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電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搶到風口,也坐上火山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電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搶到風口,也坐上火山口?

在雙碳風頭最盛時分拆上市,會否造就“中石油第二”?

圖片來源:Unsplash-Mike Setchell

文|華夏能源網

最近兩年,伴隨著“雙碳”進程的蓬勃向前,電力央企掀起新一輪上市熱潮。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6月18日,華潤電力(HK:00836)公告擬分拆華潤新能源A股上市;6月15日,華電集團旗下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電新能”)IPO過會;6月2日,中國電建(SH:601669)公告,擬籌劃分拆電建新能源上市。

這僅是6月單月內的公開信息,這個擬上市名單,還可以拉的更長:2021年6月10日,三峽集團旗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峽能源,SH:600905)掛牌上市;2022年9月28日,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南網儲能,SH:600995)借殼文山電力上市,成為國內首個主營抽水蓄能業(yè)務的上市公司……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一輪上市集中在分拆新能源業(yè)務上,與此前以煤電為主的上市潮,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容與底層邏輯。差異背后,凸顯著未來趨勢,電力江湖的最新格局從中顯出端倪。

但是,故事往往有著灰暗的另一面。當第一波新能源故事快要講完,這些抓住風口涌上資本市場的電力央企們,如何面對未來的退潮時刻?

拆出市值千億新能源“航母”

與華能國際、國電電力、中國電力、華電國際、大唐發(fā)電等上市前后新老能源都混合在一起大為不同,本輪電力央企子公司啟動上市,是大刀闊斧將新能源業(yè)務獨立出來,拆分重組成為新的單元。

這一點在華電新能身上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華電新能的前身,是早在2012年就已經完成港股上市的華電福新。但是,那些年新能源發(fā)展并不順遂,華電福新一度走到了退市邊緣。

2020年6月1日晚,華電福新對外披露私有化公告。根據公告,完成私有化后,華電福新將向聯交所申請自愿撤回H股上市地位。幾個月后,華電福新黯然退市。

作為一家發(fā)電央企,華電福新風電裝機804萬千瓦,為公司裝機占比最大的發(fā)電類型;光伏發(fā)電裝機121萬千瓦,水電裝機261萬千瓦,煤電裝機360萬千瓦,分布式天然氣裝機則僅為97萬千瓦。

港股私有化退市9個月后,華電集團著手對華電福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資產重組。一系列整合完成后,新平臺——華電新能成為華電集團唯一的新能源業(yè)務發(fā)展平臺。

為了完成這次拆分整合,華電集團還將另一上市平臺——華電國際的所有風、光資產全部注入華電新能。華電集團稱,此項重組標志著集團公司完成新能源資產布局優(yōu)化調整,“十四五”以華電新能為平臺大力發(fā)展新能源,并將打造千億市值新能源航母。

今年6月15日,華電新能終于得償所愿,首次公開發(fā)行通過上市委審議。華電新能高達300億元的募資額,將刷新此前三峽能源227億元的募集紀錄,成為A股新能源行業(yè)最大規(guī)模的IPO。

2020年至2022年,華電新能凈利潤分別為40.79億元、72.51億元、84.58億元,即使按照上交所近期的平均市盈率(12.76)計算,上市之后也是妥妥的千億市值。這與華電福新時期,在港股的不受待見形成鮮明對比。

華電集團的操作,在電力央企中有很強的標桿示范意義。照葫蘆畫瓢,華潤集團、中國電建很快學到手。

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電力,業(yè)務主要包括兩部分:火力發(fā)電(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可再生能源(風力發(fā)電、光伏發(fā)電及水力發(fā)電)。截至2022年末,華潤電力旗下運營42座燃煤發(fā)電廠、159座風電場、38座光伏電站、2座水電站和5座燃氣發(fā)電廠。

近年來,華潤電力可再生能源項目運營權益裝機容量的規(guī)模和占比持續(xù)上升,成為公司主要利潤來源。即使在火電虧損嚴重的2021年以及2022年,華潤電力也得益于新能源板塊的盈利而實現了整體盈利,成為了電力央企中最亮眼的一筆。

從華潤電力母體分拆上市后,華潤新能源將更加聚焦,主要從事投資、開發(fā)、經營及管理風電場及光伏電站。比照火電為主的華潤電力,在“雙碳”新時代,華潤新能源有望走得更遠。

資本加持下的新物種

從之前以煤電為主營業(yè)務的上市,到這一輪將風光新能源拆分出來獨立上市,已經有行業(yè)變遷、滄海桑田之感。更值得關注的是,比風光發(fā)電更加前衛(wèi)質感的新物種,也在這一波謀求上市。最典型的,是已完成上市的南網儲能,其主打儲能(抽水蓄能)概念。

