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車預言家
上坡路難走,越往上越難走。這句話套在中國汽車出口上也很合適。
過去的2022年中,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311.1萬輛,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為99.4萬輛,中國也以此晉升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在1至5分月中,中國汽車整車出口193.3萬輛,同比增長79.8%……
在中國汽車出口量不斷上升的趨勢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出口規模將達到400萬輛,更有獨立分析機構預測稱,該數據今年有望達44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占比可能超過30%。在很多的市場分析預測中,中國的汽車出口正處于一個高光時刻,未來還將保持前景的無限光明。
另外,也有部分專家在2023中國汽車論壇上提出,如果站在全球政治立場和經濟形勢的層面上,中國汽車未來的出口形勢不一定像想象的這么樂觀。
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如果歐盟通過關稅、政策等各種“反傾銷”手段對中國汽車進行限制,中國汽車出口將缺失一大部分市場;二是當歐洲傳統老牌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趕上來之時,中國汽車出口量將受到擠壓。
分析中國汽車出口量可以發現,2022年雖然中國汽車出口量超過了300萬輛,但主力國產車型仍是燃油車,份額在70%左右,電動汽車的出口勢頭在持續增加,成為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大多為在中國生產的美系及歐系汽車,而中國品牌汽車僅占四成左右。
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自主品牌的電動汽車出口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好。雖然此前在上海車展期間,有極氪、高合、智己、長安等多家企業透露在海外的發展戰略,通過建店豐富營銷組織等方式擴大在歐洲等海外地區的產品發展,但當下仍處于初期規劃階段。
面對中國汽車企業近乎瘋狂擴張的舉動,跨國車企、外國媒體以及很多國家政府都感受到了一絲威脅,但不得不承認會給當前仍處在電動化轉型摸索中的跨國車企重重一擊。其實,對于歐洲工會、美國國會等對此發展都是有感知的,且會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在保護本土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礎上,減緩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進程。
據了解,在6月底的歐洲理事會峰會上,歐盟領導人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第一批調查結果或將于7月中旬公布。同時此前歐盟還出臺了包含碳關稅、碳定價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必須面對的一攬子“綠色準入”機制。
這意味著,在為未來歐盟可能對會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采取各種“反傾銷手段”,從而限制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
其實相比美國等地,歐盟地區此前給了中國汽車出口很大的便利,主要體現在關稅和政策方面。目前中國向美國出口汽車的關稅為27.5%,而向歐盟出口汽車的關稅只有10%,換句話說,同樣一輛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進入美國的成本幾乎是歐盟的三倍。
另外,無論在電池還是芯片方面,目前美國對中國車企生產的電動汽車設置了各種優惠限制,且在企業合作上也進行了多方阻礙,但在歐洲,此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同樣能與本土產品一樣享受到歐盟各國對新能源汽車推出的補貼政策。
在一系列的便利條件之下,導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近幾年中將發展目標瞄準歐洲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在歐銷售的電動汽車有16%是從中國進口,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歐汽車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的6%升至39%。
所以在近兩年中,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走進歐洲市場。可是當歐洲的環境一旦發生改變,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能按照預期的態勢實現對歐洲的大規模出口嗎?
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或需要等待歐盟在7月份的具體結果。但無論如何,不管基于政策的變化還是跨國車企后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奮力直追,中國汽車企業都應該引起一定的重視。
對中國汽車出口持謹慎態度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中國不能輕視國外汽車制造商在電動化轉型上的速度。
畢竟當前來看,大眾、寶馬、奧迪電動汽車銷量在快速提升,其中一季度大眾電動車銷量已經達到14.1萬輛,奔馳和寶馬在銷量上都在6萬輛左右,且同比增長幅度都超過80%。同時,越來越多跨國車企的電動化戰略成果開始顯現出來,這就很可能意味著跨國車企的電動汽車產品快速成長起來,與中國車企形成有效競爭。
當然,現在中國汽車大規模走向全球市場是不爭的事實,至少在短時期內也會保持該發展局面。對此,一位權威人士也曾提出外國汽車市場不應該過分“緊張”,因為中國汽車走出去不是要搶他們的“飯碗”,而是希望協同發展。
正如同幾十年之前,歐洲車企帶著他們的技術和產品來到中國,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讓中國人民享受到高品質汽車帶來便利與變革。現如今,不過是“風水輪流轉”,中國車企開始為歐洲、美國等市場帶去先進的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一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