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陳振芳
“推動各地全面應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全面使用《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7月7日,教育部印發通知,決定將于7-8月在全國開展校外培訓“監管護苗”2023年暑期專項行動,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聚焦四大突出問題。
一是嚴查重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對“一對一 ”“住家教師”“高端家政”以及以夏令營、研學旅行、托管班等名義違規培訓等問題開展專題整治。
二是堅持校外培訓公益屬性,守護家長所交預收培訓費用安全。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收費和預收費情況開展全面排查,加強價格監測,防止惡意漲價,要求一次性收費或變相收費不能超過3個月或60課時、非學科類培訓一次性收費不能超過5000元。
三是有效化解校外培訓消費糾紛。四是強化培訓機構安全管理。
近期,各地陸續通報違規開展學科培訓的機構名單。
云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5月校外培訓機構暗訪發現問題的通報》,昆明市12個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無辦學許可證、無營業執照,收取費用未全額納入監管等問題。
四川教育發布顯示,5-7月,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累計查處12家培訓機構,其中四起為巡查發現,八起為群眾舉報。
上述機構存在拖欠員工薪資、疑似停課“跑路”、無辦學許可證、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發布學科類培訓招生宣傳廣告、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其中,綿陽市三臺縣學必優培訓學校有限公司,作為藝術類培訓機構,與三臺縣蘆溪鎮學必優智能服務中心混用培訓場地,后者出售華為趕考小狀元平板 ,贈送購機用戶AI線上課程,現場發現學科類書籍,并有33名學生在機構自習室在線學習,四川教育判定該機構屬于違規開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
截至6月25日,合肥已開展三輪夏季“監管護苗”專項行動。第三輪專項行動發現查處24個學科類“隱形變異”違規培訓問題,清退學費30.37萬元,查處地點包括個人民房、各類教育公司。
6月21日,浙江諸暨市聘請了十位美團外賣騎手為校外培訓機構兼職網格員,該市表示還將繼續擴大網格隊伍,計劃吸收快遞小哥、物業保安、出租車司機等社會力量,進一步織密監管網格。
整體來看,違規開展學科培訓,隱形變異培訓成為主要問題。其次,培訓機構頻頻暴雷,預收費監管成為一大難題。
目前,多省在資金監管時,嚴格要求使用《中小學生校外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相較其它地區,廣東6月22日發文,創新性提出“鼓勵非學科培訓機構‘先上課后收費’,對采取此類模式的培訓機構不做資金監管,可以自主確定培訓協議,不要求使用《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減少檢查或免于檢查財務資金有關事項。”
針對現存非學科類審批的推進步驟,教育部明確要求,2023年6月底前非學科類培訓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其中,廣東省教育廳規定“2022年12月1日起,設置一年過渡期”。
具體來看,對決定繼續舉辦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在2023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并在12月1日前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重新刻制公章,確保證照齊全。
對不再繼續舉辦、擬退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機構,應在11月30日前完成所有在讀學員的剩余課程、完成轉型退出。12月1日后,對仍在培訓的無證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按照擅自舉辦民辦學校依法予以查處。
2022年的教育部校外培訓“監管護苗”暑期專項行動,各地共出動48.12萬人次,排查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39.82萬個次。查處3198家證照齊全機構違規開課、3556家證照不全機構違規開課、5860人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查處39家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惡意漲價問題,涉及漲價資金已全部退還學生。以退費、兌課、法律途徑等方式解決了四萬余名學生家長的“退費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