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儀美尚
今日(7月3日),千牛頭條發布資訊《化妝品“一號多用”專項治理行動》,根據《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及化妝品“一號多用”專項行動,淘寶平臺針對國家相關要求,對化妝品資質管控做出如下要求,且自今日起實施。
具體而言,淘寶平臺與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管司開展的化妝品“一號多用”違法行為專項檢查相關內容一致,“一號多名稱”“一號多商標”“一號多主體”是平臺專項檢查的重點。
截自千牛平臺
事實上,自6月21日,“一號多用”違法行為專項檢查相關消息發布以來(推薦閱讀:今后,化妝品上沒有“品牌”了?),相關治理工作也正在全行業緊鑼密鼓地鋪開。如西藏、廣東、浙江、江西等多地現已啟動企業自查整改,其中,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公布首罰案例。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平臺和各地藥監部門的積極響應不難看出,與化妝品“套證”相關違法行為正面臨最強監管。
今日實施!淘寶開啟專項治理
千牛平臺發布的公告顯示,根據《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及化妝品“一號多用”專項行動,平臺針對國家相關要求,對化妝品資質管控要求如下:
若發布的商品為化妝品,商家需務必正確填寫“化妝品備案編號/注冊證號”屬性項,核對填寫的特殊用途化妝品證號/非特化妝品備案證號、產品名稱等信息與實物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公布的相應產品信息的一致性。
截自千牛平臺
同時,根據《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中關于化妝品標簽信息展示要求,商家需在商品第四張主圖展示完整的化妝品中文標簽信息,能清晰的看到產品名稱、批準文號/產品執行標準編號、生產企業等信息;其中產品名稱、產品執行的標準編號應當在其產品展示頁面顯著位置以文字形式展示。
“對未按照要求填寫或展示化妝品備案編號/注冊證號或者冒用、套用化妝品注冊證號/備案編號的的商品作下架、刪除、扣分處理。”公告提示,如果商家當前出售的化妝品所填寫證號與產品不一致,需要先行下架商品修改正確后方可重新發布商品。
針對套裝類產品,公告也特別指出,屬性"化妝品備案編號/注冊證號"填寫主要商品,其余商品證號信息可以在商品頁面展示;特妝和非特妝組合的套裝,屬性填寫特妝證號信息。
“自新規發布以來,一直強調了電商平臺對于監管和共治的責任。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各電商平臺在產品監管中將是重要的參與方。”筱聲生物科技產品經理郭曉峰表示,無論是出于法律義務和責任,還是出于平臺營商環境健康角度,淘寶平臺開啟一號多用專項治理都是必要的。
郭曉峰進一步指出,嚴格來說,品牌方大多數是備案人,是產品的第一責任人,而經銷商和零售商,則要做好查驗和銷售記錄。此番,淘寶平臺的這份公告對于零售和經銷方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自查銷售的產品,如發現疑似“套證產品”應主動聯系品牌方或上級經銷商,配合產品整改、變更甚至召回。
化妝品違禁詞網創始人李錦聰也提示道,目前來看,不少直播電商平臺對于相關法規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一號多用”是藥監局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不僅是淘寶,其他直播電商平臺也應該抓進時間自查,如果相關“套證產品”現在不下架、整改標簽,一旦查到了,肯定被罰。
首罰落地!品牌方“自查”進入倒計時
業內人士認為,平臺端的靈敏反應與相關檢查的迅速落地有緊密關系。就在“一號多用”違法行為專項檢查消息發布一周后,廣州市增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即發布了首例“套證”違規案例。
處罰公告顯示,廣州品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品硬生物”)于2022年生產了兩批次“韓鷺氨基酸洗發水”,批號分別為PY221019A、PY221213C)。其直接接觸內容物的包裝容器上,明顯印有“南京同仁堂綠金家園”字樣。監管部門認為,此舉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生產者和責任主體產生誤解,讓消費者誤以為該化妝品是由南京同仁堂綠金家園保健品有限公司生產。
截自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處罰決定書顯示,品硬生物生產標簽標注引人誤解的內容的化妝品行為,違反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鑒于當事人能夠積極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調查,如實交代違法事實,主動采取召回措施減輕危害后果,可以從輕處罰,沒收違法所得1218元;沒收涉案“韓鷺氨基酸洗發水”(批號:PY221213C)5盒;并罰款15000元。
這起案例,不僅暴露了目前行業“套證”問題,還引發了關于“一號多商標”的爭議。
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指出,“一號多商標”本身是一種“擦邊”行為。簡單來說,如果產品僅注冊備案了一個商標,但在其上市的產品標簽上,又出現了除注冊備案的商標以外的標識,導致消費者對產品責任主體產生誤解,這種會被明確定性為“一號多商標”,也將被嚴查。
如上述涉事化妝品,儀美尚查詢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信息平臺發現,其產品備案信息中,無任何“南京同仁堂”相關信息,在產品包裝上,也僅有“韓鷺”及“綠金家園”相關標識,在其包裝背面,還明確標識有“注:綠金家園為企業logo無具體含義”。而此時其包裝容器上標注“南京同仁堂綠金家園”字樣,就是明顯的“蹭品牌”、“套證”行為了。
截自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信息平臺
但如果產品在注冊備案時,已經用了雙商標形式命名,那這種是否違規,還需要“看情況”再判定。如李錦聰所說,“商標法”沒有禁止“一產品多商標”,化妝品行業法律法規也沒明確。
“事實上,在直播電商平臺,化妝品帶上藥企商標較為常見。”比如同仁堂、藥都仁和等已經“爛大街”,讓消費者難以辨別。
李錦聰認為,如果化妝品在備案時,加上了上述某個“藥標”一起命名,雖然名義上符合商標法和新規,但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化妝品標簽禁止標注這類暗示有醫療作用的內容或引人誤解的內容”。
對此,張太軍亦指出,雙商標屬于同一個主體風險相對較小,商標屬于不同主體風險更大,因為混淆主體的情況是本次整治關注的重點。”另外掛‘大學’‘藥企’等也屬于混淆主體,如果同時使用‘監制’這類詞,風險則更大增加。“
郭曉峰總結道,在這類型案例的判定違規上,會以是否引起消費者混淆質量責任主體為主要判斷依據。
“目前行業嚴查‘套證’,除了對頭部品牌影響相對小,行業幾乎90%以上的品牌方和生產企業都會被波及。”李錦聰直言,“現在開始投訴打假,一查一個準。”
值得關注的是,西藏、廣東、浙江、江西、重慶等多地現已啟動企業自查和官方監管相結合的專項檢查。如浙江省藥監局發布通知,要求企業在7月15日前針對“一號多用”違法行為開展全面自查。
又如西藏自治區藥品監督管理局表示,7月10日前為自查整改階段,7月11日至9月15日為監督檢查階段,自治區局在前期自查整改和服務指導的基礎上,將針對化妝品“一號多用”違法行為以及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未按要求上傳產品銷售包裝標簽圖片的問題,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法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
截自西藏自治區藥品監督管理局
換言之,留給品牌的時間不多了。
“對于品牌方來說,目前各地監管部門都下發了清晰的具體落地措施,比如相關自查表單。”郭曉峰表示,企業在規定時間內,按照相關要求落實即可,即使有疑問的地方,也可以主動咨詢屬地監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