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受去年同期低基數效應影響的提振,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3%,較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但低于市場預期。分析師指出,應充分估計三、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穩增長政策還需進一步加碼。
以下是界面新聞采訪的分析師觀點: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總監龐溟:繼續以穩投資為主要抓手
二季度GDP低于市場預期,應充分估計三、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充分估計經濟內生動力和社會有效需求仍需政策刺激的必要性,充分估計協調平衡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等工作任務的迫切性。
下半年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力提效,在促消費政策成效顯現前,必須繼續以穩投資為主要抓手,廣義財政有望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張,地方政府債發行節奏仍有提速空間。貨幣政策方面,三季度存在降準的時間窗口,差別性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率等結構性政策還有加力服務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植信投資研究院宏觀高級研究員羅奐:消費仍是下半年經濟的主要拉動力
盡管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大幅回落,但如果剔除基數影響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當月同比增長3.1%,雖較疫情前8-9%的增速有很大差距,但較4月和5月的2.4%和2.5%均有所加快。另外,房地產后周期類商品的銷售情況也有所改善。
下半年隨著基數效應的逐漸消退,為確保實現預期增長目標,鞏固當前經濟穩步復蘇的態勢,逆周期調節會重新發力,推動三、四季度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其中消費仍將是主要拉動力。
下半年傳統消費旺季的到來、房地產銷售企穩和汽車銷售向好以及促消費政策力度加大等多重積極因素將推動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在政策有效扶持下,下半年就業形勢可能緩和,這將對消費有所提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蘊:增加非固定、非普遍性的假日促進消費
對于消費的恢復要抱有耐心,疫情三年的沖擊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疤痕效應”,收入沖擊、就業預期和收入預期好轉需要一個過程,客觀上也決定了消費恢復也需要一個過程。
接下來恢復和擴大消費可考慮進一步提高供給質量,加快完善促消費體制機制,研究優化假日制度設計等。可以在目前的固定假日基礎上增加一些非固定、非普遍性的假日,比如面向大中小學生增加一些春季假期或秋季假期。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政策對平臺及數字經濟支持力度有望加大
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錄得21.3%,高于5月0.5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當前結構性失業問題仍然突出,其中,高校畢業生和青年農民工是重點群體,主要與電子制造業持續處于下行周期,以及服務業從底部恢復到擴大招聘規模有一段時間間隔等因素有關。
就業優先政策會精準發力,預計政策面對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這些領域都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