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焦 向園 溫故 酸酸 星星 布魯斯
編輯|向園
中年人最大的尷尬是什么?是外貌和身體不再年輕,但心態還停在以前?是明明自己還想玩、還想瘋,卻不被接納?
近日,33歲的李先生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喜歡在旅行中把“青年旅舍”作為落腳之處,近期,來到北京尋找工作的他,再次把青旅作為第一選擇。可當他在某平臺搜索青旅,卻看到多家明確標注了年齡限制,18-35歲才能入住。
李先生的年齡還在這個區間,但他實在不明白為什么青旅要有年齡段限制,于是發帖討論。
有媒體聯系了北京多家青旅,發現“不接待35歲以上顧客”的情況較為常見。一名商家對媒體表示,“主要是生活習慣不一樣,不方便管理。”
“青旅拒接35歲以上人群”的話題引發熱議,大眾觀點不盡相同:“青旅青旅,主要是給青年人住的”,“連青旅都有年齡限制了,35歲問題已經到這種程度了?”
把35歲當成標準去劃分人群、做標簽化管理,這很難說不是一種年齡歧視。退一步說,35歲歧視或許不是普遍行為,但當它被當作一條年齡分界線,而且從職場潛入生活,的確讓越來越多人遭遇著“中年尷尬”。
最近,我們和幾位35歲以上的中年人聊了聊。
他們中,有的因為年齡原因,被音樂節劃定到不遵守現場管理條例的一類人。有的因為年齡差距大、生活習慣不一樣,找不到“旅游搭子”,有的因為踏進卡丁車館被嘲笑。有的人刻意在聊天時使用表情包,希望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結果鬧了不少笑話。有的人因為體力和腦力跟不上,家庭和事業難兩全,不僅孩子被奶奶吐槽是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同事聚會基本也不叫他。
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希望從他們的故事中歸納總結出一些應對中年尷尬的方式,給人以參考。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找不到旅游搭子,被90后叫“阿姨”
Zoey|40歲 女 四線城市 教師、旅游愛好者
旅行這件事很神奇,能治愈我,但因為總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它也讓我在年齡方面感覺有些丟人。
我在家鄉這座四線城市當小學老師,有寒暑假。兩年前,經歷一場家庭變故后,我計劃多出去旅游、看看世界。
旅游方面我是小白,起初,我想約朋友、同學一起,但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極少數單身的也在拼事業。
我不得不在網上約陌生人旅游。兩年下來,我發了不下二十次帖子,都附帶個人基本信息和旅游攻略,最終只組隊了1次半,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
大齡單身、未育,很難找到搭子,我看到很多人發帖吐槽這件事。的確是這樣,人們在微博、小紅書這類平臺發帖找搭子時,基本都寫明:限90后、00后,要么是70后找聊得來的同齡人。80后存在感非常弱,即便出現,他們首選的也是同樣帶娃的女性搭子。
我的第一次計劃是“新疆十日游”,當時暑假都快結束了,我的帖子才有一個看起來靠譜的回復。對方說和我的行程很相似,可以一起約著玩。賬號顯示性別女、同城,線上溝通順利,只是對方反復確認是否單身讓我不適,結果見面發現對方是男性,只是用女性的賬號來約搭子。我發現事情不對,掉頭就走,對方開始語言攻擊我,“阿姨,你可以做我媽媽了,你就帶我一起去玩吧”,讓我感覺很惡心。這次旅行計劃以徹徹底底的失敗告終。
