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光伏行業的持續大熱,讓資本的盛宴無比熱鬧,幸運入席者吃的滿嘴流油。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據公開數據統計,今年年初時已過會、排隊等待IPO的光伏企業就有18家;今年上半年,這個名單中的8家已順利上市。據萬得終端數據計算,這八家光伏新秀的合計總市值,超過2300多億元,很多人由此成為了千萬、億萬富翁。
財富效應之下,自然少不了“投機者”。來自家電、房地產、白酒、奶粉、農業養殖、服裝等行業的眾多企業還在急匆匆趕來,大家都抱著帶資金進場就能“撈一把”的心態,跑步進入光伏賽道。
這些跨界者中,有的是實實在在謀求轉型,有的就想通過投資大賺一筆。但實際上,光伏上下游資金投入大、專業要求高,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高門檻行業,并不是誰都玩得轉。
如今,這些跨界者嘗到了苦頭,很多已鎩羽而歸。輕者,缺胳膊少腿;重者,很可能葬身于此。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特別梳理了部分蒙眼狂奔,一頭踩坑里的跨界者,希望他們的N種“作死”方法能夠成為后來者的警示。
金剛光伏:借錢押寶失敗,留下累累負債
從“造玻璃”到“造電池”,創業板上市公司金剛光伏(SZ:300093)慘遭業績滑坡,逼近資不抵債。最終在今年6月,公司發布一則換帥公告,把總經理換掉了。(見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轉型光伏不是“護身符”,金剛光伏慘變“泥菩薩”》)。
在深陷虧損困境之前,金剛光伏(SZ:300093)一度想借助進軍太陽電池領域二次突圍,但從結局來看,這家公司和其創始人完全低估了光伏的門檻,跨界光伏成為了一步臭棋。
金剛光伏前身是2010年深交所上市的“金剛玻璃”,主業產品包括防火門窗、防火幕墻、安放玻璃系統、建筑門窗等。
2021年6月,金剛玻璃宣告擬投資8.32億元用于建設1.2GW大尺寸半片超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并于次年改名金剛光伏,正式宣告變身。也是在2022年,金剛光伏又宣布擬總投資41.91億元建設4.8GW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
雖然是跨界新人,金剛光伏選的卻是投資成本極高、技術路線還不夠成熟的異質結(HJT)電池。并且,在技術尚未成熟之時,金剛光伏就盲目擴張產能,完全錯判了市場。
異質結是與當前主流的TOPCon并列的兩條技術路線,同屬N型技術。HJT(異質結)雖工藝較TOPCon更簡化,但各環節制造難度大,加之對銀漿的用量大,生產成本也更高昂。相比TOPCon,異質結的發展步伐略慢些。
金剛光伏1.2GW異質結項目說是在2022年實現投產,但實際產量卻很低。數據顯示,2022年公司電池、組件產能分別為1000MW/年、500MW/年,產量卻只有208.16MW、109.93MW,都僅占實際產能的兩成左右。2023年5月8日,深交所對其發出問詢函,認為其“存在產能過剩風險”。
如此急匆匆的大手筆投資,是有錢任性嗎?
事實上,金剛光伏這些錢都是借來的。2021年7月,金剛光伏向大股東歐昊集團借款3億元,借款期限不超過2年。到2021年,公司的玻璃主業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合計4.21億元。這一年,金剛光伏的賬上只有7000萬元現金。
或許是迫于錢太緊,2021年金剛光伏在技術研發方面,只拿出了1800萬元,這在注重技術突破才能實現“降本增效”的光伏行業,屬于很低的水平,根本干不了什么事情。
借錢進入一個需要大量資本和技術積累的行業,研發上又舍不得花錢,卻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擴張上。再加上缺乏過硬的技術,又未能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金剛光伏的窘況可想而知。
2020年底,金剛光伏的資產負債率為48.78%,而到今年一季度已經上升到99.03%,同時期公司總負債28.19億元。
轉型光伏,沒讓金剛光伏的日子變好,反而是變得更糟。金剛光伏用真金白銀的血淚教訓,詮釋了一句話的正確性——“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奧聯電子:鈣鈦礦大神?履歷造假傷不起!