2021年兩部制電價機制落地后,抽水蓄能沖上風口。目前,中國抽水蓄能裝機為4600萬千瓦,而依照國家規(guī)劃,2025年中國抽水蓄能裝機將突破6200萬千瓦;2030年,將進一步攀升至1.2億千瓦。

嗅覺靈敏的南方電網,行動迅速。2021年10月15日,南網旗下文山電力發(fā)布公告稱,擬置出購售電、配售電等資產,置入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fā)電有限公司100%股權。

一番操作之下,南網儲能重組上市,其主要從事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業(yè)務,是A股首個主營抽水蓄能業(yè)務的上市公司。概念之新,獨一無二。

南網儲能目前運營管理著7座抽水蓄能電站、4座電化學獨立儲能站、2座調峰水電站,正建設4座抽水蓄能電站和3座電化學儲能站,同步推進10余座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站點的前期開發(fā)工作。其中,抽水蓄能在運總裝機容量為1028萬千瓦,約占全國抽水蓄能總裝機容量1/4。

另外,南網儲能計劃“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分別新增投產抽水蓄能600萬千瓦、1500萬千瓦、1500萬千瓦,新增投產電網側獨立儲能200萬千瓦、300萬千瓦、500萬千瓦,以滿足3億千瓦新能源的接入與消納,預計到2030年總投資約2000億元。

比儲能更加“前衛(wèi)”的氫能,也在掀起激烈的上市卡位戰(zhàn)。

這當中,就有被各方看好的國氫科技。國氫科技有一個“好爹”,就是當之無愧的綠電先鋒——國家電投集團。

成立于2017年的國氫科技,是由國家電投批準成立的氫能產業(yè)科技型企業(yè)。其主營業(yè)務為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研發(fā)與產品制造,氫能動力系統(tǒng)單元開發(fā),制儲氫關鍵技術研發(fā),氫安全及相關技術研發(fā)等。

2021年,國氫科技獲得了16家機構10.8億元的A+輪融資,為2021年氫能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2022年12月,國氫科技完成B輪融資,11家機構給國氫科技融資45億元,這也是國內氫能行業(yè)迄今為止單輪最大的股權融資,國氫科技投后估值也已攀升至130億元。

B輪融資過后,國氫科技實質性啟動IPO工作,預期將盡快登陸A股市場。按照國氫科技發(fā)布的規(guī)劃,計劃在2023至2025年完成IPO,成為市值超千億的氫能領軍企業(yè)。如能上市成功,國家電投集團將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力央企。

風口上的高估值與高風險

風助火勢、水漲船高,新能源、儲能、氫能引領下的這一輪電力央企上市潮,在募資額以及估值方面均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

此前,在中國電力歷史上,電力央企IPO規(guī)模前兩名分別是中國核電和中國廣核,其募集資金分別為131.9億元、125.7億元。

很快,由核電巨頭創(chuàng)造的IPO融資記錄就被新能源央企打破了。

市場基于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未來倍速發(fā)展的預期,以及母公司三峽集團和長江電力強大的背書效應,2021年三峽新能源IPO募資227億元,一舉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力行業(yè)A股募資規(guī)模最大的IPO。

兩年后,由三峽能源保持的電力行業(yè)募資規(guī)模最大IPO紀錄,又將被華電新能打破。華電新能估值超2000億,IPO募資規(guī)模高達300億元,這也是目前中國新能源行業(yè)企業(yè)市值、融資規(guī)模之最。

從宏觀層面,這一輪電力央企IPO受資本熱捧,有其背后邏輯。5月30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fā)布《新能源市場長期展望:中國》指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2050年左右,中國能源系統(tǒng)至少存在243萬億元的投資機會。

這也能很好的解釋為什么2021、2022年新能源上市公司集體大漲。財富效應之下,更多資金當然會緊隨其后。然而,市場永遠具有血淋淋的一面,在資本瘋狂炒作兩年后,多家風電、光伏龍頭上市公司已進入漫長的下跌通道,曾經香噴噴的“小甜甜”,變成了人見人嫌的“牛夫人”。

以光伏上市企業(yè)為例,截至6月底,光伏股總市值蒸發(fā)超過3萬億(相較近兩年最高市值而言)。其中,隆基、通威、合盛硅業(yè)等龍頭企業(yè)市值蒸發(fā)超千億,曾經的“光伏茅”隆基綠能,市值從最高時的4000多億跌到如今的2000億左右。

