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盧奕貝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因為一杯酸奶要賣到68元,連鎖現制酸奶品牌茉酸奶引發巨大爭議。
7月7日,茉酸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了一份問卷調查,征集消費者對即將上新的“貓山王榴蓮奶昔”的心理價位,三個價格選項分別為68元、88元、108元。這樣的高價立即引發質疑,其問卷留言區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為,“68起步,這世界上沒有你愛的人了嗎?” 7月13日,#茉酸奶新品問卷價格選項最低68元#一話題登上熱搜。
茉酸奶就此對外表示,問卷不等于實際定價,對于本次問卷的后續及其相關產品的推出,公司仍在做考量與權衡。此外,茉酸奶還稱其定價策略并非高價,產品維度從20元至40元左右區間非常寬泛。
但人們的爭議核心還在于,茉酸奶可能使用了植脂末,這在高價產品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植脂末也被稱為奶精,能夠改善食品的內部結構、增香增味。由于性價比高、且便于保存和使用,植脂末已經成為制作咖啡、茶、飲料和其他食品過程中重要的食品配料。植脂末的弊端在于其主要成分氫化植物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蜜雪冰城的部分產品中就采用了植脂末,但因為其售價較低,消費者沒有那么“計較”。而一直以來,社交網絡上也不斷有關于“茉酸奶是否使用植脂末”的討論。
據網絡上流傳的茉酸奶制作原料,除牛油果等水果外,其產品還使用了名為“上野曼道牌雪糕”的原料,而網友質疑,上述雪糕配料中的“精煉植物油、葡萄糖漿和乳化劑”等成分很有可能是將植脂末的部分成分拆解標注。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茉酸奶母公司上海伯邑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于2023年7月4日申請了“上野曼道”商標,國際分類為29-食品。也就是說,茉酸奶使用的上野曼道原料為公司自有產品。
界面新聞就上述爭議向茉酸奶方面求證,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目前原料確實沒有植脂末。”

諸多非議之中,成立于2014年的茉酸奶已眼下勢頭最猛的現制酸奶品牌之一。
它于2021年底開放加盟,彼時門店不過90家,但在今年3月中旬門店數已突破500家,到6月,其公眾號披露已開出1000家門店。社交平臺上它的熱度也頗高,小紅書關于茉酸奶的筆記已經有超7萬篇。
眼下茉酸奶屢受質疑的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在于其有別于市場趨勢的高定價。
過去以高端著稱的喜茶、奈雪均已將價格帶降至19元左右,咖啡賽道中瑞幸、庫迪甚至掀起了9.9元價格戰——所有茶飲咖啡品牌都在努力迎合更適應大眾消費的價格趨勢。
以新茶飲的思路經營是茉酸奶殺出重圍的重點。不同于喜茶、奈雪們以茶作為基底,茉酸奶的產品思路就是圍繞低溫酸奶加入水果、堅果等配料進行產品創新。
比如茉酸奶主打的原創牛油果系列因加入了巴旦木、開心果、碧根果等堅果而做出產品差異化。在營銷方面,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營銷、產品聯名合作等舉措,并且通過直播拉新。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CCFA新茶飲創新案例集》,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2月,茉酸奶三次官播從首次422萬的交易額逐步達到了1568萬,核銷用戶數約149萬人,其中核銷新客數占61.31%。
在發展歷程中,它也趕上了好時機。喜茶、奈雪們的橫空出世打開了人們的消費心智,花費30元購買飲品成為一件流行的事,這也給予了高端現制酸奶們成長空間。成立于2014年的茉酸奶不溫不火了很多年——正因為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無法接受一杯酸奶賣到30元。

但在如今的茶飲品牌紛紛回歸主流價格帶,連鎖咖啡更是打響價格戰的大環境背景下,茉酸奶這樣的價位或許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正是如此,在高價的基礎上,被質疑使用植脂末則進一步推助了人們對茉酸奶的負面情緒。
不同于蜜雪冰城擺明了使用植脂末,即使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人們仍會表示“5塊錢還要什么自行車”“這次我就當沒看見”,茉酸奶如果使用植脂末則會受到猛烈抨擊——畢竟人們接受現制酸奶溢價的根本,在于認為這是一杯有著健康屬性的飲品,而且茉酸奶在幾乎所有宣傳中均會強化這一屬性。
此外,茉酸奶如今也并不是一個小體量的品牌。眼下過1000家門店的規模,也注定了它的種種舉措會引發較大規模的輿論反應。
而對茉酸奶高價和原料的質疑并非其根本問題。它需要意識到,當新茶飲忙于在產品、價格上內卷的眼下,茉酸奶的爆發得益于其專攻細分賽道的市場空白,但這類產品是可以被復制的。
目前來看,從星巴克、喜茶到第二梯隊的古茗與書亦燒仙草都在嘗試此類產品。而當添加了碧根果、開心果的牛油果酸奶們變得不再新鮮,茉酸奶的差異化優勢會被掩蓋,加上價格因素,人們很有可能流向其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