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一個“脈沖型網紅”的漫長穿越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個“脈沖型網紅”的漫長穿越

花總至今都很喜歡稱自己為Blogger。對于第一代互聯網人來說,博客讓他們得以擁有自己的內容輸出專欄,而記憶中的那個互聯網時代,也有一種令人懷念的古典的江湖氣質。

文|新聲Pro 趙銘

在社交媒體讓人們對東南亞產生某些刻板印象的時候,紀錄片《出海》展現了越南的另一面。

時光機理論說,越南如今的經濟發展階段,約等于二十年前的中國。老王、黎叔、涂與豪,三個中國人選擇背水一戰,來到越南創業。鏡頭記錄了他們在疫情之下如何撐下去,「跳入苦海,是為了到達更好的彼岸。」導演花總這樣總結。

這是繼《口罩獵人》之后,花總導演的第二部紀錄片作品,由他與騰訊新聞夏至工作室聯合出品。最初看到素材,打動監制孟田芳的是場記中的一句話:在出海的幕布下,中年創業的困境,步步求生的壓迫感,孤注一擲的決絕,都是這個被疫情沖刷了三年的世界的注腳,「這幾年有千言萬語想表達,它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出口。」

《出海》并不像《口罩獵人》一樣跌宕起伏,更依靠的是人物與觀眾在精神層面的連接。孟田芳說,經過疫情三年,相比獵奇的內容,人們更需要一種恒定的、安定的、穩定的價值。

在和花總合作的過程中,她發現,花總身上很突出的特質是「有真好奇」,「對于內容從業者來說,真好奇才能激發出最真切的關懷、關心、關注以及表達動力。」

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過去十余年,從2011年在微博因給官員鑒表一舉成名開始,打假世奢會,寫《裝腔指南》,通過《杯子的秘密》揭秘酒店衛生問題,在21世紀初涌現的這波初代大V中,花總是一個難得在社交網絡穿越周期的存在。

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帶著一種悲憫的底色,在公眾視野外,花總支教、臥底珠三角的工廠、尋訪援越抗法老兵墓地,對他者和公共問題保持關注。

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和輿論場的快速變化,以及因打假世奢會造成的對自我影響力的幻滅,讓他選擇了一套更安全的KOL生存哲學——慫一點,以長期主義為第一原則,先保證活得久,再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作品。

作為一個1997年就開始上網、和互聯網同步成長的原住民,從博客、微博、公眾號再到視頻形態,花總努力適應內容產生方式的改變,生產高質量內容。他稱自己為「脈沖型網紅」,每隔兩三年交一次「作業」。

花總

但相比更為流行的Vlogger,花總至今給自己的定位都是Blogger,那指向了他懷念的時代,有一種古典的江湖氣。

21世紀初,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也以同樣速度在兩極分化。基于市場轉型相關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的錯位,早期的互聯網折射著人們對于烏托邦的想象,成為一種建構替代性認同、界定與肯定共同價值的一種方式。

改變了Web1.0時代信息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Web2.0的生產主體拓展為個體,博客讓個體得以寫作記錄時代,滿足了花總年少時想成為一名專欄作家的愿望。

從具有「啟蒙意義」的博客,到知識分子主導、「圍觀改變中國」的微博時代,那幾年,花總在社交媒體春風得意:給官員楊達才鑒表,最初只是花總驗證自己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的一次實驗;公眾號爆發前夜,花總又通過《裝腔指南》系列文章成為閱讀量最高的賬號之一。

直到打假「山寨社團」世界奢侈品協會,在與對方長達三年的糾纏之中,他意識到,面對無賴,所謂KOL只是一種幻覺。他也停下了《裝腔指南》的更新,再也無法回到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情緒里,重新在社交媒體上找自己的位置。

世奢會對花總等起訴敗訴前一年,微博發展細分垂直領域,公知色彩被淡化,中小網紅和圈層文化取而代之。

隨著BBS、論壇、博客成為黃金時代留下的遺址,許多曾經推動黃金時代形成的面龐也逐漸模糊,有些人退出了互聯網江湖,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于一代與互聯網共同度過青春期的網民來說,就像黃舒駿在《改變1995》里唱到的,「屬于我們的精彩,早已不復存在。」

最近幾年,則是被算法布控的、充滿繭房和割裂的輿論場,越來越和人們最早對互聯網的想象背道而馳。

「作為第一代互聯網人,沒有人教我們該怎么做,都是一點點摸索。從1997年第一次上網到現在,媒介環境已經翻天覆地。有些人還活著,但已不在互聯網中。」花總說。

他依然保留著對一些問題的關懷,但也承認自己不夠勇敢,一切的前提是要活得久。

他視賬號為線上生命的延伸,「慫一點比剛一點好」,為此他的大號「花總丟了金箍棒」只間歇性發布作品,更多的時候在小號「花總」里賣萌、放大自己的宜人性。但骨子里他還是一個驕傲的人,看不上那些洗粉的意見領袖,和粉絲保持一定距離。

 花總的小號

「活得久并不偉大,只能說明你雞賊。」他將自己的不勇敢和畏懼和盤托出,這種坦誠也帶有了一種自我保護。

前段時間,花總看了網劇《漫長的季節》,感慨于大時代下個體力量的渺小。「但這些個體倔強的抵抗,讓他們活得像個人一樣,這點非常非常打動我。」

《口罩獵人》主角林棟曾告訴花總,如果不是小時候吃不飽,也不需出來搏命。花總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覺得「苦」不僅僅限于具象之苦,而是人的命運被推到某個位置,成為眾多利益的交織。在這個層面,回看多年前的楊達才、歐陽坤,很多人在一個轉型期,卷入了宏大、殘酷的游戲中。生不由己,又不完全是生不由己,賭性、貪婪也摻雜其中。

某種程度上,花總也是一個在特定時代被卷入游戲的玩家。在見證互聯網進入中國所造就的技術創新、文化變遷、輿論變化的同時,也一次又一次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入到由時代洋流和社會情緒促成的網絡漩渦之中。目睹了許多人走上巔峰、又消失不見,人來人往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幾年,意識到非虛構報道在未來會影像化后,花總開始尋找視頻上的出路。相繼與鳳凰網、新浪微博、騰訊新聞合作紀實視頻,花總負責輸出觀點視角策劃和前期拍攝,平臺負責剪輯制作和運營傳播,成了他生產網生視頻的一種常規模式。

