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主持人 | 董子琪
“全職兒女”是近一年來出現的新詞,指的是全職在家、為父母家人服務的年輕人。豆瓣全職兒女小組的自我介紹相當積極:“全職兒女,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并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考公考研上岸。”
全職兒女在家里陪伴家人,并非什么也不做。他們在一些帖子里闡述了全職的日程安排,像是上午陪媽媽買菜、中午做飯、下午陪奶奶遛彎等等,通常會有些許自由安排的時間。作為報酬,全職兒女每月會獲得一定的生活費,通常從長輩的退休金里分配。我們可以從新聞報道中看到,有些全職兒女的收入達到了四五千元。
有勞動,有收入,看起來確實可以稱得上一份職業,只不過老板是父母家人。
年輕人回家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卷不動了”、“工資低、還受氣”以及“只要媽媽給口飯吃就夠了”。外部就業壓力確實存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全國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升至19.6%,創2022年8月以來新高。
全職兒女的現象和我們之前討論的年輕人“斷親”,似乎是兩個極端。通過成為全職兒女,一方面,年輕人終于有時間陪伴家人,家也成為了充滿溫情與包容的庇護所,讓他們得以逃離充滿競爭壓力的外部世界,掌握買菜、做飯、做衛生等生活技能,生活看起來也算充實有趣;另一方面,全職兒女的目標畢竟并不像全職媽媽那樣明確。雖然向往著“上岸”,像是考編、考公和考研,只是“上岸”畢竟有一定的幾率,全職兒女們在家等待的時間也許會非常漫長。
“家里蹲”和“啃老”曾經是沒出息的表現,還記得《我愛我家》里的二叔賈志新因為常年待在家里淪落為家中最底層,以及《東北一家人》的牛小偉和牛小玲由于工廠不景氣只能在家待業,成了父母眼中家門不幸的代表和大麻煩。當“家有兒女”變“全職兒女”,年輕人更幸福了嗎?

父母也會失去耐心
潘文捷:我有一個朋友,生活最接近這種狀態。他考公好幾年,有一年筆試第一,面試答得也不錯,眼看著就要“上岸”,然而慘遭“蘿卜坑”。打擊非常沉重,之后考公就沒有那么順利了。一開始父母還非常支持他在家當全職兒女備考的決定,并且認為這種情況并非他的錯。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的耐心逐漸消失了,一有機會就把他和自己認識的其他考公考編“上岸”的孩子進行比較,生活中但凡有什么不順心都認為是他的錯,甚至詛咒式地說他這輩子都考不上了吧。對于不算特別寬裕、沒有很大容錯率的家庭來說,做全職兒女的時間對父母和對孩子都是一種折磨。
林子人:現在想來,我也算是做過“全職兒女”的吧,只不過當時這被稱為“間隔年”。碩士畢業后,我回家與父母同住了一年,一邊申請博士項目,一邊做志愿者工作、在朋友的工作室打零工賺零花錢。因為一直保持著忙碌的狀態,父母在那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很支持我的,直到……我博士申請失敗。
和文捷朋友家的情況一模一樣,父母的耐心一點點消耗殆盡,我媽媽當時對我說的一些難聽話我到現在都記得。這些年我有時會被問到為什么來上海工作,我每次都回答“因為被爸媽趕出了家門”,這不是玩笑,是真的(苦笑)。
但需要指出的是,“間隔年”和“全職兒女”的確是不同的,如果說前者是為了實現某個人生目標暫時“脫離正軌”,它帶有“只要找到人生方向就能回到某個發展軌道上”的樂觀預期,后者更多是嚴峻就業形勢下的無奈之舉。我其實有點難以想象如今“全職兒女”的父母在給子女“發工資”時是什么心情。
董子琪:爸媽的態度變化看來是會變化的,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笑)。
全職兒女與“啃老族”不同
徐魯青:我感覺全職兒女好像和以前的“家里蹲”、“啃老”有著微妙的區別。后兩者往往是無奈的被迫選擇,自我敘述之中會流露出更多無路可走的、愧疚的、焦慮的情緒,但全職兒女的故事里反倒釋懷的偏多,許多人甚至會強調當下生活的輕松舒適。
比如豆瓣有一則“37歲當全職兒女每天都很快樂”的帖子,樓主強調的是,當全職兒女不僅比上班族生活悠閑豐富,還能促進親情關系,不像此前在大城市打工一年到頭回不了一次家。“節約生活,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很開心。”留言區也有不少人表達了羨慕之意。
但我也很難想象現實真的全是其樂融融,大多數全職兒女的目標都是考編考公,屬于父母輩會認同的職業選擇。但如果他們想做點別的,或者“上岸”不順呢?在金錢和生活條件供給都來自家庭的情況下,應該很難有太多的反抗吧。
尹清露:在讀“全職兒女”相關的文章或帖子時,經常能看到“羞恥”、“溺水感”這樣的字眼,這也是我在準備考研的gap year里常有的感受。那時我住在上海郊區,一邊做英語輔導老師一邊自學日語,生活倒還算是充實,但是一旦逢年過節回家,這種溺水和停滯的感覺就變得尤為激烈。在飯桌上,別人只能善意地祝我早日考上,父母也只能略帶敷衍地回應,意思約等于“現在我家女兒還啥也不是,以后……以后再看吧”。
正巧那陣子我沉迷于看日本動畫《阿松》,它講述的是平成時期的一戶中產人家中六胞胎“家里蹲”的故事,他們六個人都沒有工作,過著羞恥感和快活感混雜的生活,其中一人偶爾去星巴克打工還會被哥哥們投去既嫉妒又嘲諷的目光,或者變成被惡作劇的對象。我記得觀看《阿松》給我帶來了一點解脫和放松的感覺,現在看來,這種感覺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它用溫情搞笑的方式揭示出了這樣一點:無論是中國的“全職兒女”還是日本的“尼特族(NEET)”,待業在家都并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就業形勢環境不好,所以不必自我苛責。
“全職兒女”不僅是待在家里白吃白喝,也要向父母付出相應的家務勞動或者情感勞動,這也讓我想到經濟學家齋藤幸平在《人類世的“資本論”》一書中提到的,在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走到盡頭的先進國社會(比如日本),我們更應該建立互助的合作社,注重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關懷照料就屬于此類工作,而不是看似光鮮但毫無用處的官僚式“狗屁工作”,唯其如此,才能尋找到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另一種生活與生產方式。那么問題就是,兒女所在的家庭是否也可以成為某種最小單位的“合作社”呢?

