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香港小姐競選”已走過第51個年頭。7月10日,TVB公布經過兩輪面試后晉級的17位候選者,包括梁倩淇、姜依寧、陳曉彤等人。
最終排名將于8月27日的競選決賽揭曉。在TVB舉辦的“一見鐘意佳麗”限時投票活動上,票數三甲分別是15號莊子璇、16號郭佩文及17號王敏慈。

上世紀的香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怎樣的小姐才足以代表香港,TVB給出的答案是“美貌與智慧并重”。
作為香港娛樂文化的一個符號存在,沒有一檔選美節目能比香港小姐更聲勢浩大,其發掘的張曼玉、鐘楚紅、邱淑貞等代表“東方好萊塢”審美水平的女明星,是幾代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觀眾的印象中,港姐的門檻越來越低,近十幾年誕生的三甲港姐冠、亞、季軍,不管是樣貌還是知名度,都無法與二三十年前媲美。
最直觀的就是連年下滑的收視率,巔峰時超過40個點的港姐競選,近年來徘徊在20-30個點之間,而最新的“2023香港小姐競選終極面試”最高收視僅16.6點。
而在話題度方面,能激起水花的依舊是“今年是最丑的一屆”的調侃。從首輪流程到候選者公布,網友對于參選者相貌的爭議不斷。盡管此前TVB助理總經理樂易玲和香港小姐統籌經理何小慧會見傳媒時表示今年候選者的質素平均,但和過去幾屆一樣,網友仍給出“缺乏辨識度”“看著都差不多”的評價。
相較于“神仙打架”的80年代——趙雅芝屈居第四,邱淑貞、周海媚入不了10強,近十幾年來的港姐選拔因外貌問題被議論,例如2017年冠軍雷莊兒就因外貌不夠美曾受到巨大非議。
除了外貌,港姐的演藝發展也不太如人意。例如2022年港姐前三強林鈺洧、許子萱和梁超怡,在過去一年三人除了出席一些晚宴、大型綜藝節目之外,出鏡機會比較少,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很多人把港姐競選“家道中落”的原因歸結為選手的外貌水準大不如前。客觀來講,外貌出眾的女性并不在少數,只是不愿意參選——KOL、自媒體、直播帶貨,都為其增加曝光度提供大量渠道。
參選人數的銳減,也讓外貌更佳的女性不被展現在這一舞臺上:這屆港姐競選只吸引了89位面試者,相較往年近200位的選手數量銳減。期間也有若干選手選擇退賽,包括曾在2021年亞洲小姐競選獲“最上鏡小姐”的孫伊,兩輪面試后入圍、被視為大熱的“翻版王祖賢”賀怡雯。
在演藝圈之外,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例如2012年港姐季軍朱千雪進修法律博士學位后轉行成為大律師;“十優港姐”麥明詩則考取了美國律師執照,在律所執業。
翻開近年來港姐的履歷,家境優越、兩國混血、海外留學都不在少數。今年17位入圍候選者中就有5位為碩士,也包括軟件工程師、測量師、金融分析師等職業人士。還有不少面孔來自內地,包括北京、深圳、江蘇等。
對于她們來說,“香港小姐”的名號更多起的是鍍金作用,而不是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性因素。在產業多元、高學歷的加持下,趙雅芝、朱玲玲、張曼玉、李嘉欣等香港女孩借助選美從“灰姑娘變白雪公主”的童話不再是主流。
再刨根問底,港姐文化是香港影視文化的一面鏡子。半個世紀過去,港姐競選伴隨著香港華語娛樂產業的抬頭、繁榮和下頹,香港演藝圈的文化輸出亦是港姐的內涵所在。
當劇集缺乏新意、質量每況愈下、內地影視異軍突起,TVB這塊金字招牌也被蒙上灰塵。待遇不高、參選條件多、收入不穩定等,都成了上述退賽選手選擇退出的理由。近些年來港劇較少產出爆品,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港姐當選后“默默無聞”——人們記住的不僅是港姐身份,更多的是她們所扮演的經典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