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老魚兒
編輯 | 楊旭然
2023年上半年開始,工業互聯網概念的相關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大紅大紫:
代表企業之一、工業化大生產巨頭工業富聯,在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超過160%。6月份,其市值突破了上市以來的最高數字;
IT基礎設施產品、方案和服務提供商浪潮信息,今年累計漲幅超過130%,股價也已經創了歷史新高,并向千億市值俱樂部沖刺;
主要從事信息化業務、自動化業務、智能化業務、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服務的寶信軟件,今年累計漲幅超過30%,2021年以來第二次突破千億市值,成了整個A股最堅挺的長牛之一;
中興通訊也是在2020年之后,第二次站上了兩千億市值大關,今年取得了近70%的漲幅。
工業互聯網再次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并非偶然。從1994年,實現了第一條TCP/IP全功能鏈接以來,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進了第三十個年頭。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沉寂到繁榮,融匯進入到社會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
但在這過去的三十年間,從資訊型互聯網到貿易型互聯網,從社交型互聯網到生活服務型互聯網。大家說起互聯網企業,言必指BAT,語必提二馬,仿佛互聯網是貿易、服務業的專屬。
但互聯網的風口終將會吹進中國工業,這將成為促進中國工業制造業市場二次騰飛的關鍵。
01 中國工業需要互聯網
長期以來,中國的互聯網解決的一直是流通效率的問題,而并非生產力提升的問題。
比如,江南皮革廠生產的皮包無人問津甚至無人知曉,互聯網可以幫助廠長把產品展示給更多人,從而打開銷路,而不是只能接受庫存壓頂、被迫跑路的命運。
但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卻不能幫助這些制造業企業提升生產效率,或降低生產成本,也不能幫助把江南皮革廠皮包的質量升級成中國的路易斯威登。
所以,傳統互聯網更多是作用于服務業,它的最大作用是通過不斷增加客戶數量來提升市場總量。但當幾乎所有的人都打開手機開始購物的時候,就意味著其市場增量已經見頂。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服務型互聯網公司開始在存量市場內卷來卷去,尋找方向。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2020年,各大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布局買菜業務,最終被監管警告。
當時央媒的表態是,互聯網公司應該“在科技創新上要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話雖如此,但未來的星辰大海究竟在哪里呢?
從今年工業互聯網的表現來看,這個領域似乎已經被進一步確認是一個更加靠譜的風口。中國工業是需要互聯網的,這其中的邏輯并不難以理解。
第一,中國的勞動力結構需要更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造業飛速發展,長期都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大量農業勞動力成為產業工人,并且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讓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享譽全球。
但隨著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低勞動成本優勢開始減弱。這就直接導致了近些年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步向海外轉移。單純依靠人力勞動力生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機械化、自動化對傳統制造業替代的過程中,工業對互聯網的需求應運而生。
第二,中國制造的競爭力需要保持。中國制造已經過去了“物差價廉”的歷史階段,在高人工成本的新的歷史時期中,想要降本增效就意味著制造業必須擁抱智能化和互聯網化。
如今的中國工業,正處在對人口紅利依賴的退潮期。換一個角度就是,如今的中國工業處在互聯網化、智能化大生產的前夜。這意味著未來新的機會,同時也意味著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增強。
02 中國工業適合互聯網
中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互聯網基礎建設。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基石,“基建狂魔”的中國在通訊網絡建設上,也是從來沒服過誰。
從2019年6月6日發放5G牌照至今,我國5G已正式商用四周年。
2023年4月27日,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超60%。
6月7日,根據央視財經報道,我國在5G前期建設階段實現了快速、低成本的網絡覆蓋。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全國5G基站總數達273.3萬個,網絡規模全球第一。
6月27日,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在5G發展創新論壇上公布,截至今年5月份,我國5G基站縣級以上行政區覆蓋率達100%,實現“縣縣通5G”。
其次,中國有世界上最齊備的制造業產業鏈。不論是高端制造工業,還是傳統制造業,都涉及相當多的上下游產業鏈。這是中國制造業最可寶貴的財富。也使得中國制造逐漸具備了生產效率高和生產成本低的雙重優勢。
這也使得中國的工業進行互聯網化升級存在規模上的優勢。6月15日,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我國工業互聯網規模已超1.2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是中國最重要的產業發展戰略之一,相關的戰略規劃頻出:
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2019年11月,工信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
“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對工業互聯網作出明確部署,政府工作報告多次要求發展工業互聯網;
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從2017年一路走來,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已經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也已經完成了從0到1 的起步建設,如今進入成果集中應用的爆發期,先期進入的許多企業已經嘗到紅利。
03 中國工業擁抱互聯網
6月21日,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3年工作計劃》,提出制定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升級版工作方案。消息一出,工業互聯網概念企業又迅速來了一波上漲。
數據寶統計顯示,A股市場中,同時具有5G+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股共有28股,6月以來普遍上漲,平均漲幅為10.36%。浪潮信息、工業富聯、寶信軟件、中興通訊累計漲幅在20%以上。
除了股價躁動,工業互聯網也實實在在給上市公司帶來著真金白銀的收入。
從基礎設施供應商來看,作為三大運營商之一的中國聯通服務收入實現3193億元,同比提升7.8%。其中,集中了數據中心、云、物聯網、大數據等業務內容的產業互聯網板塊實現收入70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28.6%,成為業績發展的“第一引擎”,產業互聯網占服務收入比首次突破20%。
2022 年,中興通訊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數字政務等領域融合應用成果不斷涌現,全國投資建設“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 4000 個,打造了一批 5G 全連接工廠。這將政企業務收入從2017年的98億元增長至146億元,業務占營收比從9.03%增長至11.9%。
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商,寶信軟件自2017年之后業績一直在提升。當然,這還并不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全部潛力。
2022年,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研制的 《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數據地圖 (2021)》中指出: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由2020年的14.67%提升至2021年17.5%。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接連發布3個重磅“十四五”規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了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達到45%。
整體上看,中國工業互聯網已是箭在弦上。短期的股價飆升也許失真,也會造成后進者的風險。但反映出來的,是對整個領域長期的積極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