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不再迷戀北上廣,畢業生偏愛東莞小鎮制造業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不再迷戀北上廣,畢業生偏愛東莞小鎮制造業

高端制造業取代逐漸降溫的互聯網,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趨勢。

文|極點商業評論  劉珊珊

編輯|楊銘

又是一年畢業季。

職場如江湖。多年來,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首選。加上互聯網人才需求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因此北上廣深、成都、杭州等往往成為畢業生“扎堆”進入之地。

這種情況在2023年已悄然改變。根據央視《畢業季看就業》最新數據,今年畢業生期望去制造業相關領域就業的占比為8.1%,在14個行業大類中增幅位居第一。其中,高端制造業尤其受到青睞。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當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正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對正向“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業而言,發展高端制造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相關部門近年來頻頻出臺措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互聯網新經濟飛躍發展多年后,增長放緩利潤下滑,一個野蠻生長時代走向結束。

此消彼長間,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心態悄然發生新變化:高端制造業取代逐漸降溫的互聯網,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趨勢。

其中,vivo、OPPO、華為、美的、步步高等科技實體企業聚集的珠三角小鎮,吸引力甚至超越北上廣。那么,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背后又代表著怎樣的趨勢轉變?

01、東莞小鎮,吸引力超越北上廣?

“投了挺多企業,今年首選就業方向是制造業。如果有機會,更希望進入東莞的手機或其他制造企業。”在北京,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曹燦(化名)說。

曹燦說,自己學的是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以往互聯網肯定是最優選擇。今年大模型成為所有人關注熱點后,給技術、產業帶來的巨大變革讓所有人吃驚,也讓自己意識到,就業選擇如同航海導航,需要更趨理性、務實。

選擇南下進入制造業工廠就業的,還有羅鵬。他出生于西南偏遠縣級市,表哥2013年進入北京某互聯網大廠工作后,豐厚的薪酬、優渥的工作環境,讓表哥成為家里驕傲,也讓羅鵬讀書時就將進入互聯網大廠,作為未來人生求職方向。

今年以優異成績從某985院校畢業時,羅鵬不僅拿到北京、上海兩家互聯網大廠的校招offer,同時也拿到了東莞兩家企業與車聯網、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發崗位需求。

“沒有過多考慮,我就選擇離開北京,南下去制造企業就業。”羅鵬說,進入互聯網大廠是多年前夢想,但真正面臨職業選擇時,還是會考慮更多因素,就業平臺、發展前景、薪資待遇、生活環境等等,都是重要考量。“多方對比之后,個人覺得相比互聯網,去高端制造業更不錯。”

曹燦、羅鵬的就業選擇,只是回歸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的變遷縮影。2022年,一份來自智聯研究院的數據顯示,6.3%的互聯網從業者求職時期望轉向制造業,比2019年提高2個百分點。

和2022年相比,今年趨勢同樣明顯。《2023 學 就業 調研報告》顯示,互聯網依舊是畢業生最期待行業,但相比制造業增幅明顯減緩,2023屆畢業 期望去IT/通信/電 /互聯 的 例為25%,較去年 幅回升0.9個百分點,與2021年基本持平;汽車/生產/加 /制造占 為8.1%,較去年上升2個百分點,制造業成為新選擇。

從區域來看,以東莞等城市為代表的珠三 地區“ 鎮”,由于其 端制造業的產業集群效應,更受應屆畢業 和優質人才的偏愛。

例如東莞,就有不少畢業生將其作為就業第一站。某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大學生向東莞用人單位投遞簡歷的數量同比增長294%,增幅排名全國第一,比第二名高出160個百分點。

這從東莞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的火爆,可見一斑——在今年6月初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東莞專場招聘會中,線下線上有6000多人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參會。

“一個小時內,有200多個學生前來咨詢,收到了100多份簡歷。”一家總部位于東莞,專注于3D產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打印的企業HR負責人說。他們今年4月參加了某高校舉辦的招聘會,原本以為沒有多少收獲,但想不到大量高質量人才投遞簡歷,“不少人都有互聯網大廠實習經歷。”