他稱自己為故事獵手,最享受的就是在森林里hunting故事。面對被采訪者,首先是江湖的標準,其次才是紀錄片的標準。比如基于對輿論場的了解,在必要時保護自己的采訪對象。

他給自己印了新名片,title是Documentary Filmmaker。意識到自己步入中年后,新的階段,他不愿再通過「內容」去炫技,證明自己作為流量捕手的能力。現在要做的是「作品」,能立得住的作品。

當談起他曾經的青年時代,談到自己不會像從前一樣憤怒時,他陷入了某種虛無。昔日的記憶還沒散去,他不想再觸碰,寧愿用日常生活中那些淺表的情緒,去遮蓋內心深處的巨大波瀾。

盡管一直否認「野心」的存在,但花總承認,自己不希望這個世界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縱。「大家遲早都會變成老王,你唯一能做的是變成老王之后,心里是一潭死水,還是有個火種。」

1、首先是江湖標準,然后才是紀錄片的標準

新聲Pro:為什么這次關注出海越南的公司和創業者?

花總:商業,越南,都是一個背景幕布,把地理和行業剝離之后,就是老中青三代人求生、創業、上岸的故事。和《口罩獵人》還不一樣,那個還有一些商戰的色彩,這次沒有特別濃郁的MBA案例式的東西。

新聲Pro:《口罩獵人》和《出海》這兩個紀錄片似乎都和商業有關。

花總:一定是利益越集中,糾葛越多的地方,故事越多。

新聲Pro:你之前復盤的時候提到過,成片里關于人的部分呈現的有點少?

花總:對,這是我這種拍攝方法的局限。我屬于守株待兔式記錄,享受的就是Hunting的過程。完全沒有腳本,可能你跟了一個月,都不一定有波瀾起伏的戲劇性沖突,但人物的很多性格是要遇到事情才能體現。

這種拍攝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只能等,最頭疼的就是,帶著幾塊電池一直拍到沒電為止。拍完回去以后再痛苦一遍。哪怕沒有故事我也得做場記,我就重新把所有素材過一遍。

我比別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我熬得起,只要簽證沒有過期,只要那個人還讓我拍,我就能三個月、六個月一直拍,總能拿出東西來。

新聲Pro:不用計較成本嗎?

花總:我不是為了那個片子才活著,就算我不拍片子,我也很想去越南。拍片本身沒有成本,都是單人單機位。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新聲Pro:但你會焦慮自己兩三年沒有產出片子。

花總:我的壓力源于我是一個脈沖型網紅,隔兩三年出來交一次作業。我還是有很強的虛榮心,第一,我不是誰能定義的一個人,這是我驕傲的一個地方。第二,只要我認真,我能做出不錯的東西,別看我平時嘻嘻哈哈。第三,我不比誰差,我會經常定一個目標,看到別人做了什么我就心想,我也能做。吹完這種牛,就得把這個坑填上。所以這么多年我有目標,但沒有很強的目的性。

新聲Pro:目標是什么?

花總:目標是能不斷輸出一些作品,而不是單純的內容。因為作品更能滿足我的虛榮心,作品能拿獎,內容無非就是爆款。我總不能和別人介紹自己說,這人就是整天上熱搜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侮辱,聽起來像這個人是搞流量的人,這不很Low嗎?

新聲Pro:你當時和林棟、老王第一次見面,怎么介紹自己?

花總:很難,我現在出去拍片都拿名片。自從《口罩獵人》之后,我的名片上的title就是Documentary Filmmaker,二維碼里是我的自我介紹,告訴他們我多少是個人物,過去做過什么事情,你得認真對待。

林棟一開始不怎么上微博,可能覺得我就是個微博大V,可以幫忙宣傳一下。

新聲Pro:選擇采訪對象的時候,你有什么標準?

花總:不是我選的,都是時間或者命運推給我。要有眼緣。

我也是一個老江湖,在商場上見過很多人和事,有基本的判斷,聊幾分鐘就知道這個人有多少量。你跟他聊的時候也會判斷這個人的開放性。以及他想得到什么?讓你拍肯定要得到一些東西。

如果有人想沽名釣譽,想表演,那也沒事,有本事你在我鏡頭面前表演一年?那你很厲害。

我每次開拍之前會提醒他們,關注度和流量是雙刃劍,想清楚再決定要不要讓我拍,一旦我開始拍了,除非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否則要對我無條件開放。以及在片子播出之前不能看成片。

他們對我也有一種信任。因為拍攝過程中也會對我有一個更深入全面的觀察,覺得至少被我拍不會太危險。

新聲Pro:你做過很多年PR,這段經歷對現在做故事獵人有什么幫助或者影響?

花總:我和大部分記者最大的不同是,記者的世界都和新聞相關,本身沒有涉足、勾兌過利益,沒有設局、破局,是旁觀者視角。但我全部都做過和經歷過,我和我的采訪對象某種意義上是同類人。

所以我也一直和他們強調,我不是記者,但我肯定是懂他們的人。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困惑的時候我們還能聊幾句。這可能也是我吸引他們的另一個地方。

有些東西他不說我也知道,我甚至會為他考慮。

新聲Pro:比如呢?

花總:比如黎叔有時候會順口說越南人怎么樣,類似這種明顯可能埋雷的表述,我就會謹慎建議讓他換個表述。過程中會建立我們更深的信任,他會意識到我在保護他。

《口罩獵人》里我問了林棟三個問題,大家說我很傻白甜,其實是為了幫他避雷。在觀眾質疑之前,不如我先來問。

還有采訪對象打孩子,我會主動回避這種畫面,只錄聲音,不讓孩子窘迫的一面暴露出來。

 《出海》中的三位主人公

新聲Pro:這些直覺是公關思維帶來的嗎?

