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慕澤
隨著“杭州30億量化跑路”風波的持續發酵,除了百億私募華軟新動力以外,包括云南信托在內的多家信托機構也被爆出疑似“踩雷”。
11月14日晚間,涉事其中的華軟新動力在公司官網貼出一則聲明,給出了最新回應。
聲明中表示,截至目前,華軟新動力管理的最終實際投資至深圳匯盛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盛私募”,登記編號P1061345)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兌付困難。為維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針對匯盛私募的重大違約行為,公司將持續向相關基金產品的投資人進行信息披露,并針對匯盛私募以及相關環節采取法律手段,盡最大努力實現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華軟新動力還同時表示,公司目前持續經營,其余在管基金產品均正常運作,將本著審慎負責的態度,持續合規經營。
同樣被相關傳言波及的百瑞信托也在11月15日發布聲明稱,公司從未與北京華軟新動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匯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磐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開展過任何形式的業務合作,百瑞信托歷史及存續信托產品也從未投資上述機構的任何產品。網傳文章及圖片所述百瑞信托投資相關產品等信息均為不實信息。
另據第一財經報道,針對相關事件,云南信托也回應表示,經核實,公司已經嚴格依照信托文件的約定全面履行了受托人職責,TOF相關產品的投資操作均遵循投資者的意愿,并按照其指定的投資顧問指令執行。后續公司將按照信托文件約定和投資者意見采取相應措施,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雖然已經有多家機構對相關事件進行了回應,但目前為止,事情的真相依然存在諸多疑點有待厘清。
第一,作為專業投資機構的華軟新動力為何會將資金投向一家騙子公司?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匯盛私募成立于2016年1月,次年2月完成登記備案,現有7名全職員工,管理規模為10-20億元。截至目前,公司旗下共備案有9只私募產品,其中產品名稱中含有“量化”的5只產品,即“匯盛資產量化對沖1號、2號、4號、5號、6號”均為2023年2月至4月期間成立。
從上述信息不難看出,匯盛私募各方面的實力都不算特別突出,當初公司究竟是如何通過華軟新動力的層層風控把關,并順利獲得其投資的,也因此存在爭議。
第二,對于所投產品的層層嵌套,相關機構是否知情?
最初的爆料截圖顯示,華軟新動力投資了匯盛私募,再又下投瑜瑤私募,再下投磐京投資。按照這一說法,顯然已經屬于多層嵌套。
同時據公開資料顯示,瑜瑤私募和磐京投資此前都曾出現違規行為被監管處罰,磐京投資更是早在2022年9月便被中國基金業協會注銷。
華軟新動力在聲明中曾提及最終實際投資至深圳匯盛私募,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并不知曉所投產品涉及多層嵌套,若是如此的話,公司的盡調和風控措施顯然都存在明顯的漏洞。
反之,如果華軟新動力等機構提前知曉相關情況的話,其將資金投向問題私募旗下嵌套產品的行為也明顯存在不妥。
第三,為何私募凈值長期造假卻不能被發現?
本次風波的爆料中,曾貼出一張“瑜瑤春曉二號”與“匯盛資產量化對沖1號”的凈值走勢圖,綜合目前的信息來看相關凈值大概率是假的。
界面新聞查詢第三方網站發現,目前上述產品的凈值數據均已更新至11月3日,相關私募究竟是如何做到讓公司旗下產品長期展示造假業績,并且也長期沒有令人懷疑的,這一點也引人深思。
第四,相關托管方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是否應該擔責?
一般來說,私募產品會設立托管人,托管人是由依法設立的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擔任,代表基金投資者的利益,設立專門的基金賬戶保管基金資產,依據管理人的指令進行清算和交割,監督基金管理人日常投資運作,保證基金財產安全的機構。
綜合目前的信息來看,風波中涉及的磐京投資旗下產品并無托管方。而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匯盛資產量化對沖1號”的托管人為國金證券,“瑜瑤春曉二號”的托管人為華泰證券。
相關托管機構為何沒能及時發現托管的產品凈值造假,又是否需要為相關事件擔責,目前也依然存在爭議。
第五,到底還有多少投資人踩雷?
此前流傳的爆料截圖顯示,相關事件涉及的資金大概有300億左右,目前情況是否屬實尚難有定論。
不過除了疑似踩雷30億的華軟新動力以外,據第一財經報道,此次還有多家信托機構涉及,云南信托“踩雷”規模在十億級,最大的一家信托涉及資金規模在30億。
由于相關情況較為復雜,目前尚難以認定到底還有多少投資者被牽涉其中,估計后續很可能還有踩雷機構陸續浮出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消息顯示,監管方面已啟動對華軟新動力調查。此外,各地監管也有對相關事件進行調查。相關機構在上周五即已啟動各種溝通、核查并上報監管。
或許要等到監管調查完畢以后,事情的真相才能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