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雪瑩 李丹 郭梓頔 王進
2023年6月24日,“瓦格納叛亂”事件轟動全球,相關報道充斥各大媒體平臺榜首,牽動全球神經。俄烏沖突將迎來新的轉折?
這場“驚天之變”竟然第二天直接反轉,各種漫天猜想又回歸原點,但也留下了新的思考。
在美歐支持下,俄烏局勢早已脫離俄羅斯“閃電戰”的預期,向著“持久戰”態勢發展。這一年多來,俄烏雙方在戰爭中元氣大傷,歐洲各國飽嘗對俄制裁反噬的苦果,唯有美國“坐收漁利”,大發難財。烏克蘭不斷推進反攻,這場沖突何時結束,是否會曠日持久?俄烏沖突后,全球石油市場是否形成新格局?
一、俄烏沖突何時了?
針對俄烏沖突,系列文章《石油大戰⑦:俄烏背后?》中,對俄烏沖突結果做了四個假設,從當前局勢看,俄烏雙方正處于第三種“不輸不贏”的膠著狀態。而蓄力已久的烏克蘭“大反攻”正式開打,烏克蘭能否如愿重創俄軍,改變當前局勢?俄烏沖突的終點何在?
(一)烏方反攻能否破局?
計劃今年春季展開的烏克蘭“大反攻”直到夏季才正式打響,反復推遲不僅挫傷烏軍士氣,同時也給俄軍預留了足夠的備戰時間。從戰前局勢來看,“大反攻”開戰近一個月,烏方不僅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反而折損大量兵力與武器。此次“大反攻”難以復制“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逐漸演變為另一場巴赫穆特戰役,短期難以收戰,烏克蘭試圖以“大反攻”扭轉局勢的意圖恐難以奏效。
(二)俄烏沖突終點何在?
“巴赫穆特絞肉戰”與烏克蘭“大反攻”,對俄烏雙方造成重創。近期內,兩方應該都傾向于保守打法,大規模進攻難以再現。長期看,俄烏沖突將維持“消耗戰”態勢,這將是俄、烏及美歐各方博弈的短期均衡態。
對俄羅斯而言,為早日結束戰爭,理論上應加大進攻力度,但戰爭打到現在,自身元氣大傷,加之烏克蘭有美歐不斷輸血,俄羅斯有心無力。采取“消耗戰”,將持續消磨美歐對烏克蘭獲勝的信心,減少甚至停止對烏克蘭援助,最終將烏克蘭逼上談判桌,迫使其接受不入北約等一系列和解協議。
對烏克蘭而言,對抗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是毫無勝算的,盡管有美歐加持,但從當前戰局來看,并不占上風。若以“消耗戰”拖住俄羅斯,刺激俄羅斯政治局勢,如有政治動蕩,俄羅斯或將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最終不得不撤兵烏克蘭。
對美歐而言,盡管烏軍戰場表現不如人意,但烏克蘭仍是牽制俄羅斯的重要棋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輕易放棄,因此對烏克蘭的援助不會輕易停止。雖然親自下場參戰有利于幫助烏克蘭取勝,早日結束戰爭,但此舉可能會刺激俄羅斯動用核武器,風險太大,因此,維持對烏克蘭援助現狀,將俄烏沖突持久化,讓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無暇他顧,才是上上之策。
二、石油市場向何方?
俄烏沖突爆發后,美歐迅速啟動對俄羅斯的各種制裁。國際能源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蕩與危機。2022年上半年,油氣供應短缺,國際油價氣價飆升,全球能源危機蔓延,油氣進口國首當其沖。戰爭已近一年半,全球石油市場有何顯著變化,未來將走向何方?
(一)原油市場格局已變?
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為俄羅斯原油主要的出口市場,2021年歐洲占俄油出口份額的51%。俄烏沖突爆發后,美歐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迫使俄油退出歐洲市場。為維護其財政收入和軍事支出,俄羅斯降低油價進行出口轉向,增加對中印等中立國的出口,有效緩解了禁運帶來的沖擊,同時維護了全球石油供給市場的穩定。
俄油出口轉向中,中印市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接替歐洲成為俄油出口的主要市場,其中印度作用尤其顯著。
據巴魯達銀行提供的數據,2021年,俄油進口量占印度全年總進口量的2%,當前這一比例已接近20%。在海運原油方面,2022年3月,印度進口海運俄油25萬噸,占俄總出口量的1.73%;到2023年4月,進口海運原油增加至610萬噸,占比升至37.67%。
相比較印度,中國也提升了俄油進口量,但受制于長協及運力等限制,整體石油進口結構未出現大幅調整。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3月中國進口俄油638.7萬噸,占國內原油進口總量的15%,2023年4月上升至711.7萬噸,占比升至17%。與此同時,中國進口沙特原油的占比也由2022年3月的16%上升至20%。

美國作為歐洲原油需求轉向的主要承接者,坐收紅利。據Kpler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經VLCC出口至歐洲的原油僅5499桶/日,而在2022年上升至11.37萬桶/日。
(二)新格局是否長期化?
