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News 張 宇
編輯|楊博丞
智能云通訊服務商容聯云也加入了激戰正酣的大模型行業。
7月8日,容聯云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舉辦“生成式營銷服務與大模型”論壇并正式發布了面向企業應用的大語言模型“赤兔大模型”。據悉,借助赤兔大模型,企業可以搭建自己的智能客服和數智化營銷,完成從“降本增效”到“價值創造”的進化,同時,赤兔大模型還能針對多種場景的人機交互應用,自動生成業務話術及流程方案、問答知識庫,提升AI運營效率、客服效能及銷售轉化。
容聯云加入大模型之戰并不意外,公開資料顯示,容聯云基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系列技術,為企業和政府組織提供全面的通訊及數字化服務,為企業提供營銷與客服的云化和智能化產品,而作為當下大模型最清晰的應用場景之一,智能客服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容聯云借助大模型技術為企業打造智能客服,不僅能提升智能客服的理解和決策能力,同時還能讓AI技術去變革企業生產力。
赤兔大模型橫空出世,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容聯云仍面臨不少難題,比如當赤兔大模型越來越強,在專業領域表現越來越好時,如何保證企業內部的敏感、隱私數據的安全?再比如,市面上大模型數量眾多,赤兔大模型能夠創造出哪些新應用和新價值?
現階段,大模型行業的戰況激烈且焦灼,新形勢下,容聯云能否借助大模型浪潮實現逆襲?通過大模型賦能,容聯云又能否推動AI在行業場景落地,從而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一、“第一股”黯淡收場
5月18日,容聯云發布公告稱,收到紐交所通知,將實施公司ADS的退市程序,原因是公司未能在2023年5月17日之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12月31日的年度報告以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半年報。
事實上,容聯云曾有過不少高光時刻。2021年2月9日,容聯云成功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被稱為“中國赴美上市 SaaS 第一股”。截至上市首日美股收盤,其股價較發行價上漲200%至48美元/股,對應總市值為76.73億美元,盤中漲幅一度突破260%,市值最高超過90億美元。
登陸紐交所十個月后,容聯云還全資收購了新一代數據智能服務商“諸葛智能”,收購完成后,雙方實現了產品和服務能力上的融合升級,通過整合“通訊+數據+智能”的核心技術能力,更有效地助力企業營銷與服務數智化轉型。
然而好景不長,此后容聯云的情況便急轉直下,從風光上市到啟動退市程序,僅兩年有余,容聯云的總市值卻從76.73億美元跌去99.2%至6191萬美元,并且上市至今,容聯云共發布四次財報,包括2020年年報和2021年前三季度財報,但所有財報均未經審計。
有業內人士認為,容聯云財報之所以未經審計以及難產,一可能是公司不愿對外公布業績,二可能是沒有第三方審計機構愿意接手其財務問題,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容聯云的真實業績都令人擔憂。
事實也的確如此。財報顯示,2020年,容聯云的總營收為7.677億元,同比增長18.1%,而凈虧損為5.091億元,同比擴大177.5%。2021年第三季度,其總營收為2.761億元,同比增長44.3%,凈虧損為1.122億元人民幣,而2020年第三季度的凈虧損為9390萬元。
如果將時間繼續拉長,容聯云的業績同樣不盡如人意,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容聯云的總營收分別為5.01億元和6.50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555億元和1.835億元。整體而言,容聯云的凈虧損呈現出持續擴大的態勢。
圖源:容聯云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容聯云還卷入了一起違規風波。容聯云前獨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財報期間發現一些問題。
根據調查,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報告的收入虛增了約1160萬元,2021年第三季度虛增了約 1780萬元,分別占同期報告總收入的約4%和6%。公司報告的成本和費用在2021財年第二季度虛增了約920萬元,在2021財年第三季度虛增了約180萬元。對此,容聯云回應稱,已采取撤銷部分涉案業務部門,對相關員工進行解聘、要求辭職或給予警告處分等補救措施。
在紐交所上市時,容聯云創始人孫昌勛曾信心滿滿地表示,“容聯云會是一個大格局的生態公司,容聯云要為投資人帶來高回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號稱“中國SaaS企業赴美上市第一股”的容聯云不僅沒能為投資人帶來高回報,而且還被紐交所啟動了退市程序,最終黯淡收場。
二、轉向大模型尋出路
