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慕澤
近日,有投資者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花100萬元買了幻方量化的產品,兩年多以后贖回時只剩約80萬元,還要被計提3萬多的業績報酬。
該投資者曬出的交易確認單顯示,其購買的是幻方量化旗下的“幻方300指數增強欣享3號”,今年12月1日確認的贖回金額為80.28萬元,支付業績報酬3.02萬元。據該投資者透露,該產品是以跑贏滬深300指數的超額收益的25%來計提業績報酬的。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
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幻方300指數增強欣享3號”產品成立于2021年3月16日,自從成立以后其凈值便長期在1元下方,截至今年12月1日,產品最新累計凈值為0.7755,成立兩年多以來累計虧損22.45%,期間最大回撤值為35.32%。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產品以外,幻方量化旗下的另一只產品“幻方中證新能指數增強研究精選1號”自2022年7月成立以來也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并且截至今年12月1日,產品的累計虧損率更是已經高達41%。此外,幻方量化旗下還有其他多只指數增強類產品目前也均處于虧損狀態。這也意味著,或有很多其他的投資者也面臨著明明虧損卻還要被計提業績報酬的“困擾”。
事實上,由于指數增強基金通常是以超額收益為業績計提標準的,而近年來部分指數持續下挫且跌幅較大,所以類似這種投資者虧錢,但因為基金跑贏了指數要被計提業績報酬的情況在私募界并不少見,此前也早有不少投資者對此有所抱怨。
除了業績報酬以外,有很多投資者認為,私募產品若是大幅虧損卻還要收取管理費也并不合理。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有部分私募主動對業績計提方式進行了更改。
比如今年3月份,某百億私募在渠道推出的股票產品采用全新收費模式,以“年化單利10%”為計提基準,管理人直接收取的管理費率更是低至千分之五,在業內引起很大關注。
近日,一家名為“徐星私募證券基金”的私募機構發布公告稱,將于近期完成徐星成長一號業績報酬計提方案變更工作。其中,業績報酬計提時機由“產品分紅時、客戶贖回時或產品清盤時計提”,變更為“客戶贖回時或產品清盤時計提”。業績報酬計提方案由“產品收益部分的18%”,變更為“對標滬深300指數超額收益部分的20%”,并明確三個前提條件:一是產品必須是正收益,才能計提業績報酬;二是產品必須有超額收益,才能計提業績報酬;三是計提業績報酬后,客戶收益必須為正,否則不能計提。
此外,中國基金業協會也在11月24日發布的《私募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倡議書》中提到,私募基金管理人要秉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綠色投資理念,持續培養長期投資能力,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和信心,夯實公司可持續發展根基。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長周期考核激勵和收入分配機制,計提業績報酬要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不急功近利,不短視浮躁,糾治過度激勵、短期激勵。
這些新的嘗試和倡議或將促進未來私募行業計提業績的方式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
不過,短期而言,只要私募是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計提業績報酬的,投資者除了抱怨以外,能做的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