“以東莞為首的珠三角,擁有電子信息萬億產業集群,就業機會非常多。”林耀堂是湖北某理工學院應屆生,已與東莞長安鎮當地制造企業簽下就業協議。

雖然林耀堂讀的是普通院校,但在他眼中,珠三角制造業發達,城市宜居,發展前景也很好,在早就明確珠三角就業的職業規劃,從大三開始就到東莞一家制造企業實習,“很順利的留了下來,崗位是科研助理。”

02、冷熱轉換,互聯網退與科技實體進

多年來,提及珠三角的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外界印象總離不開代工廠、流水線、打工仔等高頻詞。為何如今取代北上廣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時青睞的重要驛站?

互聯網行業紅利消退、野蠻時代增長結束,是其重要原因。

伴隨形式變化,最近兩年互聯網大廠達成共識,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動收縮戰線、降本增效——反映到業務上,就是如何應對裁員與離職,是互聯網大廠與員工們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命題。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BAT三家公司凈流失28000余名員工。今年一季度,騰訊員工減少超2000人,近一年員工減少近1萬人;阿里巴巴單季度減少4524人。騰訊阿里都如此,其他互聯網企業壓力或許更大,往年常見的大規模招聘納新,今年并不常見。

崗位不穩定、需求減少同時,大廠過去收入高、待遇好的光環也不再,互聯網行業對畢業生吸引力下降。

大廠理想幻滅的同時,中國制造業卻在伴隨數字化轉型升級,向智能制造邁進。

從大環境來看,信息技術加速制造業新一輪變革。傳統制造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緊密融合,也被外界視為火熱大模型商業化落地最大領域。生產鏈中的大部分工序,大都是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操作控制,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加入。

這意味著,傳統制造業依然在創造著巨量就業機會,各個細分領域普遍面臨高端人才緊缺問題。根據人社部預測,2020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為750萬人,人才缺口達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為450萬人。

巨量就業機會加上求職難度相對較低,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緊追互聯網行業,傳統產業正在年輕人心中重塑形象,吸引著985畢業生、海歸博士、互聯網大牛更多人才回流。

毋庸置疑,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等9個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制造業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通訊和生物醫藥等高科技制造業,不僅為中國制造業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為全球制造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提出“以制造業當家”的東莞,正是其中典型代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莞崛起為全國工業制造業重鎮之一,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其制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吸引大量投資者、技術工人、應屆畢業生進入,是中國外來人口比例最高城市。

東莞百花齊放制造業中,最知名的無疑是電子信息產業。vivo、OPPO、華為等科技企業帶領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萬億級“巨無霸”。據統計,全球每四部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另外還有形象比喻,“東莞堵車,全球缺貨”。

值得一提的是,和互聯網企業扎堆在一二線城市不同,珠三角制造業根基在小鎮。

比如伶仃洋口,茅洲河畔,蓮花山下的東莞長安鎮,2022年收獲895.18億元的GDP,其生產制造能力,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機、1/5的羊毛衫、1/10的運動鞋。

這個面積僅81.53平方公里的小鎮,一直頭頂“世界工廠”光環,vivo與OPPO的大本營就位于此,從事智能手機生產、銷售、維修等行業人員超過20萬人。

“在長安逛一小時,你就能買到制造一款手機所需的全部物料。”在這里,能夠一站式完成“概念設計-產品開發-小規模生產”全流程,實現供應鏈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無縫對接。

某種程度上,大眾人均一部智能手機的普及,離不開長安鎮的貢獻。問題是,近年來智能手機日益成熟,行業銷量下滑至十年前,是否還屬于高科技制造產業?是否能吸引更多多元化復合人才?

