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婷婷
今年二季度的上海商辦市場蓄勢儲能,尤其以大宗交易回暖勢頭較猛。
據戴德梁行監測數據,二季度上海共成交了27宗、共計241.6億元的大宗交易,相較今年一季度翻倍有余,同比亦上漲73%。不過,若剔除個別案例,以2023半年時間對照,與歷史五年相比還處在中等水平。
從買家類型來看,戴德梁行數據顯示,自用型買家繼續以41%的占比占據市場主導,相較2022年度上漲了6個百分點,其中以能源、國企、消費類買家為主,僅這三者就占據了自用型買家成交金額的一半。
戴德梁行華東區資本市場部執行董事盧強指出,“內資占比則處在歷史四年平均值80%左右水平,反映出內資在買家中的相對優勢地位。”
具體到成交的物業類型方面,辦公/研發辦公以超60%的占比繼續穩居市場首位,成交金額約219.6億元,代表案例有位于浦東新區的東方萬國企業中心、宏源科創大廈和先聲藥業生命醫學產業園。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公寓類物業受到投資者追捧,首次超過商業以超20%的占比居市場第二,成交金額約74.1億元。
比較典型的案例有位于松江大學城的松江天陽宿舍,為戴德梁行資本市場部促成成交,其次還有位于靜安區的聚源大廈,成交面積18532平方米,為私人賣家出售。
在盧強看來,隨著近期市場在售物業項目增加,資本化率出現上升趨勢,預計買賣雙方心理價差將進一步縮小,更多交易或將在下半年度發生。“異地政府平臺、國企在上海配置大宗物業資產已成為新潮流。”
此外,消費類基礎設施REITs申報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今年下半年度或將出現成功發行案例,零售類資產亦會吸引更多投資人目光。
而且長租公寓大宗交易頻繁,下半年度大概率仍將是機構投資人最關注的資產類別之一。“總體而言,與住宅一樣,商辦等市場整體需要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進一步刺激政策出臺。”
寫字樓市場方面復蘇步伐尚緩,且以續租及搬遷為主。戴德梁行監測數據顯示,二季度上海甲級寫字樓凈吸納量入得3.09萬平方米,環比下滑77.5%,同比下滑59.9%。
相應地,受持續供應影響,二季度甲級寫字樓整體空置率攀升至18.59%,環比上揚1.28%;同時,平均租金也承壓下調,二季度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8.05元/平方米/天,環比下滑0.8%。
戴德梁行數據顯示,二季度上海甲級寫字樓有5個項目入市,共帶來28.5萬平方米的體量。
其中,核心區占2個,分別為靜安區的嘉禾中心和長寧虹橋的虹橋聯合大廈。此外,新興區占3個,分別為虹口北外灘的友邦金融中心、普陀區的高尚領域T3以及及閔行區莘莊的平金中心。
從行業表現來看,依然延續主流行業格局,以金融、專業服務、電子信息科技及零售貿易占比位居前列,四個行業累積成交占比達78%。
尤其以金融行業在傳統商圈活躍度較高,續租占據半壁江山;專業服務行業在核心區較為集中,律所設計咨詢行業續租成交穩定,另外靈活辦公空間的新設需求較為積極。電子信息科技行業主要集中在新興區,零售商貿業則集中在傳統核心區內,以生活相關的消費品為主力。
戴德梁行中國區項目及企業服務部總裁魏超英表示,上海作為全國核心城市,外來企業占據了重要力量。“隨著政府連續推出產業扶持新政、加大海內外招商引資力度,將為市場提供更多元化及靈活的辦公空間,釋放出更多積極信號,后市可期。”
作為全國商業高地,二季度上海的零售市場持續火熱。
比如4月29日開業的蟠龍天地,項目商業體量為4.8萬平方米,定位打造“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目的地”;還有由華鑫置業、上海萬科、香港置地等聯合打造的鑫耀中城之商業體項目——鑫耀·光環Live一期“光里”林蔭街區于5月底開業,均在非核心商圈,成為了上海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二季度上海核心商圈沒有新增供應。據戴德梁行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上海核心商圈內平均租金呈小幅下跌至1892元/平方米/月,空置率較去年年底對比則基本持平,為6.3%。
“2023年上海預計會有23個3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場開業,商業總體量達到約172.5萬平方米,覆蓋10個行政區,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戴德梁行華東區商業部高級助理董事陳云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