這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新能源企業(yè)們是在“雙碳”目標提出后一飛沖天漲起來的,但是,“雙碳”目標不可能一年兩年就實現,那是要經歷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才能逐步實現的。前兩年講下的故事,需要不斷超預期增長的利潤來驗證。

但是,扎心的現實卻是,目前總數為8.3億千瓦、電力總裝機占比超30%的新能源,其發(fā)電量占比僅為13%,這樣的產出比,難免讓資本擔憂,甚至懷疑當初的邏輯還立不立得住。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新能源板塊全面下挫,煤炭龍頭上市公司中國神華(SH:601088)市值仍然堅挺在5600億之上;“水電茅”長江電力(SH:600900),市值也穩(wěn)在5300億元以上。

這是否意味著,新能源的資本故事已經講完了?走到最后,能撐住估值的還是得靠實打實穩(wěn)健經營、賺到真實利潤的煤炭、水電公司。如果真是這樣,電力央企拆分上市的新能源公司,往后的股價會怎么走?

這很自然會讓投資者想起曾經的“亞洲最賺錢公司”——中國石油(SH:601857)。    

2007年,國際石油價格一路上漲,從1月18日的年度最低價49.90美元/桶,漲到11月21日創(chuàng)下年度最高價99.29美元/桶。在油價故事的最高潮部分,中國石油于當年的11月5日回A股上市了,開盤一舉創(chuàng)下48.60元的歷史天價。

憧憬著中石油有一天會有“萬億利潤”的很多股民,急吼吼地沖了進去,然后開始夢想著把股票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輩。但開盤之后,就沒有然后了,中石油股價一路下跌了十幾年,最低在2020年10月29日跌到了3.3元/股,投資者虧到懷疑人生,資本市場也留下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的凄美傳說。

此番在碳中和風口上拆分上市的電力央企們,會不會成為當年的“中石油第二”?問題擺在這里,答案值得所有投資者警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電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搶到風口,也坐上火山口?

在雙碳風頭最盛時分拆上市,會否造就“中石油第二”?

圖片來源:Unsplash-Mike Setchell

文|華夏能源網

最近兩年,伴隨著“雙碳”進程的蓬勃向前,電力央企掀起新一輪上市熱潮。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6月18日,華潤電力(HK:00836)公告擬分拆華潤新能源A股上市;6月15日,華電集團旗下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電新能”)IPO過會;6月2日,中國電建(SH:601669)公告,擬籌劃分拆電建新能源上市。

這僅是6月單月內的公開信息,這個擬上市名單,還可以拉的更長:2021年6月10日,三峽集團旗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峽能源,SH:600905)掛牌上市;2022年9月28日,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南網儲能,SH:600995)借殼文山電力上市,成為國內首個主營抽水蓄能業(yè)務的上市公司……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一輪上市集中在分拆新能源業(yè)務上,與此前以煤電為主的上市潮,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容與底層邏輯。差異背后,凸顯著未來趨勢,電力江湖的最新格局從中顯出端倪。

但是,故事往往有著灰暗的另一面。當第一波新能源故事快要講完,這些抓住風口涌上資本市場的電力央企們,如何面對未來的退潮時刻?

拆出市值千億新能源“航母”

與華能國際、國電電力、中國電力、華電國際、大唐發(fā)電等上市前后新老能源都混合在一起大為不同,本輪電力央企子公司啟動上市,是大刀闊斧將新能源業(yè)務獨立出來,拆分重組成為新的單元。

這一點在華電新能身上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華電新能的前身,是早在2012年就已經完成港股上市的華電福新。但是,那些年新能源發(fā)展并不順遂,華電福新一度走到了退市邊緣。

2020年6月1日晚,華電福新對外披露私有化公告。根據公告,完成私有化后,華電福新將向聯交所申請自愿撤回H股上市地位。幾個月后,華電福新黯然退市。

作為一家發(fā)電央企,華電福新風電裝機804萬千瓦,為公司裝機占比最大的發(fā)電類型;光伏發(fā)電裝機121萬千瓦,水電裝機261萬千瓦,煤電裝機360萬千瓦,分布式天然氣裝機則僅為97萬千瓦。

港股私有化退市9個月后,華電集團著手對華電福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資產重組。一系列整合完成后,新平臺——華電新能成為華電集團唯一的新能源業(yè)務發(fā)展平臺。

