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王非
行業生變?
僅僅半年,年初方才上演人才爭奪戰的大模型領域,已有企業開啟“裁員”模式。
美國AI獨角獸企業Jasper.AI(簡稱:Jasper)聯合創始人兼CEO Dave Rogenmoser(下稱:Rogenmoser)給出的說法叫“重塑團隊”,集中并整合資源。
Rogenmoser表示,被裁員工都是業內第一批開發、推廣和支持人工智能產品的人,若有團隊正在招聘,將進行推薦。
圖左,2023年7月,Jasper開啟裁員。圖右,2022年11月,Jasper員工0離職
自年初以來,AIGC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脈脈高聘人才智庫于3月底發布的《2023AIGC人才趨勢報告》顯示,今年1~2月國內AIGC招聘需求量同比上漲31.3%,圖像識別、算法研究、深度學習崗位因技術難度較大、市場前景廣闊而備受追捧,崗位薪資均已達百萬元。
于是,這家估值達15億美元的AIGC明星獨角獸傳出裁員消息后,業內人士有錯愕也有揶揄:“沒想到這么快”,“有些諷刺,做AI工具的公司還沒讓其他人類失業自己的員工先失業了?”
而這也為國內大模型創業公司,敲響了警鐘,一味“高薪挖角”,可能導致用人成本的急劇增高,最終將自身拖入泥沼。
因GPT-3而生,“死”于ChatGPT
Rogenmoser于2011年在堪薩斯州立大學畢業,隨后參與創辦了多個項目。2018年,他的公司被Y Combinator接納,而這也為其再次創業埋下了伏筆。
時間轉眼來到2020年,此時,Rogenmoser正在進行的項目已解雇了一半員工,公司接近停擺。他敏銳地捕捉到OpenAI推出GPT-3所蘊藏的巨大機會,利用其在Y Combinator的關系成功獲得了內測資格。
2021年1月,“背水一戰”的Rogenmoser基于GPT-3推出了一款幫助客戶提升廣告轉化的工具,最初的功能僅僅只是幫助用戶編寫臉書廣告。
伴隨迭代升級,這款工具最終被命名為Jasper.AI,可提供60多個適合各種用例的文案模板,支持超過25種語言,面向包括企業、媒體人、營銷人員、博主、代理商和自由職業者等在內的用戶,企業、團隊和個人能夠靈活選用適合的套餐模式。
來源:Jasper
投資方聞訊而來,2021年10月,Jasper成功獲得了8500萬美元A輪融資。整整一年后,該公司又完成了1.25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此時,Jasper的估值也達到15億美元,成為AIGC領域的明星獨角獸。截至2022年12月,該公司擁有143名員工,2022全年收入預估在7500萬美元。
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段里,OpenAI發布GPT-3.5,ChatGPT也首次向公眾推出。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ChatGPT火爆全球,語言模型也已進化到了如今的GPT-4,智能化大幅提升,功能性也更加豐富。
關鍵點在于,ChatGPT是免費的,即便是后續推出了20美元/月的會員服務,也比Jasper更便宜(個人版49美元/月,企業版125美元/月)。
一位用戶在Reddit所言,“Jasper.AI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他們仍在使用GPT-3。在嘗試過后我發現,GPT-4擁有令人驚喜的全新的水平。幾個月前我就取消了對Jasper.AI的訂閱,而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早點取消掉它。”
伴隨ChatGPT的推出及其大模型的不斷升級進化,Jasper網站的訪問流量在短短3個月內下降了近40%,2022年或許就是它的“高光時刻”。因GPT-3而生,“死”于ChatGPT,其命運難免令人唏噓。
對于Jasper裁員,投資人朱嘯虎可謂一針見血:類似Jasper這種基于ChatGPT二次開發的公司面對GPT-4只有死路一條。
出門問問李志飛也評價稱,“ChatGPT的發布把很多淺度用戶從Jasper那里吸走了,看來為寫作場景而定制的模版和UI并沒有留住非專業用戶。面對專業用戶,Jasper原本存在一種可能的路徑,那就是自建大模型、開發出獨特的滿足專業用戶的產品feature,從而留住專業用戶。但目前看起來這條路也并不樂觀。”
前京東O2O副總裁任鑫澤則認為,Jasper還是有存在價值的,這個價值不在AI層面,而在更上層。包括相比ChatGPT更易用的界面,全面的營銷場景寫作模板等。
大模型轉向B端,選擇方向很重要
換一個角度看,Jasper被裁員工似乎并不需要為明天發愁,AIGC的人才搶奪仍然如火如荼。
只是,選擇對的公司也變得尤為重要,像Jasper這種GPT套殼的產品,就需要小心避開,而且也需要注意到行業向B端轉舵的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發布數百個大模型,僅在中國就發布了100多個,大多數大模型都能對話,會寫詩作畫等等。
然而,變化也在悄然發生。
百度、阿里、360、騰訊、華為、京東等科技大廠談及大模型時,不約而同地希望能服務B端的行業市場,并率先在內部業務中實踐。
今年5月,百度CTO王海峰在中關村論壇期間表示,未來各類應用將基于大模型來開發,每個行業需要打造行業自己的大模型,大模型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中關村會議上也提出,Model as a service概念正在被廣泛接受,模型會作為業務和開發系統開發的重要生產元素。
5月31日,在360智腦·視覺大模型發布時,周鴻祎就預言,多模態大模型與物聯網的結合將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基于這一判斷,360智慧生活在360智腦·視覺大模型的賦能下,發布了多款新品,這些產品擁有更強的邊緣計算能力,能夠實現更加廣泛的兼容,從而適配不同的應用場景。
6月份,騰訊云首次對外宣布打造行業模型商店,覆蓋金融、文旅、政務等行業。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產業場景是大模型最佳練兵場。
華為方面的言辭,更加直觀犀利。7月7日,華為正式發布盤古大模型3.0,華為云CEO張平安當即表示,“盤古大模型很忙,忙著做事,沒有時間作詩。盤古為行業而生,就要為行業著想,更好地服務千行百業的客戶。”
無獨有偶,京東于7月13日正式發布的言犀大模型,也選擇從產業側切入,率先在零售、金融、城市、健康、物流五大產業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集團CEO許冉還提出了一個公式:大模型的價值=算法×算力×數據×產業厚度2。她認為,“前三個指標固然重要,但技術在產業場景落地應用,創造實際價值才是關鍵。大模型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定是在產業應用中!”
而這也再次說明,大模型向B端進化的趨勢正在加劇,AIGC人才在選擇方向的時候,也需要謹慎慎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