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距離法國17歲北非裔少年納赫爾在路檢中被警察槍殺一事過去近一周,法國的騷亂仍未結束。7月2日晚,總統馬克龍召開危機會議,宣布周二將會見220個受此次騷亂影響城市的市長。
周末,納赫爾的遺體被送往了巴黎郊區上塞納省楠泰爾(Nanterre)的清真寺。楠泰爾是槍擊事件發生的地方,也是納赫爾生活的地方,當地有24%居民為移民。
17年來,納赫爾由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母親獨自撫養。與生活在法國郊區的很多北非移民后代一樣,納赫爾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送過外賣,還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培訓學校學習電工,但最終退學。
槍擊案前,納赫爾因為危險駕駛、拒絕接受路檢上了警方的熟人名單。去年9月,納赫爾在未成年人法庭出庭。但直到被槍殺前,他沒有刑事犯罪記錄。
生活在高失業率的郊區、非洲裔,讓納赫爾的遭遇在法國引發了廣泛共鳴。多年來,法國郊區與城市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機會不平等,讓法語的郊區一詞(Banlieue)從一個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
伴隨著城郊差異的種族問題則一直沒有得到法國官方正視。種族問題在法國是禁忌話題,法律禁止政府機構匯總與種族和宗教有關的人口數據,法國官方堅持認為所有公民自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宗教和種族。
邊緣化的郊區
納赫爾居住的楠泰爾距離巴黎中心地區約11公里。二戰后,該地區曾是北非移民的聚居地,建有大片貧民窟,還一度成為生產鋼鐵、輪胎的重工業區。工廠倒閉后,楠泰爾失去了重要雇主來源。

為改善當地狀況,法國政府在楠泰爾修建了大學,還將該地區納入巴黎都會區中心商務區拉德芳斯的西延線部分,修建了摩天大樓和直通巴黎市中心的快鐵。
即便如此,法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數據顯示,楠泰爾15歲到24歲居民中的失業率高達23.1%。當地整體失業率為13.7%,高于當年全法8%的水平。
法國郊區的形成主要源于二戰后的1950年代。為填補戰爭造成的住房短缺,法國政府開始在城市外圍大規模修建廉租房。一開始,這些廉租房所在的地區并沒有被法國人嫌棄。
當時法國正在經歷戰后的恢復發展,城市周邊新建了眾多工業企業??紤]到工作以及廉租房的集中供暖、浴室等現代化實施,中產階級開始向郊區遷徙。從1953年到1973年,法國每年平均新建30萬個住宅單元 。
這一時期,為了增加勞動力,法國也鼓勵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的勞動力前往法國,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非洲國家。但在1970年代之前,這些來自非洲的打工人只能從事低技能工種,也無權入住市郊的廉租房,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屋,形成了大片貧民窟。到1970年代,法國政府開始清除貧民窟后,這些移民才得以入住廉租房。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隨后的全球經濟低迷成為了法國郊區格局的轉折點。
當時法國郊區的工廠倒閉、政府叫停了大規模廉租房修建,為了鼓勵居民買房,法國政府還推出優惠政策,為購買住宅的法國人提供低息貸款。在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中產階級開始搬離郊區返回市區。
丟掉了工作的非洲移民則留在了郊區,繼續住在廉租房內,郊區和城市的經濟差距由此開始。在文化上,這些移民大多將親屬從非洲帶到了法國,在郊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宗教圈,并沒有像法國政府所理想的融入法國、認同法國的世俗主義原則。郊區和城市在文化上也出現割裂。
1980年代初,里昂、巴黎等大城市郊區的部分年輕人開始頻繁偷車、飆車、最終將車燒毀。不滿的民眾和極右翼人士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棺h活動,反對移民。當時的騷亂也提升了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的支持率,國民陣線領導人老勒龐正是如今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瑪麗娜·勒龐的父親。
騷亂發生后,法國政府意識到城郊割裂的問題,開始推出郊區改造、社會融合計劃,將郊區的破舊廉租房重建、鼓勵企業進入郊區、要求大城市將20%的住房存量用于廉租房以幫助郊區居民遷入城市。