花總:其實也不是,我覺得是江湖氣。但換了別的導演,可能不會干涉,但會沖出去拍。我是會去干預的,并且主動不拍。

新聲Pro:那你會不會擔心對真實性有影響?

花總:我覺得不妨礙。首先不影響劇情走向。

我的干預都停留在不要因為某一個表達在社交媒體被放大被噴。我在拍片子的時候,會想這個鏡頭放到微博上會不會被人誤解?明顯對主人公造成不好影響的,我會盡量避免。但我不會操縱劇情。

其次,什么可拍什么不可拍,我有自己的標準——首先是一套江湖標準,然后才是紀錄片的標準。

我一直是Vlog的拍法,記錄我的生活。只不過有時候我登上別人的島轉悠。我不是記者姿態,是熟人姿態。

之前想做的《花總鑒識錄》賣點也是帶著攝像機走入大佬的生活中,揭示真實一面,不是采訪。我以前也會去這些人的中間,只不過這回我帶了相機,這種視角更有意思。

新聲Pro:從《口罩獵人》開始,你一直想嘗試網生視頻,現在有哪些進展?

花總:社交媒體就是由流量組成的。我一直想把互聯網時代內容的書名號改成雙井號,比如《出海》就是#出海#。你拍出了一個內容,同時你也在設定議程,這時話題不是宣發的產物,網生視頻本身就是一系列話題的集成。我們不能操縱輿論,但可以引導話題。

我一直想要有更大膽的嘗試,讓運營本身作為作品,但目前還沒有真正實現。

2、我希望花總這個帳號活得久一點

新聲Pro:不過你給自己的title還是紀錄片導演。

花總:那只是一個title。第一個title是Blogger。

新聲Pro:為什么你會一直沿用Blogger的標簽?

花總:我很喜歡Blog的定位,我是最早一批博客。博客是自媒體時代的一個標志,類似于專欄,可以在里面穩定輸出。更早的時候你想成為專欄作家門檻很高的,我大學剛畢業,曾經很想成為一個作家,但那時候是傳統媒體篩選的年代。

新聲Pro:那你會很懷念那個時候嗎?

花總:我其實還挺懷念的,有那種特別古典的江湖氣。

現在大家缺乏耐心和溫和,那個時候面對面交往大家講體面,因為現實中大家會表現出最大程度的善意,有溝通的儀式感。

但你在網上隱藏在IP后面,有些人你不知道他生活中什么樣,上網他就敢大放厥詞。互聯網有時候降低了溝通成本,但也制造了戾氣。

新聲Pro:作為KOL,怎么面對這種媒介變化?你現在還在做直播,直播比較危險,有時候你沒注意哪句話就被人斷章取義。

花總:人設不是維護出來的,人設是不斷表達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我做兩百場直播,只有一次差點翻車,就是因為嘴瓢。后來當天晚上我就公開道歉了。

其實我挺郁悶的,我的粉絲沒怎么樣,但很多粉絲之外的人沖進來批評我。然后我就也擰巴起來,收回我的道歉了。我本意不是那樣,也道歉了,你愛咋咋地。

新聲Pro:你之前也提到過直播有很強的飯圈屬性。

花總:粉絲文化很有意思。我在微博有很多鐵粉,我維持兩個交往原則:第一,不跟粉絲線下見面。第二,如果粉絲對我太熱情、忠誠度太高,我就不會理他了。因為我發現在互聯網過度沉迷一個人,這件事是有問題的。

我經歷過這種事,有人會經常給我發私信,不堪其擾。他們會想象出一個我,可能不斷自己刷漆、美化。一旦情況和想象不一致,就會開始攻擊。

還有一些鐵粉,我每次開一個群他們都會出來「占山為王」,后來我就不太敢進群。當你成為一個蠢萌博主,時間久了會這樣。

新聲Pro:想穿越周期的話要維持穩定人設。那個穩定的東西是什么?

花總:我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花果山總書記,那時候我是PR,精通傳播規律,社交媒體剛出來,我想驗證我那套洞察,就鑒表。那時候我和記者說,花總不是我本人,是我扮演的角色。

后來,世奢會事件,報紙上登了我的照片,我的現實身份和網絡身份一下被擊穿了。對我和我父母沖擊都很大。那時候我才意識到,他不是我扮演的角色,他就是我,不管我認不認。

所以后來我說,花總是我線上身份的一個延伸,開始認真的把它當成我的一部分。

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代同時有線上和線下生命的人。將來有一天我們離世的時候,我們有數字遺產,我希望它是一個ID,而不是一堆ID。

我覺得體面的線上生存方式就是有一個名號,既承載你輸出的內容和作品,也代表你的人格,多多少少會反映你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所以不愿意去做特別短視的事情。

不是說我不想賺錢,我也會羨慕嫉妒,但回頭看,十多年有多少人消失不見,當然有些人是很勇敢,我也很佩服,但我還是希望它能存活的久一點。不是因為戀戰,而是,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哪怕他以后再轉型,為什么不把他可延續呢?

所以那個最穩定的東西就是我自己。

新聲Pro:花總跟自己的差別到底有多少?

花總:他是我的一部分,但在社交媒體上,天然帶有一定表演型。有時候你像個藝人,但實際上你又不是,這是比較有趣的地方。我們第一次成為KOL,一個數字生命,要學會怎么去做。也許將來我的小孩也開始在互聯網開啟數字人生的時候,我才能告訴他,有些地方路不要走,有些選擇不要做。

但我們這代人沒有人教我們,都是一點點摸索起來的。我1997年上網,到今天翻天覆地。很多人還活著,但他們在互聯網上已經消失了。

新聲Pro:哪一部分是表演出來的?

花總:賣萌,宜人性。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比較直接、不怎么宜人的人。但我在互聯網上就特別通情達理,和藹可親。比如我做直播,觀眾要么就是缺愛,要么就是缺錢,為什么大家愿意來?我像個知心姐姐。

我打開我同理心的那一面,我特別擅長。一個好PR一定是一個情緒的捕手,不單是故事捕手。作為紀錄片導演,你也可以感受到那個人情緒的變化和需求。

新聲Pro:你現在看到大家的評論還是會玻璃心。

花總:會啊,我天天搜自己,還能看到黑粉。

新聲Pro:對你來說會是困擾嗎?