相比金剛光伏蒙眼選擇異質結,奧聯電子(SZ:300585)的跨界,則選擇了時下大熱的另一條技術路線——鈣鈦礦,并請來一位業界大咖助陣。但意外就出在這位被委以重任的業界大咖身上,一場“履歷門打假”事件瞬間讓公司陷入信任危機。
事情起源于一場投資。
2022年12月9日,主營汽車零配件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奧聯電子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海南奧聯投資有限公司與自然人胥明軍共同出資設立南京奧聯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奧聯光能”),合作開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其制備裝備的研發、生產、制備、銷售等。新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合作雙方根據貨幣出資額分別持股95%和5%。
奧聯電子稱,計劃2023年實現50MW鈣鈦礦中試線投產,到2024年600MW鈣鈦礦裝備和120M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線投產,力爭5年內形成8GW鈣鈦礦裝備和2G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能力,鈣鈦礦電池研發、裝備研制和裝備制造規模、鈣鈦礦電池效率走到行業領先水平。
鈣鈦礦是一種新型光伏材料,相比晶硅電池,鈣鈦礦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生產成本,以及更多元的應用場景等優勢,自2022年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不過,從技術落地角度而言,鈣鈦礦目前還未實現量產。可以說,扎進鈣鈦礦領域不亞于一場豪賭。
起初,奧聯電子享受到了鈣鈦礦熱點的好處,迅速受到資本追捧。兩個月時間里,公司股價從13.94元/股一路高漲,最高漲至2023年2月9日的45.24元/股,漲幅高達225%,奧聯電子因而被稱為“兔年的第一匹黑馬”。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華能清能院”)2月21日的一則澄清公告,讓這家公司瞬間遭到萬人唾罵。

這則澄清公告,是針對奧聯電子的合作方胥明軍個人簡歷的。
作為公司跨界光伏的“關鍵人物”,胥明軍一直在相關規劃中被奧聯電子重點介紹。奧聯電子稱:胥明軍于1975年出生,本科學歷。長期從事軍工/科技型企業運營管理,專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究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制備工藝裝備的國產化、自主化和體系化。曾在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顧問,在無錫眾能光儲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等。
奧聯電子的介紹中,胥明軍在鈣鈦礦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堪稱“鈣鈦礦大神”——曾指導完成華能清能院550×650mm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工藝設備設計,指導華能清能院550×650mm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效率驗收達標,最高認證效率達到16.8%;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100×1300mm鈣鈦礦電池100MW試產線裝備設計;完成100×100mm鈣鈦礦電池組件實驗線全部工藝設備國產化研制;完成制備反式結構100×100mm鈣鈦礦電池組件效率達到19.67%(有效面積效率21.1%)等。
但是,華能清能院的澄清公告則指出,胥某未曾受邀到訪華能清能院,也未曾參與華能清能院鈣鈦礦中試線的任何設備調試和工藝研究,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與其個人亦無任何業務往來。不存在“指導華能清能院550×650mm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效率驗收達標,最高認證效率達到16.8%”等相關事實。
次日,杭州眾能光電也發布澄清公告,直指胥明軍履歷存在夸大或失實,并對其業績內容進行逐條批駁。
對奧聯電子所說的“完成制備反式結構100X100mm鈣礦電池組件效率達到19.67%(有效面積效率21.1%)”,眾能光電稱,胥明軍在公司期間,公司尚未開展鈣礦電池組件19.67%效率認證工作。所謂的“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100×1300mm鈣鈦礦電池100MW試產線裝備設計,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完成壹號實驗室實驗線工藝裝備生產”等,實為僅參與項目相關討論。
澄清公告一出,業內專業人士一片嘩然,“沒聽說過此人”,“華能清能院一群博士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年,怎么甘心被指導?”隨之而來的是,奧聯電子股價應聲大跌,跨界夢碎了一地。更要命的是,有多位投資者以證券虛假陳述起訴了奧聯電子。