面對困境,容聯云的出路在哪里?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新型AI聊天機器人工具ChatGPT在一夜之間火爆全球互聯網,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上線僅兩個月,ChatGPT的月活躍用戶數就已突破了1億,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序。而截至2023年4月,ChatGPT的全球訪問量再創新高,達到17.6億次,僅次于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
ChatGPT強勢崛起,國內各領域頭部企業如臨大敵,瘋狂涌入大模型賽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40家企業、機構發布了大模型產品或公布了大模型計劃,其中不乏百度、阿里巴巴、京東、華為等各個領域的頭部企業。
面對層出不窮的ChatGPT及類ChatGPT產品,容聯云也將目光聚焦在了大模型上。孫昌勛曾公開表示,在AIGC關鍵研發和商業化落地上,容聯云結合實際業務場景,將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與行業專業場景及垂直能力融合起來,陸續推出了行業垂直預訓練模型、生成式AI產品升級等,助力更多企業和行業降本增效。
容聯云在大模型領域有過不少探索動作。容聯云官方公眾號發過一個名為CloopenGPT的DEMO,展示了大模型和營銷場景里的結合方式。比如在營銷應用場景中,此前銷售主管需要調聽上千通錄音,才能發現成交轉化率最高的銷售話術來優化銷售SOP。利用大模型技術可自動挖掘海量錄音,從中分析最優SOP、黃金話術,并應用到銷售輔助場景,根據用戶畫像自動匹配SOP,推薦報價話術,減少了大量的培訓投入和成本。
赤兔大模型是容聯云在大模型領域的一次實質性探索。根據容聯云AI研究院院長劉杰的介紹,溝通智能已經進入2.0時代,在赤兔大模型加持下,智能溝通2.0將在AI基礎能力、會話分析洞察、對話能力、人機協同四個方面有大幅提升。
赤兔大模型聚焦懂交流、會分析、有知識、能執行“四大能力”,為智能客服和營銷等場景保駕護航。依托赤兔大模型,企業客服首先可以實現多維度、細粒度的對話分析理解與內容生產,通過意見挖掘、情感分析、立場檢測等洞察用戶需求。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參與者眾多,但目前大模型產品距離真正實現落地還相差甚遠,容聯云如何將赤兔大模型與行業場景相結合,仍是一件需要持續探索的事情。
三、大模型是救命稻草嗎?
大模型賽道的想象空間巨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數據,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13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518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35.6%。由于云存儲的創新使數據易于訪問,以及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發展,預計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在預測期內將以顯著的速度增長。
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運行大模型仍然十分燒錢。
英偉達披露的信息顯示,訓練一次1750億參數的GPT-3需要34天、使用1024張A100 GPU芯片,同時,OpenAI可能至少需要3.24萬張A100用于日常推理,顯著高于此前訓練底層模型時的用量,由此推算,ChatGPT硬件成本達8億美元以上。
近期,OpenAI被爆出去年虧損額翻倍,達到5.4億美元左右,資金主要用于支撐ChatGPT的運行等。OpenAI CEO山姆·阿爾特曼更是坦言,OpenAI可能需要在未來幾年嘗試籌集多達1000億美元的資金,用來開發足夠先進的通用AI,同時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事實上,在大模型行業,企業瘋狂燒錢已是常態。國盛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通過測算,2800億參數量的大模型預訓練成本約為200萬美元/次,谷歌的PaLM號稱擁有5400億參數,單次預訓練成本將高達1200萬美元。
對于容聯云而言,運行大模型的成本不可忽視。現階段,容聯云長期虧損、盈利無解的問題持續存在,由于SaaS行業具有前期投入成本高,中后期必須依靠大量的客戶和持續的復購,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分攤運營成本,如果沒有充足的現金流保障,且又難以投入新的資金繼續獲客,最終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容聯云難以全身心投入大模型。
綜合來看,目前大模型很難成為容聯云的救命的稻草:一方面,在推進大模型產業化落地過程中存在多重難題,比如算力面臨掣肘、數據質量參差不齊、與行業難以高度融合等等;另一方面,大模型產品還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的情況,容聯云仍需持續挖掘特色與價值。
現階段,容聯云很難借助大模型實現破局,但市場的機遇一個接一個,一切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