花總:不會,這是KOL應該承受的。我會管理自己情緒,表面的情緒我希望越多越好,我就關注在雞毛蒜皮情緒波動上,內心深處不要有大的波瀾。

我真的承受不起或者不愿面對那種起伏很大的、幻滅重生的波動。我不想有世奢會那種經歷了。我寧可被人誤會,淹沒在日常的情緒,喜悅,嫉妒,虛榮里。

3、不想讓世界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控

新聲Pro:你很喜歡周浩導演,覺得他有一種社會關懷在里面。

花總:我覺得周浩導演很有個性。我喜歡真實的人,真實記錄,真實表達的人。周浩導演這方面做的比我好。但我成不了他,我們擅長的東西不一樣,我們的戰場和環境也不一樣。

新聲Pro:你會從他的作品里學習什么?

花總:找感覺。很早看過《厚街》《差館》,我覺得他的視角對我很有幫助。鏡頭語言背后是有思想和思考的,在他那個年代很多紀錄片掌鏡人就是一個攝像師,周浩是作者,這對我有啟發。

還有《普京訪談錄》,手持運鏡然后捕捉人物的神態和神情,我就在《出海》里也有大量長焦懟臉鏡頭。我特別喜歡盯著一個人的眼睛或者注意他手里的小動作,包括用從鏡子里反射的機位,這是我的觀察方式,周浩作品里也有很多類似鏡頭。在我沒有成為一個影像創作者之前,他對我多少有影響。

新聲Pro:影像美學這一塊還有哪些對你影響比較深?

花總:美劇,最近的《繼承之戰》,我在微博給了他極高的評價,是電視美學的巔峰,可以寫入影史的。那部美劇也是偽紀錄片式的。

新聲Pro:提到偽紀錄片,我記得你還很喜歡《宇宙探索編輯部》,你有什么感觸?

花總:我的感觸就是中年人最能理解中年人。所謂中年人就是我這一代人。我這一代都變成中年人了,不可想象,以前我都覺得自己是小孩,不用背負那么多責任,可以去折騰。

忽然有一天發現,你該去承擔具體的責任了,連父母最在意的還沒有滿足。很多人說你做了我們不敢做的,那是因為我放棄了很多類似組建家庭這樣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真的自由嗎?只是逃避或者交換的自由。

所以我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新聲Pro:你以前特別討厭被認定為什么人,成了應激反應,別人給你貼什么標簽,你就不繼續干什么了,那紀錄片也只算是你旅程中的一個小部分嗎?

花總:但后來你會慢慢折騰不動,你也不想應激了,人是會累的。

新聲Pro:之前聽說過一個詞叫35歲必死。

花總:一直都是,做那么多事情,你覺得能改變或者推動一些事情改變,但發現如果要產生效果,是要留給時間的。

我后來做了很多事情,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率性,有時候還是特別愚蠢。我不能叫理想主義,我覺得我不配說這個詞,因為我一直都很雞賊,越好的公關越雞賊。

新聲Pro:你每次采訪都很坦白。

花總:也不是坦白,很簡單,如果你說自己理想主義,就是在給自己挖坑。如果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可能2007年支教結束就留在那里了。

新聲Pro:這也是另外一種自我保護?

花總:和林棟一樣,先主動說出來。核心就是兩件事,第一,我是一個沒什么野心的人,理想主義者可能還有推動社會翻天覆地變化的愿望。

對我粉絲來說,我人畜無害。當時我寫裝腔指南,被大家想象成另一種人。那樣的人設最有商業價值,我比誰都適合經營那樣的人設,但不值得。

我今天頂著一個禿頭的頭像,開自己發際線的玩笑,就是人畜無害嘛。你想活得久一點,才用這種姿態,而不是其他意見領袖,那種對我太簡單了。為什么要蠢萌呢?當然我也確實蠢萌,但我也是考慮過的。

活得久一點說明你還沒有翻車。

新聲Pro:為什么活得久這么重要?

花總:這不是很值得吹牛的事情,只能說明你很油膩或者老江湖。今天遇到什么事情,你讓我服軟,我馬上服軟。

我和以前不一樣了,十年前世奢會的時候我還充滿憤怒,說怎么不去抓真正的壞人?到了今天,我就會先不吃眼前虧。

當時是不是一個很驕傲或者很fighting的狀態?所以我才說大家遲早都會變成老王,但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變成老王之后,心里是一潭死水,還是有個火種?

新聲Pro:那你有火種嗎?如果我用你問老王那個問題去問你,你覺得你的本心是什么?

花總:我覺得可能還有。我沒有特別明確的本心,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變成什么樣的人。不想變成殼特別重,但里面沒貨了;以及特別沒品,一個爹味兒特別重的人。

我很瞧不上很多聰明的人通過洗粉的方式試圖去操控一些東西,來換取一些東西。我在網上很少和人起沖突,但甚至因為這種事和別人起過嚴重沖突。

新聲Pro:你想活得更久,是不是也因為你內心深處還是想像一個知識分子一樣影響別人。

花總:沒有,真的完全沒有。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說話有人聽。別人說起來,是個紀錄片導演。

新聲Pro:那你內心深處的價值感來源是什么?作為內容創作者,總有一些讓你感到滿足的點。

花總:以前是炫技,維持我內心深處某種優越感——我是那種想紅就能紅的人,懂網絡傳播規律。

現在對我來說,我建構的合理性就是不用再去吃流量飯,反過來去做一些不那么流量的事情,我需要有作品,當然最好同時有流量,能取悅我自己。我對于什么是好的作品還是有很清晰的標準。

新聲Pro:好作品的標準是什么?

