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在經歷了執政聯盟三黨的多輪拉鋸后,德國政府終于在7月13日公布了首份對中國戰略文件。與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的定位一樣,德國也把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
文件從中德關系、加強德國與歐盟的紐帶、加強國際合作三方面闡述了德國對中國的政策方向,肯定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給中歐都帶來了好處,同時指出中國的政策變化促使德國對中國策略進行調整。
在對華出口上,德國準備加強審查以限制敏感技術轉移、對出口管控清單進行調整覆蓋網絡安全等新技術。針對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活動,政府準備就關鍵基建推出保護法,明確哪些企業、機構和領域是關鍵基建。
德國還呼吁該國在華企業進行決策時考慮到地緣政治風險,宣布之后將與相關企業就中國風險問題舉行閉門會談。
大眾汽車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布蘭德斯塔特(Ralf Brandst?tter)隨后在社交媒體發文歡迎德國政府的新文件,同時明確大眾集團將繼續在中國投資。
美國媒體則認為,雖然德國的新文件標志著德國對中國政策的調整,但相比美國直接限制對華半導體出口的做法,德國更多是在尋求平衡。
對中國定位
德國外交部在介紹“中國戰略”文件時附上了一張圍棋的圖片。德外交部特意說明,圍棋是由對弈雙方輪流落子。與國際象棋不同,圍棋的目的不是將死對方,而是獲得有利位置、捍衛“自由”。

德國政府發布的“中國戰略”文件德文版共64頁,英文版40頁,中文版還在制作中。文件在一開始肯定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和脫貧成就,坦言中歐都從中受益。
但德國政府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策略旨在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同時讓國際制造產業鏈更依賴中國。外交上,中國正在用“更進攻性”的方式確保自身利益,試圖重塑“現有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基于此,德國政府認為需要對策略進行調整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也是把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來源。

在合作上,德國政府明確中國是氣候變化、可持續性發展、全球健康、大流行病防控等領域的關鍵伙伴。在競爭者定位上,文件指出中國是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德國近年來對中國的貿易依賴越來越強,但中國對歐洲的依賴卻在下降。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德商品貿易額為2989億歐元,比2021年增長21%,中國也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文件指出,德國政府要確保中德合作“更公平、更有可持續性、更互惠”,將為此與中國展開競爭。文件強調,德國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但同時德國也急需“去風險”。
“去風險”一詞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3月闡述歐盟對華政策時使用的表述。當時她指出與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洲利益,歐洲應把重點放在“去風險”。之后,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和美國高官也頻繁使用該表述。中國已多次對“去風險”的說法表示不滿,強調中國并非風險來源。
關于“制度性對手”,德國的文件認為,德國與中國在規范國際秩序的原則上存在觀念差異。除了指責中國試圖重塑“現有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之外,德國還認為中國與俄羅斯加強關系對德國安全有直接影響。
文件同時強調,德國與中國是“制度性對手”不代表雙方放棄合作。與放棄合作相反,與中國保持合作是德國聯邦政府對華戰略的“根本”。德國政府重申了“一個中國”原則,同時也宣布該國將擴大與中國臺灣的合作。
經濟貿易
文件明確,經濟關系是中德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將保持與中國的“密切經濟紐帶”,中國將繼續作為德國企業的主要市場,德國也是中國企業的重要市場。
但德國尋求在關鍵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降低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德國曾經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過度依賴就是先例。
文件指出,德國在多種金屬、稀土、鋰電池、光伏、抗生素等藥物上都依賴中國。德國政府之后將對依賴中國進口的關鍵產品進行評估,并協助企業尋找多樣化、可持續性的供應來源,包括原材料和初級產品。
對華出口上,文件明確德國政府的出口管控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國際安全和保護人權。目前德國針對中國的出口管控主要涉及軍民兩用商品,之后德國將對出口管控清單進行調整,以覆蓋網絡安全、監控技術等新技術。
德國政府還將對出口信貸擔保進行評估,以限制將敏感的軍民兩用技術出口到中國。
針對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活動,德國政府準備就關鍵基建推出保護法,明確哪些企業、機構和領域是關鍵基建,確保關鍵基建的安全和主權運作。文件指出,德國目前針對5G網絡等關鍵通信領域和IT領域設立了相應規定,但還沒有對非IT產品制定規則。之后政府將討論如何從整體上保護關鍵基建,相關的政府采購必須接受嚴格的安全審查。
除此之外,德國政府還準備對海外企業在德投資的篩查法律進行修改,把維護國家安全利益考慮在內。
對于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文件呼吁在進行決策時“必須考慮地緣政治風險”。當企業投資集中在一國時,各企業必須加強內部消化風險的能力,以避免在出現地緣政治危機時需要德國政府資金介入。
在警示各企業之時,德國政府計劃使用“市場經濟工具”鼓勵企業多樣化投資,不要依賴在一國的投資。對于在中國有巨大市場的德國企業,政府將與他們舉行閉門會談,以掌握各企業的中國風險分析情況。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的問題上,德國政府表示愿與中國合作起草改革提案。但德國同時呼吁中國放棄WTO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優惠政策,相當于放棄發展中國家地位。
各方反應
美國智庫榮鼎咨詢去年的統計顯示,從2018年到2021年,歐洲對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主要來自四國: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這四國占歐洲對華直接投資額的87%。其中,德國排名第一,占比高達43%。

