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娛觀察 魔音甜菜
上映9天后,《長安三萬里》在它的第二個周末場,終于拿下了單日票房的冠軍,以不斷逆跌之勢,沖擊起出品方追光動畫首個單片10億+票房。
對于十年成長的追光動畫而言,它積淀的能量和亟待突破方向都是頗為確定的。
首先,追光動畫自成立始就崇尚技術路線,它以每年上映一部作品的節奏,建立起了中國最穩定的動畫電影工業體系,并且無人能出其右。
技術路線的功效在于,能夠在整體上穩定成本支出,且與觀眾建立了直觀的觀影契約:看追光的作品不擔心畫面質感。
但另一方面,自從《白蛇:緣起》讓追光“起死回生”之后,追光之后的多部作品票房穩定在4-6億的區間之內,即使判定追光動畫制作成本從早起8000萬升至了后期2倍左右,這樣的票房不至于讓追光虧錢,但也進一步阻礙了公司想要實現更大的突破。
久而久之,追光作品4-6億的作品票房讓市場形成了一個固有認知,追光作品技術很棒,但故事和商業落地總讓人覺得差那么一口氣。
行至第十年,這樣稍有些尷尬的市場境遇終于要被打破,《長安三萬里》在第二個周末,票房已經突破了7億,預測總票房逼近15億。
作為中國動畫電影市場最穩定的選手,其迎來票房破10億作品不僅之于追光本身有重大意義,這個隸屬于“新文化”序列的作品,對動畫市場而言也頗有意義——繼續打破動畫電影神話翻拍的路子,與其他同行者們一道,拓展票房的同時為中國動畫尋找與建立更豐富、多元的景況。
10億+背后,“教育孩子”與“讀出自己”
科幻作家郝景芳應《長安三萬里》制片人于洲出席電影首映禮,郝景芳問能不能帶孩子去看電影,于洲回答姐姐可以看,但5歲的弟弟年齡太小了不適合。之后郝景芳寫到,“這個片子,是讓我們這些中年家長,以‘帶孩子學唐詩’為動力進入電影院,但在影片開始之后才吃驚地發現,這片子原來是講給自己聽的”。
“帶孩子學唐詩”這個點,在一定意義上成為這部影片票房最終指向10億元的密碼。
電影《長安三萬里》用動畫的形式講述了詩歌、歷史、家國,它的指向性不明確,人物也不契合大眾原有想象,電影168分鐘的時長更不商業,這是一個在多個維度有著復雜況味氣質的作品。
《長安三萬里》童年杜甫
起初,這部基于歷史題材背景的作品,票房走向一如追光動畫先前的作品,首日票房拿下8100萬之后,票務平臺給其的總票房預測為5億左右。
票房急劇變化出現在了第二個周末,上映第8天,第二個周六,影片單日票房破億,也正是在這個周末,社交媒體上大量出現電影院中小孩跟著電影背唐詩的現象。
據悉,電影《長安三萬里》一共出現了48首唐詩,其中《黃鶴樓》《早發白帝城》以及《將進酒》這幾首耳熟能詳的詩歌成為親子家庭背誦的“重災區”。隨著事件的頻發,一則如何看待小孩影院背唐詩成為熱議點,一方認為這喚醒了國人的情感基因,一方認為這有悖公共場所安靜的秩序。
我們無意于去討論這個現象的好壞,事實上是此情景同春節檔觀眾齊誦《滿江紅》并無二致,它只證明了這部電影在持續破圈,吸引到了更大眾廣泛的人群進入影院觀影。
而另一個維度上,2023年暑期檔開場即票房大賣,《消失的她》《八角籠中》相繼點燃市場大盤,爆發的市場觀影熱情也成為后續電影票房大賣的一個基礎。
《長安三萬里》以豆瓣評分超8分成績穩定好了原有成人動畫受眾,讓影片能夠成為另一部追光5億+作品,但隨后“背唐詩”這個突然要素點燃了更廣泛的市場,電影成為了另一個角度上的“教育影片”最終令這部影片票房劍指10億,成為了暑期檔第一個吃到親子家庭紅利的一部影片。
不僅僅如此,誠如科幻作家郝景芳在首映禮上最后說的那句——“這片子原來是講給自己聽的”,同樣,《長安三萬里》在終于解決了追光動畫是否有真正意義的“合家歡”屬性之后,它還進一步邁向了成年人的“情緒”,這也是伴隨著社交媒體掀起“背唐詩”浪潮的同時,不少社會公知紛紛加入到“看《長安三萬里》解讀自己”的觀點創作之中,你我是李白,還是高適,人生漂浮,如何選擇。
《長安三萬里》首映禮
總之,《長安三萬里》一定程度上找到合家歡屬性與成人向思考的和解,雖然故事仍舊不夠完美,也沒有響亮的口號盤旋,但它無疑成為了追光十年以來最好的市場經驗總結產品。
三個階段,走向“和解”
翻看追光動畫的履歷作品,可以很清晰地分為三個階段。
《小門神》《阿唐奇遇》《貓與桃花源》為第一個失敗的探索期,兩部“新封神”和兩部“白蛇、青蛇”是成長階段,票房穩定輸出,然后再到了第十年的這部《長安三萬里》。
每個階段的故事和意義都指向明確。
第一個階段,追光創始人王微并不信任更專業的創作者,任性地由自己感觸出發,想要去做讓自己兒子也能看的中國合家歡動畫,但愈來愈低的票房證明這條道路行不通,到第三部《貓與桃花源》已低至2000萬票房,以至于市場上的主流電影發行方都繞著追光走。
第二階段,創始人王微轉向幕后,《白蛇:緣起》啟用了一個廣為人知的民間傳說作為故事基底,并且徹底拋棄合家歡轉向了青少年動畫方向,票房破4億也讓追光免去了淪為動畫代工廠的命運。隨之新封神系列和另一部青蛇維持住了票房收益,追光動畫開始穩定增長。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追光動畫5億左右的票房收成,也讓其打上了“技術有余、故事不足”的標簽。
以《青蛇劫起》為例,影片在閨蜜情感、煉獄修羅城、人性背叛、往生輪回等過多的故事層面被放入在了一起,過于龐雜因而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主線和情感表達。