花總:第一,故事的內核。第二,這個故事能不能解決一些問題?對,還是有一點野心的。就是不想讓世界變成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控的樣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個“脈沖型網紅”的漫長穿越

花總至今都很喜歡稱自己為Blogger。對于第一代互聯網人來說,博客讓他們得以擁有自己的內容輸出專欄,而記憶中的那個互聯網時代,也有一種令人懷念的古典的江湖氣質。

文|新聲Pro 趙銘

在社交媒體讓人們對東南亞產生某些刻板印象的時候,紀錄片《出海》展現了越南的另一面。

時光機理論說,越南如今的經濟發展階段,約等于二十年前的中國。老王、黎叔、涂與豪,三個中國人選擇背水一戰,來到越南創業。鏡頭記錄了他們在疫情之下如何撐下去,「跳入苦海,是為了到達更好的彼岸。」導演花總這樣總結。

這是繼《口罩獵人》之后,花總導演的第二部紀錄片作品,由他與騰訊新聞夏至工作室聯合出品。最初看到素材,打動監制孟田芳的是場記中的一句話:在出海的幕布下,中年創業的困境,步步求生的壓迫感,孤注一擲的決絕,都是這個被疫情沖刷了三年的世界的注腳,「這幾年有千言萬語想表達,它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出口。」

《出海》并不像《口罩獵人》一樣跌宕起伏,更依靠的是人物與觀眾在精神層面的連接。孟田芳說,經過疫情三年,相比獵奇的內容,人們更需要一種恒定的、安定的、穩定的價值。

在和花總合作的過程中,她發現,花總身上很突出的特質是「有真好奇」,「對于內容從業者來說,真好奇才能激發出最真切的關懷、關心、關注以及表達動力。」

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過去十余年,從2011年在微博因給官員鑒表一舉成名開始,打假世奢會,寫《裝腔指南》,通過《杯子的秘密》揭秘酒店衛生問題,在21世紀初涌現的這波初代大V中,花總是一個難得在社交網絡穿越周期的存在。

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帶著一種悲憫的底色,在公眾視野外,花總支教、臥底珠三角的工廠、尋訪援越抗法老兵墓地,對他者和公共問題保持關注。

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和輿論場的快速變化,以及因打假世奢會造成的對自我影響力的幻滅,讓他選擇了一套更安全的KOL生存哲學——慫一點,以長期主義為第一原則,先保證活得久,再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作品。

作為一個1997年就開始上網、和互聯網同步成長的原住民,從博客、微博、公眾號再到視頻形態,花總努力適應內容產生方式的改變,生產高質量內容。他稱自己為「脈沖型網紅」,每隔兩三年交一次「作業」。

花總

但相比更為流行的Vlogger,花總至今給自己的定位都是Blogger,那指向了他懷念的時代,有一種古典的江湖氣。

21世紀初,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也以同樣速度在兩極分化。基于市場轉型相關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的錯位,早期的互聯網折射著人們對于烏托邦的想象,成為一種建構替代性認同、界定與肯定共同價值的一種方式。

改變了Web1.0時代信息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Web2.0的生產主體拓展為個體,博客讓個體得以寫作記錄時代,滿足了花總年少時想成為一名專欄作家的愿望。

從具有「啟蒙意義」的博客,到知識分子主導、「圍觀改變中國」的微博時代,那幾年,花總在社交媒體春風得意:給官員楊達才鑒表,最初只是花總驗證自己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的一次實驗;公眾號爆發前夜,花總又通過《裝腔指南》系列文章成為閱讀量最高的賬號之一。

直到打假「山寨社團」世界奢侈品協會,在與對方長達三年的糾纏之中,他意識到,面對無賴,所謂KOL只是一種幻覺。他也停下了《裝腔指南》的更新,再也無法回到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情緒里,重新在社交媒體上找自己的位置。

世奢會對花總等起訴敗訴前一年,微博發展細分垂直領域,公知色彩被淡化,中小網紅和圈層文化取而代之。

隨著BBS、論壇、博客成為黃金時代留下的遺址,許多曾經推動黃金時代形成的面龐也逐漸模糊,有些人退出了互聯網江湖,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于一代與互聯網共同度過青春期的網民來說,就像黃舒駿在《改變1995》里唱到的,「屬于我們的精彩,早已不復存在。」

最近幾年,則是被算法布控的、充滿繭房和割裂的輿論場,越來越和人們最早對互聯網的想象背道而馳。

「作為第一代互聯網人,沒有人教我們該怎么做,都是一點點摸索。從1997年第一次上網到現在,媒介環境已經翻天覆地。有些人還活著,但已不在互聯網中。」花總說。

他依然保留著對一些問題的關懷,但也承認自己不夠勇敢,一切的前提是要活得久。

他視賬號為線上生命的延伸,「慫一點比剛一點好」,為此他的大號「花總丟了金箍棒」只間歇性發布作品,更多的時候在小號「花總」里賣萌、放大自己的宜人性。但骨子里他還是一個驕傲的人,看不上那些洗粉的意見領袖,和粉絲保持一定距離。

 花總的小號

「活得久并不偉大,只能說明你雞賊。」他將自己的不勇敢和畏懼和盤托出,這種坦誠也帶有了一種自我保護。

前段時間,花總看了網劇《漫長的季節》,感慨于大時代下個體力量的渺小。「但這些個體倔強的抵抗,讓他們活得像個人一樣,這點非常非常打動我。」

《口罩獵人》主角林棟曾告訴花總,如果不是小時候吃不飽,也不需出來搏命。花總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覺得「苦」不僅僅限于具象之苦,而是人的命運被推到某個位置,成為眾多利益的交織。在這個層面,回看多年前的楊達才、歐陽坤,很多人在一個轉型期,卷入了宏大、殘酷的游戲中。生不由己,又不完全是生不由己,賭性、貪婪也摻雜其中。

某種程度上,花總也是一個在特定時代被卷入游戲的玩家。在見證互聯網進入中國所造就的技術創新、文化變遷、輿論變化的同時,也一次又一次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入到由時代洋流和社會情緒促成的網絡漩渦之中。目睹了許多人走上巔峰、又消失不見,人來人往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幾年,意識到非虛構報道在未來會影像化后,花總開始尋找視頻上的出路。相繼與鳳凰網、新浪微博、騰訊新聞合作紀實視頻,花總負責輸出觀點視角策劃和前期拍攝,平臺負責剪輯制作和運營傳播,成了他生產網生視頻的一種常規模式。