事實上,智能手機仍是名副其實的“高端制造”——一部手機里,凝結著10個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雖然創新乏力,但也在竭力持續提升芯片、軟件、系統、AI、計算攝影、屏幕和材料等方面的底層技術創新和設計升級,并且大語言模型上,手機企業也在研發之中。

這意味著,作為高端制造行業的一個分支,未來智能手機將成人工智能等領域重要入口,仍然是尖端科技載體。

從消費側來看,雖然手機行業困難重重,但相比互聯網企業,現金流充沛、抗風險能力強、健康度高。在“VO榮米”市場格局中,各條高端產品線穩健發展,在市場中有著極強的風險抵抗能力,也成為畢業生選擇就業時的重要參考。

03、進小鎮工廠,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不止長安鎮,車程不到一個小時的石排鎮,現有規上企業464家,產值過億的有106家,形成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兩大百億產業支柱;松山湖除了華為,智能智造、機器人、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是其主打和優勢產業;石龍先后吸引日本京瓷、柯尼卡美能達、尼得科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形成全鎮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如果把地圖放大,就會發現不止東莞。在珠三角其他地方,這樣的制造業小鎮星羅密布,順德北滘(美的、碧桂園總部)、珠海南水鎮、珠海斗門鎮、中山小欖等等,筑牢著珠三角,甚至中國制造業的基本盤。

這離不開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涌入。在松山湖“歐洲小鎮”的華為研發基地,匯聚2萬名科學家、工程師、程序員;在長安鎮vivo總部,研發人員占比75%,中央研究院和芯片技術部招聘人數相比去年均有增長,分別為2022年的1.7倍和1.9倍;在順德北滘,匯聚約2000名博士、1萬名碩士和8.5萬名本科生,成為又一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集聚的樣本。

這一切只是開始,伴隨制造業轉型加速,珠三角各小鎮仍不斷瞄準新領域布局新產業,以高質量、高標準升級引領產業風潮的高端制造,對“最強大腦”的需求,也在加速。

從統計數據來看,伴隨智能化、數字化行業“跨界融合”發展漸成趨勢,交叉學科人才,以及具備多種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求職者,也更受珠三角小鎮企業青睞。

"掌握并深度應用于細分場景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關鍵。”多位招聘負責人一致認為,除了單一領域擁有專業技能外,同時還能在其他應用領域積累一定實踐經驗或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更具優勢。

這是因為,對很多畢業生和優質人才而言,進入制造業后,早已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我們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越來越高,新招聘的員工,大多從事影像、AR/VR、芯片、通信、工業設計崗位,甚至還有當下熱門的AI算法等高端技術崗位。”某手機企業HR人士稱。

以人們印象中的“流水線手機”為例,如今生產制造流程是:數字化智能工廠中,當運輸機器人將一塊手機電路板,自動送入SMT(將電子零件焊接到電路板表面的技術)制程當中后,自動化貼片設備和機器臂,再交替給予這些主板貼上元器件和裝上系統。

短短幾分鐘,一部手機就幾乎成型。對一線生產線員工來說,更多是智能化操作和生產信息監控,便可掌握龐大生產環節的每個細節。“這也意味著,對人才有更高技能、技術的要求。”

“造巢引鳳”,離不開人才的歸心。其中,工作環境、薪酬收入顯然是重要的衡量尺度——多年來,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認為,互聯網、金融證券等行業才是高收入群體。

但從最新數據來看,應屆生平均年薪最高行業是電子/通信/半導體,為18.83萬,領先其他一級行業。細化到新賽道上,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的平均薪資位居前三,分別為33.02萬、30.36萬與27.99萬。

事實上,除了福利保障、工作環境升級等一系列吸引年輕人舉措外,在vivo、OPPO、格力、美的、華為等諸多制造業頭部企業中,年薪30萬以上本科就業者比比皆是,并有機會在幾年內提升至重要或中層崗位。

一個例子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科技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供應商,華為員工收入在業界一直以“豪橫”被外界所關注。比如分紅,2022年華為分紅719.55億元,員工人數為142315人,按此粗略計算,華為持股員工平均分紅約50.5萬元/人。

無論如何,不管是互聯網行業,還是高端制造業,人才都將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當高端制造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也就開始書寫制造業新敘事。”有觀察人士認為,當下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眾多高質量人才的加入,將托起更多產業的“智造”騰飛夢想。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不再迷戀北上廣,畢業生偏愛東莞小鎮制造業

高端制造業取代逐漸降溫的互聯網,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趨勢。

文|極點商業評論  劉珊珊

編輯|楊銘

又是一年畢業季。

職場如江湖。多年來,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首選。加上互聯網人才需求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因此北上廣深、成都、杭州等往往成為畢業生“扎堆”進入之地。