為了完成這次拆分整合,華電集團還將另一上市平臺——華電國際的所有風、光資產全部注入華電新能。華電集團稱,此項重組標志著集團公司完成新能源資產布局優(yōu)化調整,“十四五”以華電新能為平臺大力發(fā)展新能源,并將打造千億市值新能源航母。

今年6月15日,華電新能終于得償所愿,首次公開發(fā)行通過上市委審議。華電新能高達300億元的募資額,將刷新此前三峽能源227億元的募集紀錄,成為A股新能源行業(yè)最大規(guī)模的IPO。

2020年至2022年,華電新能凈利潤分別為40.79億元、72.51億元、84.58億元,即使按照上交所近期的平均市盈率(12.76)計算,上市之后也是妥妥的千億市值。這與華電福新時期,在港股的不受待見形成鮮明對比。

華電集團的操作,在電力央企中有很強的標桿示范意義。照葫蘆畫瓢,華潤集團、中國電建很快學到手。

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電力,業(yè)務主要包括兩部分:火力發(fā)電(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可再生能源(風力發(fā)電、光伏發(fā)電及水力發(fā)電)。截至2022年末,華潤電力旗下運營42座燃煤發(fā)電廠、159座風電場、38座光伏電站、2座水電站和5座燃氣發(fā)電廠。

近年來,華潤電力可再生能源項目運營權益裝機容量的規(guī)模和占比持續(xù)上升,成為公司主要利潤來源。即使在火電虧損嚴重的2021年以及2022年,華潤電力也得益于新能源板塊的盈利而實現了整體盈利,成為了電力央企中最亮眼的一筆。

從華潤電力母體分拆上市后,華潤新能源將更加聚焦,主要從事投資、開發(fā)、經營及管理風電場及光伏電站。比照火電為主的華潤電力,在“雙碳”新時代,華潤新能源有望走得更遠。

資本加持下的新物種

從之前以煤電為主營業(yè)務的上市,到這一輪將風光新能源拆分出來獨立上市,已經有行業(yè)變遷、滄海桑田之感。更值得關注的是,比風光發(fā)電更加前衛(wèi)質感的新物種,也在這一波謀求上市。最典型的,是已完成上市的南網儲能,其主打儲能(抽水蓄能)概念。

2021年兩部制電價機制落地后,抽水蓄能沖上風口。目前,中國抽水蓄能裝機為4600萬千瓦,而依照國家規(guī)劃,2025年中國抽水蓄能裝機將突破6200萬千瓦;2030年,將進一步攀升至1.2億千瓦。

嗅覺靈敏的南方電網,行動迅速。2021年10月15日,南網旗下文山電力發(fā)布公告稱,擬置出購售電、配售電等資產,置入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fā)電有限公司100%股權。

一番操作之下,南網儲能重組上市,其主要從事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業(yè)務,是A股首個主營抽水蓄能業(yè)務的上市公司。概念之新,獨一無二。

南網儲能目前運營管理著7座抽水蓄能電站、4座電化學獨立儲能站、2座調峰水電站,正建設4座抽水蓄能電站和3座電化學儲能站,同步推進10余座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站點的前期開發(fā)工作。其中,抽水蓄能在運總裝機容量為1028萬千瓦,約占全國抽水蓄能總裝機容量1/4。

另外,南網儲能計劃“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分別新增投產抽水蓄能600萬千瓦、1500萬千瓦、1500萬千瓦,新增投產電網側獨立儲能200萬千瓦、300萬千瓦、500萬千瓦,以滿足3億千瓦新能源的接入與消納,預計到2030年總投資約2000億元。

比儲能更加“前衛(wèi)”的氫能,也在掀起激烈的上市卡位戰(zhàn)。

這當中,就有被各方看好的國氫科技。國氫科技有一個“好爹”,就是當之無愧的綠電先鋒——國家電投集團。

成立于2017年的國氫科技,是由國家電投批準成立的氫能產業(yè)科技型企業(yè)。其主營業(yè)務為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研發(fā)與產品制造,氫能動力系統(tǒng)單元開發(fā),制儲氫關鍵技術研發(fā),氫安全及相關技術研發(fā)等。

2021年,國氫科技獲得了16家機構10.8億元的A+輪融資,為2021年氫能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2022年12月,國氫科技完成B輪融資,11家機構給國氫科技融資45億元,這也是國內氫能行業(yè)迄今為止單輪最大的股權融資,國氫科技投后估值也已攀升至130億元。

B輪融資過后,國氫科技實質性啟動IPO工作,預期將盡快登陸A股市場。按照國氫科技發(fā)布的規(guī)劃,計劃在2023至2025年完成IPO,成為市值超千億的氫能領軍企業(yè)。如能上市成功,國家電投集團將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力央企。