他稱自己為故事獵手,最享受的就是在森林里hunting故事。面對被采訪者,首先是江湖的標準,其次才是紀錄片的標準。比如基于對輿論場的了解,在必要時保護自己的采訪對象。

他給自己印了新名片,title是Documentary Filmmaker。意識到自己步入中年后,新的階段,他不愿再通過「內容」去炫技,證明自己作為流量捕手的能力。現在要做的是「作品」,能立得住的作品。

當談起他曾經的青年時代,談到自己不會像從前一樣憤怒時,他陷入了某種虛無。昔日的記憶還沒散去,他不想再觸碰,寧愿用日常生活中那些淺表的情緒,去遮蓋內心深處的巨大波瀾。

盡管一直否認「野心」的存在,但花總承認,自己不希望這個世界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縱。「大家遲早都會變成老王,你唯一能做的是變成老王之后,心里是一潭死水,還是有個火種。」

1、首先是江湖標準,然后才是紀錄片的標準

新聲Pro:為什么這次關注出海越南的公司和創業者?

花總:商業,越南,都是一個背景幕布,把地理和行業剝離之后,就是老中青三代人求生、創業、上岸的故事。和《口罩獵人》還不一樣,那個還有一些商戰的色彩,這次沒有特別濃郁的MBA案例式的東西。

新聲Pro:《口罩獵人》和《出海》這兩個紀錄片似乎都和商業有關。

花總:一定是利益越集中,糾葛越多的地方,故事越多。

新聲Pro:你之前復盤的時候提到過,成片里關于人的部分呈現的有點少?

花總:對,這是我這種拍攝方法的局限。我屬于守株待兔式記錄,享受的就是Hunting的過程。完全沒有腳本,可能你跟了一個月,都不一定有波瀾起伏的戲劇性沖突,但人物的很多性格是要遇到事情才能體現。

這種拍攝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只能等,最頭疼的就是,帶著幾塊電池一直拍到沒電為止。拍完回去以后再痛苦一遍。哪怕沒有故事我也得做場記,我就重新把所有素材過一遍。

我比別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我熬得起,只要簽證沒有過期,只要那個人還讓我拍,我就能三個月、六個月一直拍,總能拿出東西來。

新聲Pro:不用計較成本嗎?

花總:我不是為了那個片子才活著,就算我不拍片子,我也很想去越南。拍片本身沒有成本,都是單人單機位。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新聲Pro:但你會焦慮自己兩三年沒有產出片子。

花總:我的壓力源于我是一個脈沖型網紅,隔兩三年出來交一次作業。我還是有很強的虛榮心,第一,我不是誰能定義的一個人,這是我驕傲的一個地方。第二,只要我認真,我能做出不錯的東西,別看我平時嘻嘻哈哈。第三,我不比誰差,我會經常定一個目標,看到別人做了什么我就心想,我也能做。吹完這種牛,就得把這個坑填上。所以這么多年我有目標,但沒有很強的目的性。

新聲Pro:目標是什么?

花總:目標是能不斷輸出一些作品,而不是單純的內容。因為作品更能滿足我的虛榮心,作品能拿獎,內容無非就是爆款。我總不能和別人介紹自己說,這人就是整天上熱搜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侮辱,聽起來像這個人是搞流量的人,這不很Low嗎?

新聲Pro:你當時和林棟、老王第一次見面,怎么介紹自己?

花總:很難,我現在出去拍片都拿名片。自從《口罩獵人》之后,我的名片上的title就是Documentary Filmmaker,二維碼里是我的自我介紹,告訴他們我多少是個人物,過去做過什么事情,你得認真對待。

林棟一開始不怎么上微博,可能覺得我就是個微博大V,可以幫忙宣傳一下。

新聲Pro:選擇采訪對象的時候,你有什么標準?

花總:不是我選的,都是時間或者命運推給我。要有眼緣。

我也是一個老江湖,在商場上見過很多人和事,有基本的判斷,聊幾分鐘就知道這個人有多少量。你跟他聊的時候也會判斷這個人的開放性。以及他想得到什么?讓你拍肯定要得到一些東西。

如果有人想沽名釣譽,想表演,那也沒事,有本事你在我鏡頭面前表演一年?那你很厲害。

我每次開拍之前會提醒他們,關注度和流量是雙刃劍,想清楚再決定要不要讓我拍,一旦我開始拍了,除非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否則要對我無條件開放。以及在片子播出之前不能看成片。

他們對我也有一種信任。因為拍攝過程中也會對我有一個更深入全面的觀察,覺得至少被我拍不會太危險。

新聲Pro:你做過很多年PR,這段經歷對現在做故事獵人有什么幫助或者影響?

花總:我和大部分記者最大的不同是,記者的世界都和新聞相關,本身沒有涉足、勾兌過利益,沒有設局、破局,是旁觀者視角。但我全部都做過和經歷過,我和我的采訪對象某種意義上是同類人。

所以我也一直和他們強調,我不是記者,但我肯定是懂他們的人。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困惑的時候我們還能聊幾句。這可能也是我吸引他們的另一個地方。

有些東西他不說我也知道,我甚至會為他考慮。

新聲Pro:比如呢?

花總:比如黎叔有時候會順口說越南人怎么樣,類似這種明顯可能埋雷的表述,我就會謹慎建議讓他換個表述。過程中會建立我們更深的信任,他會意識到我在保護他。

《口罩獵人》里我問了林棟三個問題,大家說我很傻白甜,其實是為了幫他避雷。在觀眾質疑之前,不如我先來問。

還有采訪對象打孩子,我會主動回避這種畫面,只錄聲音,不讓孩子窘迫的一面暴露出來。

 《出海》中的三位主人公

新聲Pro:這些直覺是公關思維帶來的嗎?

花總:其實也不是,我覺得是江湖氣。但換了別的導演,可能不會干涉,但會沖出去拍。我是會去干預的,并且主動不拍。

新聲Pro:那你會不會擔心對真實性有影響?

