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銷量第二大汽車公司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債務公司,大眾汽車正在經歷挑戰。
其乘用車CEO托馬斯·舍費爾(Thomas Sch?fer)警告稱,大眾將要經歷一段艱難時期,公司需要短期內實現支出節約以控制成本。
“我們在許多年里放任成本變得過高,現在我們正處于危險,類似屋頂結構著火?!蓖旭R斯在當地時間上周五的會議上表示,這是最后的警鐘。
會上,托馬斯呼吁參會的數千名經理在之后的工作中嘗試取得“小勝利”,這對于大眾這一體量的公司而言,意味著數十億歐元的節省。
托馬斯將目前的遭遇歸咎于大眾過于復雜的流程和結構,公司在運營時缺乏靈活性也被他批評。
為此,大眾新的財務策略包括目標節省高達100億歐元(約合809億人民幣)的"績效計劃",這將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實施。
這一策略,借由砍掉部分銷量和聲量均不處于大眾核心業務的車型實現。托馬斯表示,大眾在未來將專注于少數核心車型,并在車型配置上減少復雜性,在完成效率優化后最終實現利潤提升。
“相較第七代高爾夫車型,大眾中型純電車ID.7在配置選項上減少了99%,”托馬斯舉例道。
上個月,狼堡確認了Arteon車型(國內CC車型)的終結,理由是銷售情況不佳。此外,包括傳奇車型甲殼蟲和雙門小跑車Scirocco在電動時代是否實現回歸的討論也被否認。
“有些車型已經過時了,把它們帶回來沒有意義,”托馬斯說道。
托馬斯在會上還拿出了3%這一數字進行自我批評,這是目前大眾乘用車品牌的利潤率表現,相比特斯拉等電動車公司動輒突破15%的表現顯得相當微弱。
與較低的利潤率伴生的還有在售車型產品力的缺乏——許多有意向購買大眾ID.的消費者認可大眾汽車的安全性和質量口碑,但對智能化有要求的客群可能會對該車型老舊的車機感到失望。
去年底,大眾多款ID.車型陸續被曝出現車機故障、大小屏幕雙黑的情況。對比搭載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小鵬、理想等一眾新勢力,ID.系列很難突出重圍。
據界面新聞采訪的一位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在大眾展廳進店咨詢ID.系列的人群基本都是85后,這些消費者完全可以熟練操作線上購買流程。大眾在運營時缺乏靈活性并不是表現不佳的主因。
“退一步講,假如產品真的夠好,消費者會改變自己的習慣,也愿意為了理想的車型等待。”
全球范圍看,大眾在電動車領域的銷售成績并不遜色,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報告其電動車銷售同比增長48%,從21.7萬輛升至32.2萬輛。
這一表現在歐洲地區的競爭者中穩坐頭名,但在其最重要的中國市場卻并非如此,今年上半年,大眾在中國市場交付了6.24萬輛電動車,同比下滑接近2%。作為參照,特斯拉Model Y單一車型在上半年的中國市場賣出了超過20萬輛。
目前,大眾集團約40%的收入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