這種情況在2023年已悄然改變。根據央視《畢業季看就業》最新數據,今年畢業生期望去制造業相關領域就業的占比為8.1%,在14個行業大類中增幅位居第一。其中,高端制造業尤其受到青睞。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當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正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對正向“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業而言,發展高端制造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相關部門近年來頻頻出臺措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互聯網新經濟飛躍發展多年后,增長放緩利潤下滑,一個野蠻生長時代走向結束。

此消彼長間,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心態悄然發生新變化:高端制造業取代逐漸降溫的互聯網,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趨勢。

其中,vivo、OPPO、華為、美的、步步高等科技實體企業聚集的珠三角小鎮,吸引力甚至超越北上廣。那么,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背后又代表著怎樣的趨勢轉變?

01、東莞小鎮,吸引力超越北上廣?

“投了挺多企業,今年首選就業方向是制造業。如果有機會,更希望進入東莞的手機或其他制造企業。”在北京,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曹燦(化名)說。

曹燦說,自己學的是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以往互聯網肯定是最優選擇。今年大模型成為所有人關注熱點后,給技術、產業帶來的巨大變革讓所有人吃驚,也讓自己意識到,就業選擇如同航海導航,需要更趨理性、務實。

選擇南下進入制造業工廠就業的,還有羅鵬。他出生于西南偏遠縣級市,表哥2013年進入北京某互聯網大廠工作后,豐厚的薪酬、優渥的工作環境,讓表哥成為家里驕傲,也讓羅鵬讀書時就將進入互聯網大廠,作為未來人生求職方向。

今年以優異成績從某985院校畢業時,羅鵬不僅拿到北京、上海兩家互聯網大廠的校招offer,同時也拿到了東莞兩家企業與車聯網、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發崗位需求。

“沒有過多考慮,我就選擇離開北京,南下去制造企業就業。”羅鵬說,進入互聯網大廠是多年前夢想,但真正面臨職業選擇時,還是會考慮更多因素,就業平臺、發展前景、薪資待遇、生活環境等等,都是重要考量。“多方對比之后,個人覺得相比互聯網,去高端制造業更不錯。”

曹燦、羅鵬的就業選擇,只是回歸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的變遷縮影。2022年,一份來自智聯研究院的數據顯示,6.3%的互聯網從業者求職時期望轉向制造業,比2019年提高2個百分點。

和2022年相比,今年趨勢同樣明顯。《2023 學 就業 調研報告》顯示,互聯網依舊是畢業生最期待行業,但相比制造業增幅明顯減緩,2023屆畢業 期望去IT/通信/電 /互聯 的 例為25%,較去年 幅回升0.9個百分點,與2021年基本持平;汽車/生產/加 /制造占 為8.1%,較去年上升2個百分點,制造業成為新選擇。

從區域來看,以東莞等城市為代表的珠三 地區“ 鎮”,由于其 端制造業的產業集群效應,更受應屆畢業 和優質人才的偏愛。

例如東莞,就有不少畢業生將其作為就業第一站。某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大學生向東莞用人單位投遞簡歷的數量同比增長294%,增幅排名全國第一,比第二名高出160個百分點。

這從東莞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的火爆,可見一斑——在今年6月初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東莞專場招聘會中,線下線上有6000多人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參會。

“一個小時內,有200多個學生前來咨詢,收到了100多份簡歷。”一家總部位于東莞,專注于3D產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打印的企業HR負責人說。他們今年4月參加了某高校舉辦的招聘會,原本以為沒有多少收獲,但想不到大量高質量人才投遞簡歷,“不少人都有互聯網大廠實習經歷。”

“以東莞為首的珠三角,擁有電子信息萬億產業集群,就業機會非常多。”林耀堂是湖北某理工學院應屆生,已與東莞長安鎮當地制造企業簽下就業協議。

雖然林耀堂讀的是普通院校,但在他眼中,珠三角制造業發達,城市宜居,發展前景也很好,在早就明確珠三角就業的職業規劃,從大三開始就到東莞一家制造企業實習,“很順利的留了下來,崗位是科研助理。”

02、冷熱轉換,互聯網退與科技實體進

多年來,提及珠三角的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外界印象總離不開代工廠、流水線、打工仔等高頻詞。為何如今取代北上廣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時青睞的重要驛站?