第二次是去川渝旅游,在一個群里約到一個00后女孩。她收藏了很多網紅餐廳,但我不能吃辣。她晚上要吃夜宵,但我已經困了,她只能自己去吃。早上我想7點出門,她11點才起床。后來我覺得這個小女孩慢慢玩心淡了,反復問她,她才說我規劃的行程太密集,她有些吃不消。這個女孩很善良,只是我們生活習慣差別太大。
其實還有一次更尷尬的經歷,還沒出發就宣告失敗。那個女孩很謹慎,線上溝通了彼此的作息、喜好、分工,電話里說的好好的,我定好機票聯系她,得到的回復卻讓我傻了眼:“阿姨,你的攻略做得很棒,但我擔心我們玩不到一起,我跟閨蜜一起去了”。
我一直有個旅行夢,可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允許,上學后課業壓力太大沒時間,進入社會后忙于工作,還有各種教學計劃……當我沒了那么多負擔、攢了一些積蓄后,年齡大了,卻找不到同行的人。
每次想到這里,內心都有一絲心酸,但我也很清楚,年齡只是個數字,如果自己都介意,那別人一個不太友好的眼神就能傷害你。在我的潛意識里,我對自己的年齡就很敏感。我高考復讀了一年,從那以后談起年齡總是羞于啟齒,認為自己進步的速度還跟不上年齡增長的速度。
現在只要一有時間,我還是會做旅游攻略,但我已經轉變心態:人到中年,更要靠自己,包括出門旅游。
被家長嘲笑后,我再也沒有踏進過卡丁車館
李俊|38歲 北京 教育公司銷售
一個人進入中年的標志,是你站在街頭面對一個保潔,不知道該叫阿姨還是大姐。
我是典型的80后,可能因為公司90后比較多,我又跟老板有私交,一開始大家都叫我大哥。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新來的小朋友,半開玩笑半當真地叫我大叔。慢慢地,所有人都開始叫我大叔,甚至一些比我大的同事也笑稱我為“叔叔”。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我意識到自己進入了尷尬的中年。
中年人最大的尷尬,是你的外貌和身體已經不再年輕,但你的心態還停留在很多年以前。
有一次跟幾個大學同學聚會,多年不見,大家都很感懷。午飯后大家邊走邊聊,路過一家卡丁車館,我突然來了興致,說要不玩一把,大家一聽都說可以。
買票時,就發現有點不對勁。售票“阿姨”瞅了瞅我們四個油膩中年男,又往我們后邊看了看,停頓了一下,蹦出五個字:“就你們,四個?”說完她側頭往賽場看了一眼,我跟著她的視線看過去,場子里都是小學生,最小的估計還不到四歲。
賽場邊上的家長,也對我們這四個大家伙投來異樣的眼光。但最后,我們還是下場了。
那一場“賽車”玩得很開心,仿佛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唯一就是覺得車子稍微有點小,動力不足。另外,場外的家長們對我們不是很友好,總是吆喝著提醒說慢點,別撞到誰誰誰。離開的時候,我聽到有個大媽模樣的人嘀咕了一句,“多大歲數的人了……”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踏進卡丁車館。
說不在意外界的眼光是假的。有些游戲、有些場合,就是不適合中年人。而且,外界對你的要求和期待也變了。
有一次旅游在景區排隊,有個中學生模樣的小姑娘插隊,我看不慣就說了她一句,讓她排隊。小姑娘不樂意,跟我吵起來了。讓我想不到的是,周圍的人不但不支持我,反而來勸我,讓我別管。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說辭是,“一個大老爺們,跟小孩子計較啥?”
事后我想,如果我是大學剛畢業的小伙子,可能遭到的待遇會有所不同?