奧聯電子是否具備鈣鈦礦的技術研發能力也備受質疑。某人民幣基金新能源投資人曾分析稱,鈣鈦礦是一個投資規模大、產業化的時間周期長的新興產業,并非所有資方都有實力和條件押注這一賽道。
券商研報數據顯示,目前100MW級鈣鈦礦產線設備投資額超過1億元,GW級產線設備投資額近10億元。而奧聯電子截止2023年第一季度,賬面資金僅剩4397.78萬元,同期流動負債卻高達1.8億元。奧聯電子還有實力實現它跨界的野心嗎?這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2月24日,有媒體報道奧聯電子鈣鈦礦項目公司奧聯光能廠區生產車間,但現場還沒有放置具體設備,也未見生產跡象。2月28日,中國證監會也對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5月12日,深交所發布消息,對奧聯電子及包括胥明軍在內的五名高管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
羊肉沒吃到,反惹一身膻,奧聯電子的麻煩才剛開始。
海陸重工:光伏成了掏空資產的“幌子”
產業資本看好并投資光伏,是押注其發展前景,而海陸重工(SZ:002255)收購光伏企業,卻似乎是沖著“賠錢”去的,成為跨界光伏中的另一只“奇葩”股。
海陸重工原本是一家生產鍋爐、大型壓力容器等設備的企業,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徐元生。2017年5月,公司宣布進軍光伏——擬收購從事光伏電站EPC工程總承包業務的寧夏江南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南集成”)83.6%的股權,收購作價17.56億元,增值率154%,確認商譽9.15億元。
伴隨這筆收購交易的,還有一份業績對賭協議。江南集成原股東吳衛文、聚寶行做出業績承諾,2017-2019年累計實現扣非凈利潤不低于8.23億。
結果,三年后對賭失敗,江南集成最終業績完成度為-168.41%,海陸重工因此計提近9億元商譽減值,十年利潤化為烏有。
更大的“雷”還在后面。
2019年,江南集成曝出了近15億的壞賬,包括10億應收賬款和7億其他應收款。海陸重工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因江南集成重大資產減值、商譽減值準備等特殊事項虧損影響21.87億元”。這一年海陸重工的年終審計獲非標。
這場危機,最后以轉售股權的方式草草結局。2020年4月海陸重工以1.9億元價格將江南集成83.6%的股權賣出。相比當初17.56億元的收購價格,海陸光伏虧了15.66億元。有意思的是,新買主張家港信科誠的實控人徐鴻武,居然是海陸重工實控人徐元生的哥哥。
令人費解的是,造成江南集成巨額壞賬的背后公司,與海陸重工也有聯系。有媒體調查發現,給江南集成造成巨額壞賬的企業多屬于一家名叫中衛銀陽的企業及其旗下公司。2018-2019年海陸重工旗下公司又股權收購了多家中衛銀陽子(孫)公司。
有意思的是,早在2016年7月,海陸重工就首次宣布了計劃購買光伏行業標的公司股權的消息,然而一個月后卻突然宣布計劃終止,直到2017年3月,才又再次宣布了購買光伏行業標的計劃。就在這段時間,其實控人卻在大筆減持公司股票。2016年11月14日至18日,徐元生通過大宗交易減持32075952股上市公司股票,合計套現2.48億元。
太多看似巧合的事實,讓海陸重工的跨界轉型倍受質疑。徐元生的“轉型”布局,很可能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游戲,以投資光伏公司為幌子,最終掏空了上市公司資產。
更加反常的是,海陸重工在光伏項目上遭受如此重創,卻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收購。就在宣布出售江南集成的同一天,海陸重工宣布以6438.96萬元價格買下了寧夏漢南光伏電力有限公司(下稱“漢南光伏”)100%股權。工商信息顯示,股權結構中徐元生的資產,是由他人代持;該公司當時賬面資產4338萬元,收購作價增值率將近50%。
與江南集成一樣的命運,這家企業再一次被徐元生賣掉了。
2021年,距離買下漢南光伏僅一年,海陸重工又宣布出清旗下所有光伏資產,回歸鍋爐主業。包括漢南光伏在內的12家全資子公司和一家參股公司,被以10.25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徐元生直接持有的11.42%的股份已被100%質押,其子徐冉所持股份的近九成也處于質押狀態。
徐元生成了不折不扣的“做局者”,海陸重工的一系列做法引發了投資人的維權,徐元生也因此受到證監會處罰。2022年12月29日,證監會以信披違規為由向其下達處罰,三個月后,徐元生因隱瞞在2016-2018年間股權轉讓信息,被證監會處以60萬元罰款。
從金剛光伏、奧聯電子到海陸重工,這些轉型碰壁企業,“作死”方式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們作出的盲目選擇,和對市場缺乏足夠敬畏的投機心態。
自毀前程的公司遠不止上述三家,但仍然無法阻止跨界者前赴后繼的殺入光伏領域。據PV-info統計,僅2022年,跨界光伏的企業數量就達75家,涵蓋房地產、園林建設、畜牧養殖、玩具、游戲、汽車制造等等,跨界投資資金超3078億元。
有膽識與謀略的玩家,能在全新的市場成就新的霸業。但對于大多數將光伏當作玩票的玩家來說,這個市場是最公平的,這里永遠不會是投機者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