花總:我覺得不妨礙。首先不影響劇情走向。

我的干預都停留在不要因為某一個表達在社交媒體被放大被噴。我在拍片子的時候,會想這個鏡頭放到微博上會不會被人誤解?明顯對主人公造成不好影響的,我會盡量避免。但我不會操縱劇情。

其次,什么可拍什么不可拍,我有自己的標準——首先是一套江湖標準,然后才是紀錄片的標準。

我一直是Vlog的拍法,記錄我的生活。只不過有時候我登上別人的島轉悠。我不是記者姿態,是熟人姿態。

之前想做的《花總鑒識錄》賣點也是帶著攝像機走入大佬的生活中,揭示真實一面,不是采訪。我以前也會去這些人的中間,只不過這回我帶了相機,這種視角更有意思。

新聲Pro:從《口罩獵人》開始,你一直想嘗試網生視頻,現在有哪些進展?

花總:社交媒體就是由流量組成的。我一直想把互聯網時代內容的書名號改成雙井號,比如《出海》就是#出海#。你拍出了一個內容,同時你也在設定議程,這時話題不是宣發的產物,網生視頻本身就是一系列話題的集成。我們不能操縱輿論,但可以引導話題。

我一直想要有更大膽的嘗試,讓運營本身作為作品,但目前還沒有真正實現。

2、我希望花總這個帳號活得久一點

新聲Pro:不過你給自己的title還是紀錄片導演。

花總:那只是一個title。第一個title是Blogger。

新聲Pro:為什么你會一直沿用Blogger的標簽?

花總:我很喜歡Blog的定位,我是最早一批博客。博客是自媒體時代的一個標志,類似于專欄,可以在里面穩定輸出。更早的時候你想成為專欄作家門檻很高的,我大學剛畢業,曾經很想成為一個作家,但那時候是傳統媒體篩選的年代。

新聲Pro:那你會很懷念那個時候嗎?

花總:我其實還挺懷念的,有那種特別古典的江湖氣。

現在大家缺乏耐心和溫和,那個時候面對面交往大家講體面,因為現實中大家會表現出最大程度的善意,有溝通的儀式感。

但你在網上隱藏在IP后面,有些人你不知道他生活中什么樣,上網他就敢大放厥詞。互聯網有時候降低了溝通成本,但也制造了戾氣。

新聲Pro:作為KOL,怎么面對這種媒介變化?你現在還在做直播,直播比較危險,有時候你沒注意哪句話就被人斷章取義。

花總:人設不是維護出來的,人設是不斷表達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我做兩百場直播,只有一次差點翻車,就是因為嘴瓢。后來當天晚上我就公開道歉了。

其實我挺郁悶的,我的粉絲沒怎么樣,但很多粉絲之外的人沖進來批評我。然后我就也擰巴起來,收回我的道歉了。我本意不是那樣,也道歉了,你愛咋咋地。

新聲Pro:你之前也提到過直播有很強的飯圈屬性。

花總:粉絲文化很有意思。我在微博有很多鐵粉,我維持兩個交往原則:第一,不跟粉絲線下見面。第二,如果粉絲對我太熱情、忠誠度太高,我就不會理他了。因為我發現在互聯網過度沉迷一個人,這件事是有問題的。

我經歷過這種事,有人會經常給我發私信,不堪其擾。他們會想象出一個我,可能不斷自己刷漆、美化。一旦情況和想象不一致,就會開始攻擊。

還有一些鐵粉,我每次開一個群他們都會出來「占山為王」,后來我就不太敢進群。當你成為一個蠢萌博主,時間久了會這樣。

新聲Pro:想穿越周期的話要維持穩定人設。那個穩定的東西是什么?

花總:我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花果山總書記,那時候我是PR,精通傳播規律,社交媒體剛出來,我想驗證我那套洞察,就鑒表。那時候我和記者說,花總不是我本人,是我扮演的角色。

后來,世奢會事件,報紙上登了我的照片,我的現實身份和網絡身份一下被擊穿了。對我和我父母沖擊都很大。那時候我才意識到,他不是我扮演的角色,他就是我,不管我認不認。

所以后來我說,花總是我線上身份的一個延伸,開始認真的把它當成我的一部分。

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代同時有線上和線下生命的人。將來有一天我們離世的時候,我們有數字遺產,我希望它是一個ID,而不是一堆ID。

我覺得體面的線上生存方式就是有一個名號,既承載你輸出的內容和作品,也代表你的人格,多多少少會反映你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所以不愿意去做特別短視的事情。

不是說我不想賺錢,我也會羨慕嫉妒,但回頭看,十多年有多少人消失不見,當然有些人是很勇敢,我也很佩服,但我還是希望它能存活的久一點。不是因為戀戰,而是,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哪怕他以后再轉型,為什么不把他可延續呢?

所以那個最穩定的東西就是我自己。

新聲Pro:花總跟自己的差別到底有多少?

花總:他是我的一部分,但在社交媒體上,天然帶有一定表演型。有時候你像個藝人,但實際上你又不是,這是比較有趣的地方。我們第一次成為KOL,一個數字生命,要學會怎么去做。也許將來我的小孩也開始在互聯網開啟數字人生的時候,我才能告訴他,有些地方路不要走,有些選擇不要做。

但我們這代人沒有人教我們,都是一點點摸索起來的。我1997年上網,到今天翻天覆地。很多人還活著,但他們在互聯網上已經消失了。

新聲Pro:哪一部分是表演出來的?

花總:賣萌,宜人性。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比較直接、不怎么宜人的人。但我在互聯網上就特別通情達理,和藹可親。比如我做直播,觀眾要么就是缺愛,要么就是缺錢,為什么大家愿意來?我像個知心姐姐。

我打開我同理心的那一面,我特別擅長。一個好PR一定是一個情緒的捕手,不單是故事捕手。作為紀錄片導演,你也可以感受到那個人情緒的變化和需求。

新聲Pro:你現在看到大家的評論還是會玻璃心。

花總:會啊,我天天搜自己,還能看到黑粉。

新聲Pro:對你來說會是困擾嗎?