我覺得社會對中年男人有一些誤解。所謂的歧視和壓力,很多時候都是外界給的。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中年男人應該是穩重的、得體的、事業有成的,你不應該再像個孩子,不成熟。
從北京回老家,鄰里鄉親會問你開什么車,賺多少錢。在他們的眼光里,你不僅是一個成年人,還是一個在外面混了很多年的中年人。如果你的回答沒超出他們預期,那他們大概率不會尊重你。
但如果理性分析的話,我覺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沒必要去計較太多。大城市里背著黑色雙肩背包、踩著共享單車、在早高峰擠地鐵的中年人,跟開著豪車、享受名煙名酒、出入高檔場所的人,本質上沒什么不同。在卡丁車館飛馳的中年男人,跟四五歲孩子的童心,一樣真誠。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
因年齡原因,被音樂節特殊對待
李暮|男 36歲 北京 通信運營商
最近,看到 “青旅不接待35歲以上顧客”的新聞后,我開始思考,是目前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對待35歲以上人群的態度。過去互聯網公司迅猛發展,追求高效,相應的工作崗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年輕人更能適應。
我的工作崗位對年齡沒有要求,身邊大多數朋友和同事是35歲+,年齡焦慮不是非常明顯,但我的確遇到過因為年齡而被特殊對待的情況。
我喜歡參加音樂節,曾經因為年齡原因,被默認劃定到不遵守現場管理條例的一類人。購票是實名制的,主辦方通過身份證號可以識別年齡。
我覺得這種做法的邏輯是,年齡大的人,社會經歷更豐富,更有可能用一些方式繞過規則做一些事情。
音樂節進場時我還會遭遇過分檢查。比如現場不讓抽煙,我按照規定上交打火機,但安檢人員還要搜身,檢查是否攜帶香煙,并且沒收。這個時候,我就會拿相應法律,據理力爭。
我相信這是有些年輕人不具備的。這就是年齡優勢,在具體問題面前,冷靜劃清職責范圍,盡量妥善處理。隨著年齡增加、閱歷豐富后,在溝通上更有底氣,各方面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最后年齡帶來的穩定情緒還可以兜底。
因為我本身是丁克家庭,身邊的人總是拿年齡“壓”我。這個時候,我就會輸出自己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讓他們閉嘴。
但我要提醒的是,可以具備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但也不要過度據理力爭,防止情緒內耗。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形成一套自我與社會兼容的生存法則,堅持就好。
人們年齡焦慮的來源也有很多共性。身邊35歲+的人,壓力主要來自于孩子、房子、車子,所以努力的目標很明確,同時肩負承上啟下的職責,可以說是痛并“快樂”著,當然快樂是加引號的。
我發現受傳統觀念影響比較深的人,更容易有年齡焦慮。但是焦慮程度在于心態調整程度。多接受新鮮事物,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心態平和、有明確的目標,都可以緩解焦慮。比如我過了35歲后,經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我一般是用游泳和玩游戲這兩種方式調整。
職場融不進年輕人圈子,相親市場遇到年齡歧視
袁園|42歲 女 一線城市 工程行業
市場對35+的歧視并不是現在才有,只是從前比較隱蔽,現在變得相對直接了,涉及工作、生活,這是我的體會。
職場上非常明顯,大部分企業傾向于招年齡小的員工,認為有干勁,可能寧愿招聘畢業生從頭培養,也不太有動力招聘35歲有工作經驗的中年人。
所以我一直不敢換工作,在這家單位干了七八年,現在做到了管理崗,不過還是遇到了中年尷尬。因為在工作中,我大多數情況是和70、80后溝通,但也需要同一些90、00后打交道。我發現他們和我的思維完全不一樣,溝通上存在很大障礙。
比如在對接工作時,他們經常使用一些表情包、流行梗,但我根本不懂。我會把有意思的表情包保存下來,有時候也會問,“這個表情包是什么意思?這個梗又是什么?”他們會解釋一兩句,有的我能聽明白,有的完全是沒聽過的詞。
其實我很喜歡在聊天時用表情包,很好玩,還能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但也鬧了不少笑話。現在我都不怎么使用表情包了。“這些文化是給年輕人設置的,梗太多了,我追不上。”
比如那個微笑的表情,聊到開心的時候,我都會發一個,同齡人還會禮貌回復我相同的微笑,年輕人就不搭理我了。后來我才知道它是“不好、不開心”的意思。現在和這些小朋友說話,我也得很小心。
如果說工作中更多面對的是年齡尷尬,那么在相親市場,就是很明顯的中年歧視了。