這樣也許是追光過于重視技術而忽視內容的一個結果。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相對于50億動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強烈的情感輸出,追光作品的一個弱項是,它的作品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同觀眾情感共鳴的點,無法把握住那個市場情緒。
我們有理由將《長安三萬里》看作是追光下一個階段的起始作品,因為這部作品,其一定程度上認真思考了前兩個階段的經驗,最終,這部影片如上文所說它真正領悟了王微一開始想要的合家歡屬性,而同時,它也適當將部分成年人想要的“市場情緒”悄悄化解。
從故事表達上來看,《長安三萬里》并沒有試圖講述一個指向明確的故事,有人在其中看見了李白和高適的兄弟情誼,有人讀到了古代文人出世入世的抉擇,也有人看見了傳統中國人對于家國情懷的熱血情感。
《長安三萬里》李白與高適
事實上,這都是《長安三萬里》所講述到的,于是這部電影對成年觀眾而言,擁有著一種復雜況味的魅力。
以李白為例,電影中的他不再是中學課本中的他:李白浪漫灑脫、才華橫溢,卻也描寫了他入贅作婿的現實情節,他也一心要贏取功名,卻也加入到了反派之中,為敵軍永王作詩歌賦。
電影中的李白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因而更展現著世俗人性復雜和迷人之處。
電影主創導演接受采訪時稱,就希望找尋“觀眾熟悉又陌生的東西”。這一層面來看,《長安三萬里》就擁有著多義性,電影在大眾熟悉的歷史之中,去尋找與表達時代之下知識分子們的個人選擇。
《長安三萬里》主創團隊
《長安三萬里》在創作層面依然是一個“無算計”的作品,它并沒有刻意去追求市場情緒:鮮有戰爭大場面,鮮有主人公們的基腐氣息,鮮有不斷的口號輸出,而是一個知識分子講述式樣的大唐群星閃耀的故事。
但是,當下的“知識分子”這撥人群,看完故事已然默默拂淚,關于“個人選擇”“我該是誰”的人生宿命論,已然在特定圈層里不斷情緒發酵。
中國動畫境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前彩條屋總裁易巧一直有一個中國動畫電影之問,全球動畫電影發達的兩個市場,好萊塢動畫和日本動畫各有自己鮮活、明確的動畫電影風格,非市場化階段的美影廠也一度有自己屹立世界的動畫電影風格,那么,這個階段中國動畫電影的獨特樣貌是什么呢?
2023年春節檔易巧的十月文化出品了動畫電影《深海》,讓他認為這部電影幫助十月文化初步找到了這個樣貌的長相。他認為從技術上中國動畫應該是“模糊三維和二維的界限”,而故事表達與審美上則是獨特的。
何為故事審美的獨特?
這很難去用具體的詞匯總結,只能用一部又一部的動畫作品去呈現。
事實上,在十年成長的追光動畫之外,動畫電影人們也在通過一部部的作品去呈現中國動畫電影的樣貌,當然有失敗也有成功,還有一些作品的市場明確證明了,有些中間路線不適合中國動畫。首先被證明的是,好萊塢動畫電影技術并不適合這個市場。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東方夢工廠,在《功夫熊貓》系列之后東方夢工廠后續幾部作品完全消失在內地市場,此外,無論是華誼兄弟的《搖滾藏獒》、暴走漫畫的《未來機器城》,還是BASE的《許愿神龍》,這類完全好萊塢技術呈現的三維動畫,完全不適用于這個市場。
另一方面,在《哪吒》票房大爆后,國漫電影又完全陷入到了神話傳統體系中。
但在成功的作品之后,更多的是嫁接神話故事的爛片,這其中包括《山海經之再見怪獸》《西游記之在世妖王》等,一方面,神話體系故事讓中國動畫崛起并屹立票房之巔,但另一方面,僅有神話故事體系只會限制電影人們的想象力。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當下的中國動畫電影境況是,電影人們正在嘗試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動畫風格——2017年《大護法》8761萬票房,十足的動畫B級片趣味;2019年《羅小黑戰記》3.15億票房,二維奇幻東方故事;2021年《雄獅少年》票房2.49億,現實主義故事;2023年《深海》9.19億票房,聚焦女性情感深微之處……
在這個序列中,如今也要加入追光動畫的這部《長安三萬里》,它取材于中國龐雜豐富的傳統詩歌文化之中,為動畫電影打開了另一個更廣闊的大門,我們也能用動畫拍出歷史與古代文學。
《長安三萬里》劇照
所謂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這里帶領國漫“登山”的動畫電影公司,有穩定輸出的追光動畫,有將票房提升到50億的彩跳屋,也有拍出了《大圣歸來》和《深海》的十月文化,也有拍攝了《雄獅少年》的北京精彩……
在《長安三萬里》助力追光動畫迎來首個10億+票房之下,商業的成功,會更直接地激勵更多的動畫創作者們,用更多的故事表達去描繪和豐富,何以為中國動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