互聯網行業紅利消退、野蠻時代增長結束,是其重要原因。

伴隨形式變化,最近兩年互聯網大廠達成共識,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動收縮戰線、降本增效——反映到業務上,就是如何應對裁員與離職,是互聯網大廠與員工們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命題。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BAT三家公司凈流失28000余名員工。今年一季度,騰訊員工減少超2000人,近一年員工減少近1萬人;阿里巴巴單季度減少4524人。騰訊阿里都如此,其他互聯網企業壓力或許更大,往年常見的大規模招聘納新,今年并不常見。

崗位不穩定、需求減少同時,大廠過去收入高、待遇好的光環也不再,互聯網行業對畢業生吸引力下降。

大廠理想幻滅的同時,中國制造業卻在伴隨數字化轉型升級,向智能制造邁進。

從大環境來看,信息技術加速制造業新一輪變革。傳統制造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緊密融合,也被外界視為火熱大模型商業化落地最大領域。生產鏈中的大部分工序,大都是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操作控制,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加入。

這意味著,傳統制造業依然在創造著巨量就業機會,各個細分領域普遍面臨高端人才緊缺問題。根據人社部預測,2020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為750萬人,人才缺口達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為450萬人。

巨量就業機會加上求職難度相對較低,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緊追互聯網行業,傳統產業正在年輕人心中重塑形象,吸引著985畢業生、海歸博士、互聯網大牛更多人才回流。

毋庸置疑,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等9個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制造業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通訊和生物醫藥等高科技制造業,不僅為中國制造業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為全球制造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提出“以制造業當家”的東莞,正是其中典型代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莞崛起為全國工業制造業重鎮之一,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其制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吸引大量投資者、技術工人、應屆畢業生進入,是中國外來人口比例最高城市。

東莞百花齊放制造業中,最知名的無疑是電子信息產業。vivo、OPPO、華為等科技企業帶領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萬億級“巨無霸”。據統計,全球每四部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另外還有形象比喻,“東莞堵車,全球缺貨”。

值得一提的是,和互聯網企業扎堆在一二線城市不同,珠三角制造業根基在小鎮。

比如伶仃洋口,茅洲河畔,蓮花山下的東莞長安鎮,2022年收獲895.18億元的GDP,其生產制造能力,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機、1/5的羊毛衫、1/10的運動鞋。

這個面積僅81.53平方公里的小鎮,一直頭頂“世界工廠”光環,vivo與OPPO的大本營就位于此,從事智能手機生產、銷售、維修等行業人員超過20萬人。

“在長安逛一小時,你就能買到制造一款手機所需的全部物料。”在這里,能夠一站式完成“概念設計-產品開發-小規模生產”全流程,實現供應鏈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無縫對接。

某種程度上,大眾人均一部智能手機的普及,離不開長安鎮的貢獻。問題是,近年來智能手機日益成熟,行業銷量下滑至十年前,是否還屬于高科技制造產業?是否能吸引更多多元化復合人才?

事實上,智能手機仍是名副其實的“高端制造”——一部手機里,凝結著10個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雖然創新乏力,但也在竭力持續提升芯片、軟件、系統、AI、計算攝影、屏幕和材料等方面的底層技術創新和設計升級,并且大語言模型上,手機企業也在研發之中。

這意味著,作為高端制造行業的一個分支,未來智能手機將成人工智能等領域重要入口,仍然是尖端科技載體。

從消費側來看,雖然手機行業困難重重,但相比互聯網企業,現金流充沛、抗風險能力強、健康度高。在“VO榮米”市場格局中,各條高端產品線穩健發展,在市場中有著極強的風險抵抗能力,也成為畢業生選擇就業時的重要參考。

