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近期,人工合成代糖“阿斯巴甜”多次成為輿論焦點,觸動了不少網友的神經。
7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但中國官方的最新回應是:阿斯巴甜按照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回到行業看這一話題,阿斯巴甜不是現制飲品主流原料,但飲品業現階段仍需關注“合理用糖”。
最新國內官方回應: 阿斯巴甜按規范使用,是安全的
被網友吵了半個月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事件,終于等來了結果。
7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公布了一則消息: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和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聯合專家委員會)最新發布無糖甜味劑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報告。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援引對人類致癌性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之列(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第2B組)。
消息一經推出,“阿斯巴甜”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快速沖上微博熱搜榜。
不少網友對此表示擔心,“作為無糖可樂愛好者,感覺后背一涼”,并要對涉及該添加劑的產品敬而遠之。
不過,14日晚間,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國家癌癥中心聯合發文表示,阿斯巴甜按照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也就是說,只要用量在國家規定范圍內,不必擔心阿斯巴甜的健康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消息中也特別指出,聯合專家委員會重申阿斯巴甜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
假設沒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攝入,一罐含有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的無糖可樂,一位體重 70 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飲用 9~14 罐以上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
阿斯巴甜作為合成甜味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用于食品和飲料制品,但隨著對其研究不斷深入,其潛在風險也逐漸被關注。
那么,對于風口浪尖的“阿斯巴甜”,飲品人是如何看待的?
風口浪尖的阿斯巴甜
并不是現制飲品主流元素 今年6月底,有關阿斯巴甜可能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開始傳播,陸續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詢問,“手上的這杯0卡糖奶茶/咖啡能繼續喝嗎?”
不過,阿斯巴甜并不是現制飲品行業的主流元素。
我采訪了多位供應商與品牌研發,基本都在呼吁:“請大家理性對待,不必過分恐慌?!?/p>
談阿斯巴甜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甜味劑。
根據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目前可以使用的甜味劑主要分為:
人工合成甜味劑:如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等,通過化學合成方式制備;
天然甜味劑: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從純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而成;
糖醇類甜味劑:如木糖醇、赤蘚糖醇等,通過淀粉、蔗糖發酵或者加氫等方式制備。
具體到現制飲品行業,多位研發表示,由于阿斯巴甜在風味表現上有比較明顯的特征,使用不當,會有苦味,并不占優勢。 “阿斯巴甜在口感上不如白砂糖、果糖等味道自然,再加上使用含量有嚴格限制,因此很難在門店端應用。”益禾堂機理研究經理劉海建說。
壹糖天下研發經理吳海仙介紹,現制飲品如果涉及阿斯巴甜,通常也僅在很少部分的調味糖漿、小料等原料的配料表中出現。并且考慮產品的自然甜感,甜味劑往往會復配使用,阿斯巴甜在原料中的添加比例十分有限,而且具有可替代性。
以大家關注的糖漿為例,“按照目前的國家標準,每1000克調味糖漿中,阿斯巴甜的使用量不能超過3克,一杯標準現制飲品的糖漿添加量通常在30克左右,以幾乎不可能出現的最高阿斯巴甜添加量來估算,在沒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攝入的條件下,一位體重50公斤的奶茶女孩,一天也要喝夠22杯才會超標?!眳呛O烧f。
不必“談代糖色變”,但飲品店需要關注合理用糖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讓大家再次聚焦到代糖的安全性的問題。
在消費者紛紛拿起放大鏡研究食品配料表的當下,不管是人工甜味劑還是天然甜味劑,都很難逃過消費者的“健康審視”。
高級食品研發工程師、山野泡泡食品研發總監惠澤熙表示,“代糖的出現,其實是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權,讓不能吃糖的群體也能感受到‘甜水’的快樂,健康與不健康總是相對而言的。”
即便是蔗糖攝入超標,也會帶來較大的健康風險,畢竟拋開劑量談毒性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阿斯巴甜的應用走向如何,最終也需要看大眾對每日允許攝入量所代表風險的接受程度。
回歸到現制飲品行業,隨著消費者健康和控糖意識的不斷提升,近兩年,不少品牌都開始從減糖、代糖上下功夫,更加關注“合理用糖”。
比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糖分規格,在點單頁增加7分糖、半糖、3分糖選項,滿足不同人群對甜味的需求;同時,配合使用自動化設備,做到用料標準。
在糖的更新迭代方面,飲品業也一直在積極探索并不斷嘗試。
一方面,使用來源安全可靠的糖分,比如白砂糖、蜂蜜、果糖等,避免人工甜味劑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具有天然、安全性高屬性的代糖愈發受到行業青睞。
去年11月,奈雪宣布在門店全面使用 “羅漢果糖”,據奈雪官方介紹,其所使用的羅漢果糖,通過數百次的測試調整配方比例,口感接近于蔗糖的同時,也保證了天然健康。
“以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符合國家標準上架售賣的糖都是安全的;如果從食品安全的可能潛在風險高低出發,天然成分風險系數更低?!?分甜產品負責人潘升儀說。
對于品牌而言,在輿論風波未消的當下,更要做好宣傳與合理引導,做好店員培訓,耐心解答消費者疑問。
打破社會對一杯奶茶的刻板印象,還需要行業人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