[日]齋藤幸平 著 王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6
董子琪: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的就是受過教育但沒有就業的年輕人,確實與我們討論的全職兒女群體有所重合。
這也讓想到之前采訪過的英國作家杰夫·戴爾,他從牛津畢業后就沒有工作過,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英國失業潮,很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不過可以申請一類政府救濟金,很多作家、畫家、音樂家都是靠救濟金活下來的,據他回憶當時還形成了一整套豐富多彩的低收入文化。雖然有其時代背景,他仍然認為他們一批人的失業都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又由清露的例子想到了日本電視劇《倒數第二次戀愛》。居住在鐮倉舊家里的一家子僅有哥哥一人有穩定的工作,弟弟妹妹都一些心理問題無法出去工作——又一次地,沒有工作被歸結為有點問題,但也可以因為彼此依賴地而活下去。
在“卷不動了”背后
潘文捷:《親密的分離》一書談到,新自由主義倫理假設所有人都應該獨立自主,一個人一旦依賴別人,就變成了麻煩,不僅給別人添麻煩,而且不值得幫助。這里的“依賴”主要指的是社會福利。由于政府減少了社會福利的支持,很多人就會向家庭網絡尋求幫助,這樣會讓家庭成員關系更為緊密,增進彼此之間的依賴程度。所以,與其說評價全職兒女如何沒出息,不如思考社會福利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幫助和支持失業人群。

艾莉森·阿列克西 著 徐翔寧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11
林子人:經濟環境的變化是直接原因。前兩天在讀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的《社會為什么對年輕人冷酷無情》,這本首次出版于2013年的社會學作品描述的是十年前的日本社會,但現在讀來,許多現象可以在中國社會一一找到對照。
在日本語境內,“全職兒女”相當于“單身寄生族”,山田昌弘于1990年創造了這個詞。當時,日本年輕人找到正式職員的工作還不難,這個詞主要是用來稱呼那些雖然畢業但不自立門戶、仍然與父母同住、把自己的全部收入當作零用錢、過著輕奢小資生活的單身人士。這一情況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出現了顯著變化:非正式雇傭和失業的年輕人數量逐漸增加,自立門戶的經濟條件越來越難以滿足,不少單身青年只能被迫與父母一同生活。

[日]山田昌弘 著 李燕 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6
而隨著日本經濟環境的持續低迷,“單身寄生族”漸漸變成了“中年單身寄生族”。山田昌弘援引數據指出,2012年35-44歲與父母同住的單身者人數達到了350萬人,還在持續增加。這些人中約一成是父母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的失業者,他們依靠父母的養老金生活。這個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將帶來嚴峻的社會問題。中年子女隱瞞父母死訊繼續冒領養老金的事件,從2000年開始逐漸曝光。山田昌弘警告稱,如果對青年就業問題不加以重視,“單身寄生族”將陷入嚴峻的生存困境。
徐魯青:透過全職兒女現象,我們或許能看到,如今年輕一代的發展難度和上一輩完全不同了。以前可能父母工作沒幾年就買房,如今一些兒女畢業即失業,只能在家蹭住省房租。豆瓣全職兒女小組的一則帖子說:“爸爸月薪7000元,媽媽和奶奶的退休金各5000多元。他們每人每月分別給我2000元,我在給家人打工。”——許多全職上班的年輕人拿到手的也不過就這個數。父母上班早十晚六,有時中午還有午休,有時間逛菜市場琢磨食材搭配自己做飯,在職場卷的兒女們每天下班只想點外賣——據統計,今年4月全國企業就業人員每周平均工作48.8小時,如果每周工作五天,就是每天工作接近10小時。
這么多全職兒女,都在父母支持下待在家里考公考編,一邊是編制公職展現了國家庇護能力的最大顯現,靠國家是人人向往的最佳選擇,另一邊是失業的年輕人只有父母身邊可以退回,最后的安全閥只剩下家庭。
董子琪:金愛爛小說《祈禱》講的也是年輕人畢業后沒有著落的故事。姐姐在首爾大學附近的考試村備考基層公務員,“我”前去找她,只為了給她送去落在家里的枕頭。妹妹進到了姐姐的狹窄小房間,也發現了姐姐腰間的贅肉,這是現實撲面而來的窘迫瞬間。可能提供安全感的家人,面對現實時也有復雜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