但這些計劃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法國審計法院2012年的統計顯示,在推行郊區改造計劃的地區,失業率依然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家庭生活水平不及全國平均的一半。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曾在2022年對法國的低收入郊區進行調查,調查定義的低收入郊區是居民中位數收入相當于或者低于全國中位數收入(1800歐元/月)的60%。
調查發現,相關地區居民為移民的比例以及失業的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這些地區還有的共同點是政府長期投入不足,政府每年對當地的人均投入僅830歐元。
在教育和醫療上,相關地區為3歲以下兒童開設的日托中心數量遠低于全國平均,體育娛樂設施為其他社區的一半;私人醫生數量比其他地區少40%,專科醫生數量比其他地區少67%。
不被承認的種族問題
法國的國家座右銘是自由、平等、博愛,認同這一普世價值者可成為法國公民,公民并非以宗教、種族來定義。在此基礎上,法國對種族問題采取了“色盲”策略,在解決不平等問題時考慮經濟、社會、地域等因素,但不考慮種族因素。
在進行數據匯總時,法國政府也不得收集與種族和宗教有關的人口數據。納赫爾遭槍擊身亡后,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呼吁法國解決執法中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的“深刻問題”,法國隨后指責聯合國對法國警察的指控毫無依據,警方則堅決否認警隊存在種族主義問題。
對于納赫爾之死引發的連鎖反應,總統馬克龍譴責社交媒體煽動暴亂,司法部長則警告在社交媒體上呼吁騷亂的年輕人將面臨指控。從法國當局的表態來看,納赫爾的北非裔背景與槍擊案無關。
而法國此前的多項調查都顯示,雖然官方視而不見,但種族歧視確實存在。
法國BVA調查研究所2010年的調查顯示,28%的法國人認為阿拉伯人比其他少數族裔更容易犯罪,30%認為猶太人比其他種族在金融和媒體上更有影響力;高達49%的受訪者認為移民比本土法國人更懂得如何利用法國的社會福利系統牟利。
益普索民調今年2月在法國的一項調查還顯示,91%的黑人和混血受訪者稱自己曾遭遇過種族歧視。其中25%受訪者經常遭遇種族歧視,44%為偶爾遭遇,另有22%為很少遭遇。
遭遇歧視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在工作場所遭到不平等對待,14%在學?;蛘叽髮W。調查還顯示,49%的黑人和混血受訪者都曾被警察要求出示身份證明,而法國官方提供的全國比例為23%。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今年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法國的移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3%,約700萬。移民中有48%來自非洲,三分之一來自其他歐洲國家,還有14%來自亞洲。
總體而言,移民的教育水平已經明顯提高。2019年進入法國的移民中有43%為15歲或者15歲以上擁有高等教育學位,2006年僅38%。雖然如此,移民的失業率依然高于全法水平。
2021年,法國移民的失業率為12.7%,法國全國的失業率為7.9%,而來自非洲國家移民的失業率則達到了15.3%。
2020年的一項對法國求職者的調查還顯示,相比歐洲姓名,如果求職者的姓名像阿拉伯人則被雇主認真考慮的可能下降25%。相關調查涉及法國航空、藍格賽等大公司。
即便是在法國的非洲移民第二代,也有被歧視、難以融入的感受。《公民局外人:法國北非移民的后代》(Citizen Outsider: Children of North African Immigrants in France)一書對眾多北非移民二代進行了追蹤訪問。
其中一名女孩Safia擁有研究生學歷,已經成為法國的中產階級。但在大學時,有人辱罵Safia是“骯臟的阿拉伯人”,讓出生在法國的她滾回自己的國家。當她帶自己的小孩出門時,依然有人問她從哪兒來,小孩從哪兒來。雖然法律上是100%的法國公民,但Safia感覺自己只是二等公民。
除了種族問題,對于非洲移民而言,宗教也是導致其與法國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因素之一。為維護法國的世俗主義,政府在2011年實施新法案,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戴把整個面部遮擋住的面紗。法國遭遇一系列恐怖襲擊后,公眾對穆斯林的態度進一步分化,極右翼政黨持續擴大影響力。
《喬治城國際事務期刊》的分析文章指出,要解決種族和宗教問題,法國政府需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正視問題,開始統計與種族和宗教相關的人口數據,系統了解法國種族問題的嚴重性。
文章認為法國需要對公共政策進行調整,在解決歧視和不平等時不應僅從社會經濟背景著手,還應該考慮種族因素。除此之外,法國還需要正視自己的殖民歷史,向前殖民地正式道歉,否則該國在種族問題上將一直處于目前的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