歐洲對華直接投資有近70%都集中在汽車、食品加工、藥物/生物技術、化學品和消費品制造。德國的大眾集團、巴斯夫、寶馬都是對華投資大戶。
去年,大眾在中國的新車交付量達到318萬輛,幾乎與歐洲銷量持平。巴斯夫則宣布將在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的一體化基地項目投資100億歐元。建成后,湛江一體化基地將成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
“中國戰略”文件發布后,大眾汽車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布蘭德斯塔特立刻在領英發長文,對文件的政治目標表示支持。

他表示,大眾集團已經進行了風險管理以在銷售上實現平衡,為此大眾在美國和南美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但他同時指出,為了減少地緣政治可能造成的風險,大眾必須建立“自動可控的價值鏈”,也就是加強本地化、建立本地發展專長。
“這也是大眾集團將繼續在中國投資的原因。因為中國是一個動態成長的市場,也是關鍵技術創新驅動力。這對大眾的全球競爭力和整個德國汽車工業都至關重要。”
德國工業聯合會則指出,新文件中部分措施的具體內容還有待進一步討論,比如德國在海外投資的部分。聯合會認為,相關措施可能會過度限制企業活力。
《華爾街日報》指出,德國政府公布的“中國戰略”最終版比此前傳聞的版本更為溫和,這也是執政聯盟三黨博弈的結果。去年流出的“中國戰略”草稿要求德國企業公布在中國的情況,還必須接受壓力測試以檢查各企業在面對地緣政治危機時的耐受力。
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綠黨對中國態度強硬,自由民主黨則親企業,總理朔爾茨在對華問題上也更溫和。《華爾街日報》認為,德國曾是歐洲大國中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這份新文件雖然表明了德國對華態度的轉變,但并沒有出現180度大轉彎。與美國限制對華半導體出口的做法不同,德國還尋求繼續與中國保持良好的經濟關系。
美聯社則認為德國對華策略是在尋求平衡,一方面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另一方面則尋求擺脫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
針對德國政府的新文件,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表明了中方的四點立場。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面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并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伙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制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周五的記者會上回應,以去風險、降依賴之名,行競爭和保護主義之實,將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會適得其反,人為制造風險。以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劃線,鼓噪所謂“制度、利益、價值觀競爭”,更是逆時代潮流而動,只會加劇世界的分裂。
他指出,事實上中德共識遠多于分歧,合作遠大于競爭,雙方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在當前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下,希望德方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發展,制定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同中方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