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莫恩盟
編輯|深海
7月13日,“廣汽三菱全員信宣布停產裁員”的話題沖上熱搜。曾經被廣汽和三菱砸重金扶持的廣汽三菱,如今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其實在此次網傳內部信引發關注之前,廣汽三菱就曾數次傳出停產的消息,甚至市場上還一度有廣汽三菱將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盡管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對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予以否認,但廣汽三菱仍舊沒能兌現此前6月重啟新車生產的承諾。
廣汽三菱多次卷入停產傳聞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自身汽車產品銷量不濟的影響。數據顯示,自2019年起,廣汽三菱的年度銷量便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今年4月,廣汽甚至不再單獨公布廣汽三菱的銷量,而是將其歸類在了“其他”列。
而在各大汽車廠商紛紛發力新能源產品的當下,廣汽三菱也沒能把握住轉型機遇。2018年推出的祺智PHEV草草收場之后,廣汽三菱去年3月上市的阿圖柯銷量十分慘淡,沒能為其扛起重振銷量的大旗。
在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看來,目前廣汽三菱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處于非常邊緣化的位置,如果未來銷量仍舊沒有明顯的起色,其退出中國市場并非沒有可能。
廣汽三菱宣布臨時停產
“今天,我們代表廣汽三菱要向大家公布一項關于公司運營的決策。正如大家了解的基本情況,面向未來,我們必須作出決斷,推進公司改革,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7月13日,一則標題為《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的信件,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網傳圖片顯示,這封信由廣汽三菱總經理山本賢一朗及執行副總經理李曲明共同簽發,而信中所提到的“艱難的決定”,指的是“在行業變革的大環境下,公司經營層和股東方經過慎重討論,我們的公司于6月份正式進入臨時停產階段”。
同時,信中還提到,為了有序、平穩推進工作,奠定企業可持續發展基礎,廣汽三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并盡最大努力依法依規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其實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廣汽三菱的員工規模整體便已呈現出下滑的趨勢。
據天眼查企業年報一欄顯示,2018年至2021年期間,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繳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分別為3881人、3944人、2990人、2815人。但到了2022年度,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繳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降到了2698人,這一規模甚至不及2017年的2826人。
對于“人員結構的優化”一事,這封信中提到,“我們正式公布員工安置方案,公司方面由人事部門牽頭,各部門協同處理員工的訴求,推進安置方案的落實。我們會積極地保持與公司工會及職工代表們的溝通,聽取意見,確保員工的合法訴求能夠得到充分的溝通和合理的解決”。
對于此次網絡流傳的信件,廣汽集團相關人士回應稱,目前,廣汽三菱的股東三方正盡全力推動企業的紓困轉型工作。廣汽三菱將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依規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并盡最大努力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在廣汽三菱此番宣布公司進入臨時停產階段之前,市場上就曾次傳出過廣汽三菱停產或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今年3月,一汽車自媒體博主爆料稱,某日系合資品牌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生產線將轉作為同集團自主品牌代工。盡管該微博沒指明具體的汽車品牌,但外界不少人猜測這家車企是廣汽三菱。
同月,據日經中文網報道,因銷售持續低迷,三菱汽車在中國暫時停止新車生產,后續將根據庫存和銷售環境進行調整,預計6月重啟新車生產。
隨后市場上又有傳言稱,廣汽三菱或將退出中國市場。不過,在5月于日本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對此事予以否認。加藤隆雄表示,公司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計劃。縱使公司在華面臨困難,長沙工廠仍將按計劃于6月重啟生產。
然而,廣汽三菱6月并沒能等來長沙工廠的重啟。據財經網汽車報道,其曾于今年6月中旬實地走訪位于北京地區的多家廣汽三菱經銷商,發現在其終端銷售門店中無臨近日期的新車可賣,銷量支柱車型全新歐藍德展車生產日期為2022年12月份,庫存時間已高達半年之久。
直到此次內部信的傳出,廣汽三菱停工停產、裁員優化的困境正式展現在了公眾的面前。雷達財經注意到,除了前述提到的這些不太樂觀的現狀外,廣汽三菱在多個社交平臺注冊的官方賬號目前也已處于停更狀態。
比如,廣汽三菱旗下包括“廣汽三菱”、“廣汽三菱汽車”等在內的公眾號,更新時間基本都停留在了今年的4月;而微博賬號“廣汽三菱”,更是在今年的情人節(2月14日)之后便再未發布動態;抖音賬號“廣汽三菱”的最新一則視頻,則是發布于更早之前的2月8日。
廣汽三菱銷量“跌跌不休”
雷達財經從廣汽三菱官網獲悉,廣汽三菱是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方合資經營的中外合資企業,合作年限長達30年。
