大學的畢業證書。
在隨后的幾年里,慕巖資助相親節目,坐在《非你莫屬》的BOSS團位置上,掌握著一批批優秀求職者們的生殺大權。
奈何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你大爺早已經不是你大爺。黃淵普直接重拳出擊,打得是一招虎虎生風,慕巖先來上一招溫情脈脈,卻收獲了一記了無回音。
總結一下就是,滄海橫流,老大哥重回互聯網舞臺,卻陡然發現,過往一切如一夢黃粱,振臂一呼就有萬千響應的日子也早已一去不回。
這就很難受了。如果是我們的普通人,可能就偃旗息鼓、重新認知自我,最多不過一怒之下按下那個一鍵刪除,眼不見心不煩。但將自己定義為“有如此社會地位和人脈關系的所謂大佬”的慕巖不干了。
七個小時后,他決定拿出第二招殺手锏。他先是在朋友圈發了一篇關于抖音不靠譜現象征集報告,往回找補說“將匿名整理成一篇報告,以我個人的名字,當面交給莊文榮主任,并回答莊大哥的任何問題”。
似乎覺得還不夠,一個小時后,他又集中火力連發兩條朋友圈,槍口分別對準了抖音封號需掏錢解號事件和涉黃事件。
老大哥溫情脈脈的勸慰沒了,慕巖露一記獠牙,曾經的互聯網大佬,依舊懂得如何充分掌握互聯網流量秘訣,懂得如何制造話題,吸引注意,及時引流。
但這可不是一個針尖對上麥芒的故事,而是一個針尖,企圖在一個超級App厚實的城墻,留下松動的縫隙。
字節沒有發聲,手指縫里透出點消息就能讓人吃瓜吃到飽。微博大V闌夕沖鋒在吃瓜一線,從抖音內部工作人員處打聽,慕巖從去年開始不斷提各種各樣不合理的利益訴求,包括希望抖音高管助陣明星直播首秀;讓抖音參與某跑腿公司的上市前融資;希望把某金融科技公司對接給抖音小店提供即時貸款服務等。但對于這些訴求,抖音那邊滿足不了,為此也挺頭疼。
朋友圈四處傳閱,議論聲此起彼伏。打臉的聲音那么響亮,精彩中透露出無限悲傷。人們一場場熱鬧看下來,卻發現滿屏卻打著“中年人的倔強”五個大字。
02、引爆輿論之后
很難說,從19號發布朋友圈到現在,老慕同志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但毋庸置疑的是,他預想中的公開喊話,抖音跪地挨打的故事,沒有輕易發生。
如今明星道歉都已通貨膨脹,“抱歉占用公共資源”變成了輕易到只需敲擊幾下鍵盤、點擊一次鼠標,就能在負面事件中占得先機的“保命”籌碼。他們叱咤輿論場,無需證據,粉絲們就趕來保駕護航、沖鋒陷陣,“我家哥哥都已經道歉,你還要怎樣?”
但之于企業和創始人而言,口水大戰想讓圍觀者不只看樂子,起碼得掏得出有用且有力的籌碼。
慕巖想要重演黃淵普痛打知乎的傳奇故事,但問題的本質在于,黃淵普和周源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UGC機制和平臺的沖突。
知乎的匿名提問和匿名回答機制,一把爭議火已經燒了多年。用戶在匿名機制的包裹之下,不必承擔明確道德壓力。在知乎的設想里,匿名功能是為了讓用戶無所顧忌地自由表達,分享一些實名下不方便分享的內容。
然而,借助這個身份,人們肆意暢言,宣泄秘密,公開造謠,不必擔責。至于這些回答到底幾分真幾分假?對不起,沒人在乎。
在那之前,6月9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剛剛聯手發布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7月7日,網信辦發布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有“禁止創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話等名義發布導向不良等內容的話題版塊和群組賬號”的條款。
黃淵普的公開炮轟,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
但“皮糙肉厚”的抖音,早已在封號、涉黃的故事上滾過幾茬。在搜索引擎上抖音,“風光履歷”看不到頭。暴雷只是空響,舊事比不得新番,抖音也不至于傷筋動骨。
反倒是互聯網恢復記憶,慕巖被重新上榜。
在自媒體人闌夕爆料的那條微博后,慕巖只能弱弱再反駁幾句,“對抖音的‘要求’事實上都是正常商務溝通,不存在強硬要求,基本就三句——‘我問張楠:某某合作你們有興趣么?’張楠答:沒興趣,因為……我答:懂了”。
一方辯友老交情、溫情話、威脅論輪番上陣,對方辯友無聲勝有聲,打臉的聲音格外清脆。
而當攻守互換,主動變成被動,結局或許就已經注定。慕巖怒氣沖沖地征討,如今已然變成了互聯網吃瓜群眾的朝圣地。
有人在摸魚之際“到此一游”,有人吃完全瓜之后犀利總結,“這從來不是一個‘地位低了’‘過氣了’‘負責人不理他’的失意故事,而是一個‘人格信用’破產,卻因為認識老板,而讓一個需要兼顧7億用戶體驗的產品,把自己的反饋看得比普通用戶更緊急更重要的笑話。”
商業世界,誰不想不拖不欠,再轟轟烈烈地保留一些體面。但想要在一個信用破產的廢墟上,重建熠熠光輝的大廈,那就還得按商業世界的規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