花總:不會,這是KOL應該承受的。我會管理自己情緒,表面的情緒我希望越多越好,我就關注在雞毛蒜皮情緒波動上,內心深處不要有大的波瀾。

我真的承受不起或者不愿面對那種起伏很大的、幻滅重生的波動。我不想有世奢會那種經歷了。我寧可被人誤會,淹沒在日常的情緒,喜悅,嫉妒,虛榮里。

3、不想讓世界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控

新聲Pro:你很喜歡周浩導演,覺得他有一種社會關懷在里面。

花總:我覺得周浩導演很有個性。我喜歡真實的人,真實記錄,真實表達的人。周浩導演這方面做的比我好。但我成不了他,我們擅長的東西不一樣,我們的戰場和環境也不一樣。

新聲Pro:你會從他的作品里學習什么?

花總:找感覺。很早看過《厚街》《差館》,我覺得他的視角對我很有幫助。鏡頭語言背后是有思想和思考的,在他那個年代很多紀錄片掌鏡人就是一個攝像師,周浩是作者,這對我有啟發。

還有《普京訪談錄》,手持運鏡然后捕捉人物的神態和神情,我就在《出海》里也有大量長焦懟臉鏡頭。我特別喜歡盯著一個人的眼睛或者注意他手里的小動作,包括用從鏡子里反射的機位,這是我的觀察方式,周浩作品里也有很多類似鏡頭。在我沒有成為一個影像創作者之前,他對我多少有影響。

新聲Pro:影像美學這一塊還有哪些對你影響比較深?

花總:美劇,最近的《繼承之戰》,我在微博給了他極高的評價,是電視美學的巔峰,可以寫入影史的。那部美劇也是偽紀錄片式的。

新聲Pro:提到偽紀錄片,我記得你還很喜歡《宇宙探索編輯部》,你有什么感觸?

花總:我的感觸就是中年人最能理解中年人。所謂中年人就是我這一代人。我這一代都變成中年人了,不可想象,以前我都覺得自己是小孩,不用背負那么多責任,可以去折騰。

忽然有一天發現,你該去承擔具體的責任了,連父母最在意的還沒有滿足。很多人說你做了我們不敢做的,那是因為我放棄了很多類似組建家庭這樣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真的自由嗎?只是逃避或者交換的自由。

所以我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新聲Pro:你以前特別討厭被認定為什么人,成了應激反應,別人給你貼什么標簽,你就不繼續干什么了,那紀錄片也只算是你旅程中的一個小部分嗎?

花總:但后來你會慢慢折騰不動,你也不想應激了,人是會累的。

新聲Pro:之前聽說過一個詞叫35歲必死。

花總:一直都是,做那么多事情,你覺得能改變或者推動一些事情改變,但發現如果要產生效果,是要留給時間的。

我后來做了很多事情,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率性,有時候還是特別愚蠢。我不能叫理想主義,我覺得我不配說這個詞,因為我一直都很雞賊,越好的公關越雞賊。

新聲Pro:你每次采訪都很坦白。

花總:也不是坦白,很簡單,如果你說自己理想主義,就是在給自己挖坑。如果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可能2007年支教結束就留在那里了。

新聲Pro:這也是另外一種自我保護?

花總:和林棟一樣,先主動說出來。核心就是兩件事,第一,我是一個沒什么野心的人,理想主義者可能還有推動社會翻天覆地變化的愿望。

對我粉絲來說,我人畜無害。當時我寫裝腔指南,被大家想象成另一種人。那樣的人設最有商業價值,我比誰都適合經營那樣的人設,但不值得。

我今天頂著一個禿頭的頭像,開自己發際線的玩笑,就是人畜無害嘛。你想活得久一點,才用這種姿態,而不是其他意見領袖,那種對我太簡單了。為什么要蠢萌呢?當然我也確實蠢萌,但我也是考慮過的。

活得久一點說明你還沒有翻車。

新聲Pro:為什么活得久這么重要?

花總:這不是很值得吹牛的事情,只能說明你很油膩或者老江湖。今天遇到什么事情,你讓我服軟,我馬上服軟。

我和以前不一樣了,十年前世奢會的時候我還充滿憤怒,說怎么不去抓真正的壞人?到了今天,我就會先不吃眼前虧。

當時是不是一個很驕傲或者很fighting的狀態?所以我才說大家遲早都會變成老王,但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變成老王之后,心里是一潭死水,還是有個火種?

新聲Pro:那你有火種嗎?如果我用你問老王那個問題去問你,你覺得你的本心是什么?

花總:我覺得可能還有。我沒有特別明確的本心,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變成什么樣的人。不想變成殼特別重,但里面沒貨了;以及特別沒品,一個爹味兒特別重的人。

我很瞧不上很多聰明的人通過洗粉的方式試圖去操控一些東西,來換取一些東西。我在網上很少和人起沖突,但甚至因為這種事和別人起過嚴重沖突。

新聲Pro:你想活得更久,是不是也因為你內心深處還是想像一個知識分子一樣影響別人。

花總:沒有,真的完全沒有。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說話有人聽。別人說起來,是個紀錄片導演。

新聲Pro:那你內心深處的價值感來源是什么?作為內容創作者,總有一些讓你感到滿足的點。

花總:以前是炫技,維持我內心深處某種優越感——我是那種想紅就能紅的人,懂網絡傳播規律。

現在對我來說,我建構的合理性就是不用再去吃流量飯,反過來去做一些不那么流量的事情,我需要有作品,當然最好同時有流量,能取悅我自己。我對于什么是好的作品還是有很清晰的標準。

新聲Pro:好作品的標準是什么?

花總:第一,故事的內核。第二,這個故事能不能解決一些問題?對,還是有一點野心的。就是不想讓世界變成被低級流量玩家所操控的樣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丽水市| 寿宁县| 台中市| 盖州市| 宜宾县| 沈丘县| 田东县| 长白| 张家川| 都江堰市| 中阳县| 福清市| 渝中区| 海门市| 福安市| 潜江市| 大荔县| 盘山县| 高平市| 门头沟区| 金昌市| 潍坊市| 邵东县| 高雄县| 北辰区| 沁源县| 德钦县| 淮滨县| 德兴市| 茶陵县| 甘洛县| 扶绥县| 含山县| 依安县| 阳信县| 延津县| 衡山县| 永丰县| 上栗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