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觀察 泰羅
編輯|小市妹
7月13日晚,絕味食品披露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8億元-2.43億元,同比增長131.25%-146.47%。
公司稱,上半年業績增長的原因是,受益于消費復蘇帶來的銷售恢復,以及相較于上年同期,公司大幅減少了對市場的補貼和投入。
今年以來,絕味食品在資本市場表現并不理想,累計跌幅炒過40%。
不得不承認,當下的鹵味市場,一方面絕味食品、煌上煌和周黑鴨的三巨頭光環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閃耀;另一方面,大量鹵味新勢力涌入,不僅品牌選擇多樣,品類也在劇增,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鹵味食品已經進入淘汰賽。
新的市場階段,這場硬仗該怎么打?
對于鹵味巨頭的業績表現,有一種說法是,年輕人不愛吃鴨脖子了。此番結論雖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
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口味喜好也越來越難以把握。
作為休閑食品行業的一種,各類干果炒貨、休閑零食,甚至各種街邊小吃店都成為了休閑鹵制品的競爭品類,爭搶消費者的味蕾。
鹵制品行業內部的競爭品類也在增多,如佐餐類鹵制品、各類熱鹵和常溫鹵味零食等。
具體品牌如佐餐類鹵制品的紫燕食品、鹵江南;鹵味零食品牌王小鹵、小鮮鹵;熱鹵小吃盛香亭、熱鹵食光;就連三巨頭所處的短保冷鹵,還有廖記棒棒雞、五香居等大熱選手。
另外,行業集中度不高也給了其他品牌機會。據國信證券研究,三巨頭在鹵制品行業市占率之和僅為17%,其中絕味占比9%,周黑鴨和煌上煌分別為5%和3%。
換句話說,要想抓住消費者的胃,需要在產品上下更多功夫才行。而這也是三巨頭的一大痛點。
除了日益內卷的市場環境,三巨頭產品價格貴也成為了大眾槽點。
據天風證券研究,鴨舌類周黑鴨每100g價格為60元,絕味和煌上煌接近40元;鴨掌類周黑鴨為16元,另外兩家近12元。
“貴的離譜”、“又貴又少還總漲價,隨便稱一點就幾十塊,可以買整只鴨了。”類似的聲音在網絡平臺上不絕于耳。
雖然休閑鹵制品競品逐漸增多,但在品類增速和市場集中度上仍有空間。由于休閑鹵制品門檻并不高,規模和供應鏈就成為了各方比拼的核心壁壘。
從規模來看,三巨頭中毫無疑問絕味的優勢最大。
近年來絕味通過不斷的跑馬圈地,在2018年已率先邁入萬店時代,奠定了鹵味一哥地位。
疫情期間絕味仍堅持逆勢擴張。同2020年相似的是,或許管理層在經歷了2021年的業績大反彈后嘗到了擴店的甜頭,僅2022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開店任務,門店總數達到14921家,比2021年增長了1207家,且總數已超過了另外2家之和的一倍。
相較于絕味,周黑鴨的開店節奏較以往放緩,煌上煌就顯得更加保守了。
2022年上半年周黑鴨的門店數量為3160家,比2021年增加了13.6%,但對比2020年和2021年動輒超30%增速已然放緩。煌上煌則直接采取了收縮策略,自2021年門店數量就開始減少,從2020年底的4627家降至2022年6月的4024家,減少了603家。
而萬店同樣是煌上煌和周黑鴨的目標。不一樣的是,前者一邊在2021年喊出了萬店計劃,到2025年計劃每年開店1500家左右,但另一邊門店數量卻不斷減少。
若2023年煌上煌不調整其門店策略,將在疫情放開后的市場爭奪戰中喪失先機。
絕味的規模效應明顯增強了其產業鏈議價能力,產品單位成本更低。據西部證券數據,2021年其主要產品單位成本約2.59萬元/噸,低于周黑鴨的3萬元/噸與煌上煌的3.43萬元/噸。
從品牌定位來看,周黑鴨走的高端路徑,品牌定位要高于絕味和煌上煌。但近年來周黑鴨凈利潤卻持續下降,從2017年最高峰的7.61億降至2021年的3.42億,已經腰斬。
這主要由于其自營店效的不斷下降及自營店開店的放緩。早在2014年周黑鴨直營店效就不斷下降,從當年的386.5萬降至2020年的120.5萬,而直營店數量在2018年達到1288家后就停止增長,到2022年上半年只有1342家。
而從線上業務來看,周黑鴨走在了前面。2021年其線上營收就超過了9億,營收占比達32.06%,而絕味線上營收僅1.32億,營收占比2.01%,煌上煌營收5.36億,占比21.04%。
放開后,周黑鴨的大店店效有望回暖,加盟模式及線上零售的增長潛力,凈利潤仍有看點。據中信證券研究,疫情后常態化下周黑鴨單店店效仍高于另兩家。絕味平均單店店效預計為90-100萬/年,周黑鴨直營將達到180-200萬/年,加盟為130-150萬/年,而煌上煌則為80萬左右/年。
在綜合實力上,煌上煌不論市場份額、品牌力和口碑上都弱于另兩家。據NCBD發布的2020鹵味熟食研究報告顯示,周黑鴨整體滿意度要高于煌上煌與絕味。煌上煌差評率最高,達到9.65%;其次是絕味,為8.19%;最低的是周黑鴨,不足4%。
綜合來看,若周黑鴨在費用率控制得當,絕味和周黑鴨兩家的盈利恢復和未來增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