我從25歲開始相親,相了大概30多次,沒成功主要是自己太挑了,總覺得和身邊的同齡人相比,相親對象不夠優秀,就想再等等,就這樣拖到了30歲。
30歲一過,我再也不愿意相親,因為主動權變了,這個年紀的女生不被相親市場待見,我必須降低擇偶標準,找比自己條件差一點的男生。但我都到這個歲數了,也不想再委屈自己。
到了35歲,我明顯感覺到自己比以往變得焦慮了,它源于我在生活、工作都不算成功。
生活上,我沒有經歷結婚、生子,圈子在變小,喜歡的東西少了,不喜歡去酒吧這種人多的地方,更喜歡一個人去公園溜達。
工作上也越來越力不從心。35歲時,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體力和腦力跟不上了,加上那兩年長期熬夜,長了很多白頭發。到了40歲就更不行了,熬一晚,感覺人一下就衰老了,不僅臉色不好看,就算休息幾天身體也緩不過來。
35歲可能面臨很多無奈,它是職場和生活中的一道坎,但回過頭去看,年齡問題一直存在,并不是35歲才有,20歲也有20歲的煩惱,能夠隨心所欲的年齡是短暫的。既然不能阻止年齡增長,我何不微笑面對,長期處于這種焦慮狀態,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
我身邊還有很多50歲還在帶團隊拼命的人呢,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迎接45歲的到來。
工作家庭難兩全,我更愿意在辦公室獨處
柴叔|35歲 安徽 軟件開發公司合伙人
中年是一個很微妙的人生階段。身體不如年輕時候健碩,腦力水平逐漸退化,但要付出的東西卻要逐年增加。
初入職場的時候,我們公司有個30多歲的設計師,每天都要躺在沙發上午睡,那時候的我經常拼命熬夜干活,每天只睡四小時,一度覺得“人到中年挺會偷懶的”。如今我到了這個年紀,開始理解他了,現在天塌下來,我也得夜里十二點準時睡覺,否則第二天真的頂不住,有時得空出去打球,也開始被年輕人“虐”。
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我也時常力不從心。自從二寶出生之后,我換了一套更大的房子,但和孩子們的“時間差”越來越大。因為我要面對更強的工作壓力,得變成一臺不能停下來的機器。經常是我晚上到家時孩子們都睡著了,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時,大寶已經去了學校。
我妻子也經常忙于工作,孩子的奶奶經常半開玩笑半埋怨地說,家里兩個孩子是“留守兒童”。在一次我又沒去參加學校的運動會之后,大寶突然問我,“為什么別人的爸爸有時間?我同學問我為什么從來沒見過你?”但其實我已經盡力了,有時候正當我聚精會神工作的時候,一條消息就能讓我慌神——孩子發高燒了速回。
家里的事還沒處理完,來自年輕同事對我的“隔離”,又一次提醒我,我是個中年人了——年輕人的聚會,基本從來不叫我,理由是知道我忙;年輕人買下午茶,也從來不買我的,理由是知道我只喝茶。
隨著公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覺得我這個合伙人才是那個被“PUA”的人。近兩年我們新開了短視頻業務,團隊的年輕人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們常常覺得我太保守、太過時、跟不上熱梗,經常毫不留情地回懟。他們的天馬行空也有好處,但背后是我在替他們兜底。現在老板跟員工之間的關系,跟我初入職場時已經完全不同,我只能默默適應。
35歲之后,我更喜歡老朋友,也更喜歡獨處了。實在頂不住壓力了就和幾個老哥們兒打會球,喝幾杯,互相開導,充當彼此的心理醫生。不過大家都忙,現在聚的越來越少,我更愿意在辦公室自己待著,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或者看看書、靜一靜,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我周圍很多朋友都說,到了中年,三個問題就能問哭一個人:孩子能上什么樣的學校?老婆買不買得起名牌包包?父母在老家能否抬得起頭?
但我覺得,到了這個年紀,困擾自己的,從來都不是外人。別人的看法、世俗的要求、互相的攀比,難以事事滿意事事達標,不如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找準做事的準則,實事求是。
如果非要我給個建議,那就是35歲之前,一定要去學一些消除地域差別、行業差別的通用技能,比如經濟學、數據分析、哲學等,把思考框架打開,形成自上而下的思考體系,充實的內在自會開花結果。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是沒有辦法停下來的,那就干脆別停下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暮、Zoey、李俊、袁園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