風口上的高估值與高風險

風助火勢、水漲船高,新能源、儲能、氫能引領下的這一輪電力央企上市潮,在募資額以及估值方面均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

此前,在中國電力歷史上,電力央企IPO規(guī)模前兩名分別是中國核電和中國廣核,其募集資金分別為131.9億元、125.7億元。

很快,由核電巨頭創(chuàng)造的IPO融資記錄就被新能源央企打破了。

市場基于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未來倍速發(fā)展的預期,以及母公司三峽集團和長江電力強大的背書效應,2021年三峽新能源IPO募資227億元,一舉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力行業(yè)A股募資規(guī)模最大的IPO。

兩年后,由三峽能源保持的電力行業(yè)募資規(guī)模最大IPO紀錄,又將被華電新能打破。華電新能估值超2000億,IPO募資規(guī)模高達300億元,這也是目前中國新能源行業(yè)企業(yè)市值、融資規(guī)模之最。

從宏觀層面,這一輪電力央企IPO受資本熱捧,有其背后邏輯。5月30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fā)布《新能源市場長期展望:中國》指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2050年左右,中國能源系統(tǒng)至少存在243萬億元的投資機會。

這也能很好的解釋為什么2021、2022年新能源上市公司集體大漲。財富效應之下,更多資金當然會緊隨其后。然而,市場永遠具有血淋淋的一面,在資本瘋狂炒作兩年后,多家風電、光伏龍頭上市公司已進入漫長的下跌通道,曾經香噴噴的“小甜甜”,變成了人見人嫌的“牛夫人”。

以光伏上市企業(yè)為例,截至6月底,光伏股總市值蒸發(fā)超過3萬億(相較近兩年最高市值而言)。其中,隆基、通威、合盛硅業(yè)等龍頭企業(yè)市值蒸發(fā)超千億,曾經的“光伏茅”隆基綠能,市值從最高時的4000多億跌到如今的2000億左右。

這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新能源企業(yè)們是在“雙碳”目標提出后一飛沖天漲起來的,但是,“雙碳”目標不可能一年兩年就實現,那是要經歷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才能逐步實現的。前兩年講下的故事,需要不斷超預期增長的利潤來驗證。

但是,扎心的現實卻是,目前總數為8.3億千瓦、電力總裝機占比超30%的新能源,其發(fā)電量占比僅為13%,這樣的產出比,難免讓資本擔憂,甚至懷疑當初的邏輯還立不立得住。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新能源板塊全面下挫,煤炭龍頭上市公司中國神華(SH:601088)市值仍然堅挺在5600億之上;“水電茅”長江電力(SH:600900),市值也穩(wěn)在5300億元以上。

這是否意味著,新能源的資本故事已經講完了?走到最后,能撐住估值的還是得靠實打實穩(wěn)健經營、賺到真實利潤的煤炭、水電公司。如果真是這樣,電力央企拆分上市的新能源公司,往后的股價會怎么走?

這很自然會讓投資者想起曾經的“亞洲最賺錢公司”——中國石油(SH:601857)。    

2007年,國際石油價格一路上漲,從1月18日的年度最低價49.90美元/桶,漲到11月21日創(chuàng)下年度最高價99.29美元/桶。在油價故事的最高潮部分,中國石油于當年的11月5日回A股上市了,開盤一舉創(chuàng)下48.60元的歷史天價。

憧憬著中石油有一天會有“萬億利潤”的很多股民,急吼吼地沖了進去,然后開始夢想著把股票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輩。但開盤之后,就沒有然后了,中石油股價一路下跌了十幾年,最低在2020年10月29日跌到了3.3元/股,投資者虧到懷疑人生,資本市場也留下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的凄美傳說。

此番在碳中和風口上拆分上市的電力央企們,會不會成為當年的“中石油第二”?問題擺在這里,答案值得所有投資者警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郸城县| 梧州市| 和林格尔县| 武威市| 莒南县| 冀州市| 峨山| 鄂托克前旗| 丹巴县| 枣强县| 芒康县| 自治县| 疏附县| 庆城县| 旺苍县| 胶南市| 准格尔旗| 襄垣县| 郸城县| 正定县| 尼勒克县| 永泰县| 阿拉尔市| 南宫市| 曲阜市| 进贤县| 长兴县| 阿克| 连平县| 灵璧县| 延边| 义乌市| 九龙县| 涞水县| 宜黄县| 和田市| 泰安市| 琼中| 宣恩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