隨著俄油出口“東升西落”,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已經變遷。在俄烏沖突長期化的大概率下,新格局是否也將長期化?
1、俄印結算能否破局?
在美歐多方面“圍追堵截”下,俄羅斯不得已以低價俄油敲開印度市場的大門。被踢出SWIFT后,在俄印以本幣結算的模式下,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俄印貿易順差持續拉大,導致俄羅斯手中積累了大量印度盧比。而盧比不是國際儲備貨幣,幣值也不穩定,大量儲備只會推高財政金融風險。加之印度本身產業基礎薄弱,俄羅斯又難以從印度購買到必需品,這種“留不起,花不出”的困境讓俄羅斯分外頭疼。
就使用盧比結算雙邊貿易問題,俄羅斯此前已嘗試與印度進行了多次談判,但由于分歧難解,目前該項談判于五月初被叫停。俄印結算機制若是一直懸而未決,沒有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方案,那俄印石油貿易將難以形成穩定關系,隨時有崩盤的可能。
2、美國能否坐視不理?
印度是美國主導的美日印澳“四方聯盟”中的重要成員,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棋子,雙方利益深度捆綁。然而,此次印度卻“公然違逆”美國,大肆進口俄油,削弱了俄油禁令對俄羅斯的打擊力度。
長此以往,美國是否會熟視無睹?倘若美國向印度施壓迫使其減少俄油進口,甚至退出俄油市場,屆時全球原油市場勢必將迎來新一輪洗牌,油價或將出現新一輪大震蕩。
三、是否會有“黑天鵝”?
俄烏沖突及國際能源市場都時不時遭遇“黑天鵝”,“黑天鵝”事件或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或影響全球能源需求,或影響全球能源政治與政策,或影響全球能源市場格局,影響也可能疊加。
未來的“黑天鵝”可能從很多地方飛來,例如:
俄烏政局。戰爭長期化不僅會拖累俄烏兩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也會引起國內政局動蕩。6月24日的瓦格納武裝叛亂,雖然于24小時內就宣告平息,但也表明政治動蕩隨時出現。倘若有大動蕩出現,俄羅斯或烏克蘭自顧不暇,甚至導致執政黨或執政領袖出現替換,那么俄烏沖突極有可能提早結束,石油市場必然又一次動蕩。
美國政治。隨著2024年大選來臨,美國將開啟新一屆總統選舉,就當前支持率來看,特朗普仍有獲選可能。“親俄”的特朗普可能改弦易轍,俄烏沖突或有突變,特朗普擅長的“石油大戰”又將重返舞臺。
“黑天鵝”飛來。難以預測、出乎意外的各類大事件時有發生,諸如席卷全球的新型病毒、類“911”的恐怖事件、氣候或地質變化等,這些“黑天鵝”既對俄烏沖突產生影響,也將沖擊全球石油市場。
俄烏沖突的沖擊波席卷全球石油市場,引發油價高幅震蕩,全球石油貿易格局不斷變遷。近年來,地緣政治格局動蕩不斷,大國博弈從未休止,中國油氣對外高依存度始終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隱患。能源是一國發展的基礎,能源的飯碗須牢牢端在手里,僅從能源安全角度考慮,在當前形勢下,中國企業可否在以下方面進行謀劃。
布局俄羅斯能源產業鏈。鑒于美歐逐漸退出俄羅斯能源市場,而中國能源轉型與新能源替代尚需時日,可彌補美歐企業退出之空隙,與俄羅斯開展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管網、投資、建設、運營等方面進行全產業鏈合作。
推動中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鑒于中俄之間能源基礎設施的不完備,俄烏沖突迫使俄能源出口轉向,中國能承接的俄羅斯能源的容量受限。為促進能源進口多元化,提高能源進口靈活性,可積極推動中俄、中國-中亞-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
與俄羅斯等國適時簽訂天然氣長協。受寬松基本面影響,近期天然氣價格維持低位運行。考慮到中國天然氣資源稟賦不足,天然氣又是能源轉型階段重要的過渡資源,可在適當時機,與俄羅斯等國簽訂一攬子長協,穩定未來天然氣供應。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田雪瑩、郭梓頔和王進供職單位為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該機構專注于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及氣候變化等相關領域的深度研究、評估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