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1%,增速較上月放緩0.1個百分點,為2022年7月以來首次回落。
分析師表示,由于國內經濟恢復勢頭放緩,內生動力不強,導致企業進行實體投資的意愿走弱。下半年貨幣政策有必要進一步發力,降準降息等總量政策依然可以期待。
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弱復蘇態勢。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0%,連續三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1-5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0%,增速較前4個月放緩0.7個百分點。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2.4%,降幅較上月擴大4.9個百分點。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在研報中指出,歷史上,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與經濟周期同步性較強,可以較好代表貸款的“實際需求”,亦可對固定資產投資產生支撐。盡管6月企業中長期貸款繼續同比多增,但增勢進一步放緩,對投資的支撐力量趨弱。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張瑜指出,6月,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3.1%,創2022年2月以來新低,這說明企業并沒有持有活期資金加大實體投資的意愿。
“企業中長期貸款抬升通常與M1同比的抬升同步,本輪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與M1同比持續出現背離,或對應當下企業借貸意愿強,但實體投資意愿弱,不排除企業中長期貸款脫實向虛的可能。”她在研報中稱。
央行二季度調查問卷顯示,當季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環比回落16.2個百分點,創2004年有該項統計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在此背景下,6月,央行調降政策利率10個基點,并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月底,央行又發布公告,增加2000億元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工具額度。
鐘正生指出,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共同發力,旨在降低貸款成本,提升貸款可得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信貸需求企穩。然而,當下經濟修復斜率相對平緩,保持信用擴張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存在一定挑戰。下半年貨幣政策有必要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存款準備金率再次下調可以期待,年末還存在再次降息的可能。
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也表示,年內或有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在企業部門信用擴張明顯放緩、資金留置現象較為顯著、居民可能存在貸款置換行為等情況下,下半年各項宏觀政策有望維持積極取向,來推動經濟實現均衡復蘇。
他還指出,從技術上看,也存在降息的空間。今年一季度末,國內實際利率水平(銀行貸款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約為3.6%,高于過去三年2.85%的平均水平。盡管央行在二季度降息10個基點并引導LPR對稱下調,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中樞降至0.1%,較一季度下降1.2個百分點。因此,二季度的實際利率水平或較一季度進一步上升。實際利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各項需求的釋放,也可能會造成國內物價水平持續承壓。
此外,中金公司表示,為保持基建貸款投放強度,監管層可能會通過政策性銀行發行新一批政策性金融工具,補充項目資本金。另外,去年9-11月,央行增加了抵押補充貸款(PSL)6300億元,今年下半年這項工具也有望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