天眼查顯示,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實繳資本均為19.47億元。股權結構方面,該公司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0%,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則分別持股40.65%、9.35%。
原本被外界視為廣汽與三菱強強聯合打造的廣汽三菱,為何會走到如今臨時停產的地步?廣汽三菱在市場上的銷量遇冷,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將時間線拉長可以發現,廣汽三菱銷量逐年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廣汽三菱的年銷量分別為11.73萬輛、14.4萬輛、13.3萬輛。但到了2020年,廣汽三菱的年銷量便急速下跌到了7.5萬輛。
2021年,廣汽三菱仍舊沒有從銷量下滑的頹勢中走出,全年僅實現6.6萬輛的銷量。而過去一年,廣汽三菱的銷量繼續下行趨勢,全年銷量在此前的基礎上再度下跌至3.36萬輛,這樣的成績甚至不及個別主流合資品牌單月的銷量。
據廣汽集團發布的產銷快報顯示,2023年1月、2月、3月,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的產量分別為1519輛、1046輛、803輛,同期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的銷量分別為1168輛、330輛、2471輛。
以此計算,廣汽三菱今年第一季度共生產3368輛汽車、銷售3969輛汽車,與去年同期累計生產11172輛汽車、銷售9439輛汽車的成績相比,降幅分別為69.85%、57.95%。
但自今年4月起,廣汽集團便不再把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的產量、銷量數據單獨公布,而是將其與合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汽日野汽車有限公司、廣州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有限公司等一起歸類在了“其他”列中。
有分析認為,廣汽集團不再將廣汽三菱銷量單獨公布的背后,或是因為廣汽三菱的產銷數據在廣汽集團整體產銷數據中的占比越來越小,因此才取消了其單獨展示產銷數據的資格。
不過,據廣汽三菱的客服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廣汽三菱暫時停產新的車輛,但庫存車輛的購買和已購車輛的售后服務仍在正常開展。
然而,銷量的持續低迷,給廣汽三菱的經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悉,位于長沙的工廠是廣汽三菱目前唯一的生產基地,按照此前設計,該工廠的產能為20萬輛/年,但廣汽三菱當前的產銷數據,意味著其產能顯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其實,廣汽三菱身處困境之后,身為股東之一的廣汽集團并沒有袖手旁觀。2022年9 月,廣汽集團就曾向廣汽三菱提供高達10億元的貸款支持,以幫助其改善經營現金流。但對于資金緊張的廣汽三菱而言,這筆援助并沒有讓其徹底擺脫困境。
據廣汽集團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年底,廣汽三菱的總資產為59.61億元,但廣汽三菱同期的總負債卻高達59.53 億元,以此計算廣汽三菱去年年末的總負債率達到了99.8%。
即便如此,廣汽集團仍舊沒有放棄給廣汽三菱“輸血”。今年6月21日,廣汽集團發布《關于向廣汽三菱提供委托貸款的公告》,其中提到,經股東各方協商一致,同意各方按各自所持股比向廣汽三菱提供總額不超過18.84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其中廣汽集團按股比提供不超過9.42億元人民幣委托貸款。
未能把握住新能源轉型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網傳信件顯示,廣汽三菱銷售遠未達預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目前的產品受市場轉型的影響”,而這里所說的市場轉型指的正是當下勢頭正猛的新能源變革。
正如信中提到的那樣,當前汽車產業的確正在經歷一次顛覆性的變革,各大汽車廠商所處的汽車市場正在快速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其實廣汽三菱此前在新能源賽道上并非毫無布局,但廣汽三菱發力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時間和成效都不具備明顯優勢。
據媒體報道,2018年廣汽三菱曾推出新能源車型祺智PHEV,但這款被看作是基于傳祺GS4改造而來、甚至都沒掛三菱車標的產品,并未在市場上掀起什么水花,最終這款車型于2020年停產,廣汽三菱的首次電動化嘗試以失敗收場。
另據廣汽三菱官網信息,目前廣汽三菱旗下共有六款車型在售,它們分別為全新歐藍德、L200、阿圖柯、歐藍德、新勁炫、奕歌,但其中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僅有純電SUV阿圖柯這一款。
據了解,阿圖柯的首次實車亮相是在2021年11月舉行的廣州國際車展。去年3月,阿圖柯正式上市,并推出先鋒版和硬核版兩款車型,補貼后官方指導價為先鋒版19.98萬元,硬核版22.98萬元。
盡管此番打造的阿圖柯掛上了三菱的車標,但其整車平臺并非來自三菱汽車,而是來自廣汽埃安,且阿圖柯與廣汽埃安V在軸距、前后輪距等多項參數上均保持一致。因此,阿圖柯也遭到外界“換殼車”的吐槽,但其價格甚至比埃安V還要高。
上市之后,阿圖柯也沒能為廣汽三菱起到提振銷量的作用。據SUV汽車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全年阿圖柯的銷量僅為699輛。今年上半年,阿圖柯6個月內的銷量只有199輛,其中4月、5月、6月阿圖柯的單月銷量甚至均在10輛以內(包括10輛)。
燃油車產品勢頭不比當年、新能源汽車產品未能瓜分到更多市場份額的同時,廣汽三菱幾個月前還曾發布過召回計劃。天眼查顯示,今年3月,廣汽三菱召回了2021年11月4日至2022年9月29日期間生產的部分歐藍德汽車,共計1064輛。
本次召回范圍內車輛因車身警燈底座的支撐剛性不足,在顛簸路面行駛時可能發生變形,導致警燈上下跳動、拉鉤固定螺栓松動等。極端情況下,拉鉤固定螺栓脫出,造成警燈脫落,存在安全隱患。
有分析認為,廣汽三菱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與其產品缺乏創新和競爭力、以及未能把握住新能源轉型的機遇有關。在銷量大幅下滑、負債率居高不下等諸多困境下,廣汽三菱想要重新恢復往日的地位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