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7月19日,財政部召開2023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
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李大偉表示,專項債券是當前地方政府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求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
李大偉指出,今年上半年,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其中,用于市政建設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7275億元、交通基礎設施4211億元、社會事業3588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億元。
根據界面新聞記者的統計,2023年國內大部分省市都新增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其中廣東省的新增發行量更是超過了2500億,在全國各省市獨占鰲頭。專項債的項目類型也遍布農林水利、社會建設、棚改、交通基礎等多個領域。

專項債券的發行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上半年,各地用作項目資本金約2000億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近一半用于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李大偉同時也指出了專項債需要防范的風險,強調專項債券必須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求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詳細分析項目融資收益平衡情況,各級財政部門也將融資收益平衡作為審核把關重點,不具備條件的不得納入專項債券項目庫,也不得申請專項債券資金,切實防范專項債券償債風險。
審計署6月26日發布的《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就披露了存在的虛報項目、虛報收入、自求平衡、過度包裝等現象:
2022年20個地區通過虛報項目收入、低估成本等將項目“包裝”成收益與融資規模平衡,借此發行專項債券198.21億元。5個地區將50.03億元違規投向景觀工程、商業性項目等禁止類領域;47個地區違規挪用157.98億元;5個地區虛報33個專項債券項目支出進度,至2022年底有60.27億元結存未用。
財達證券副總經理胡恒松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指出,現在專項債出現各類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在專項債發行過程中,一般是先定資金規模再根據項目庫去篩選,有的地方項目實際上是“無中生有”,為了資金而創造項目。專項債雖然沒有納入赤字,但客觀上算舉債,所以可能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債務,也有一些是地方為了“弄回”資金而進行包裝和設計的。
另外胡恒松也指出了債券審核環節存在的問題:審核過程中,涉及到四個主體,包括省財政、省發改委、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不同審核主體的關注點可能不同,這可能導致一些職能部門的項目無法通過審核,直接被退回,但又沒有給出具體原因,這樣的多方審核必然會降低效率。
“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對各地專項債券支出進度進行通報預警,指導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節奏,積極發揮專項債券在拉動有效投資中的積極作用,以穩投資帶動穩就業、穩增長,更好發揮專項債券的效能”,李大偉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