03、進小鎮工廠,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不止長安鎮,車程不到一個小時的石排鎮,現有規上企業464家,產值過億的有106家,形成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兩大百億產業支柱;松山湖除了華為,智能智造、機器人、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是其主打和優勢產業;石龍先后吸引日本京瓷、柯尼卡美能達、尼得科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形成全鎮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如果把地圖放大,就會發現不止東莞。在珠三角其他地方,這樣的制造業小鎮星羅密布,順德北滘(美的、碧桂園總部)、珠海南水鎮、珠海斗門鎮、中山小欖等等,筑牢著珠三角,甚至中國制造業的基本盤。

這離不開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涌入。在松山湖“歐洲小鎮”的華為研發基地,匯聚2萬名科學家、工程師、程序員;在長安鎮vivo總部,研發人員占比75%,中央研究院和芯片技術部招聘人數相比去年均有增長,分別為2022年的1.7倍和1.9倍;在順德北滘,匯聚約2000名博士、1萬名碩士和8.5萬名本科生,成為又一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集聚的樣本。

這一切只是開始,伴隨制造業轉型加速,珠三角各小鎮仍不斷瞄準新領域布局新產業,以高質量、高標準升級引領產業風潮的高端制造,對“最強大腦”的需求,也在加速。

從統計數據來看,伴隨智能化、數字化行業“跨界融合”發展漸成趨勢,交叉學科人才,以及具備多種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求職者,也更受珠三角小鎮企業青睞。

"掌握并深度應用于細分場景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關鍵。”多位招聘負責人一致認為,除了單一領域擁有專業技能外,同時還能在其他應用領域積累一定實踐經驗或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更具優勢。

這是因為,對很多畢業生和優質人才而言,進入制造業后,早已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我們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越來越高,新招聘的員工,大多從事影像、AR/VR、芯片、通信、工業設計崗位,甚至還有當下熱門的AI算法等高端技術崗位。”某手機企業HR人士稱。

以人們印象中的“流水線手機”為例,如今生產制造流程是:數字化智能工廠中,當運輸機器人將一塊手機電路板,自動送入SMT(將電子零件焊接到電路板表面的技術)制程當中后,自動化貼片設備和機器臂,再交替給予這些主板貼上元器件和裝上系統。

短短幾分鐘,一部手機就幾乎成型。對一線生產線員工來說,更多是智能化操作和生產信息監控,便可掌握龐大生產環節的每個細節。“這也意味著,對人才有更高技能、技術的要求。”

“造巢引鳳”,離不開人才的歸心。其中,工作環境、薪酬收入顯然是重要的衡量尺度——多年來,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認為,互聯網、金融證券等行業才是高收入群體。

但從最新數據來看,應屆生平均年薪最高行業是電子/通信/半導體,為18.83萬,領先其他一級行業。細化到新賽道上,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的平均薪資位居前三,分別為33.02萬、30.36萬與27.99萬。

事實上,除了福利保障、工作環境升級等一系列吸引年輕人舉措外,在vivo、OPPO、格力、美的、華為等諸多制造業頭部企業中,年薪30萬以上本科就業者比比皆是,并有機會在幾年內提升至重要或中層崗位。

一個例子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科技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供應商,華為員工收入在業界一直以“豪橫”被外界所關注。比如分紅,2022年華為分紅719.55億元,員工人數為142315人,按此粗略計算,華為持股員工平均分紅約50.5萬元/人。

無論如何,不管是互聯網行業,還是高端制造業,人才都將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當高端制造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也就開始書寫制造業新敘事。”有觀察人士認為,當下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眾多高質量人才的加入,將托起更多產業的“智造”騰飛夢想。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普兰县| 祁连县| 灌南县| 广安市| 成都市| 双辽市| 虞城县| 建昌县| 逊克县| 普宁市| 安顺市| 波密县| 宜宾县| 陆丰市| 汕头市| 桂东县| 诸城市| 苏州市| 虹口区| 绩溪县| 旌德县| 宁德市| 肇源县| 蛟河市| 巴马| 南郑县| 泸水县| 清新县| 铜山县| 阿克苏市| 宣武区| 永平县| 北海市| 平度市| 鹿邑县| 彭泽县| 湟源县| 崇义县| 台安县|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