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日前,國內頭部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信達生物傳出裁員消息。
6月30日,一位信達生物質量部門的前員工向界面新聞記者稱,公司近日的裁員從6月26日至6月30日,最主要涉及生產和質量部門,他即在這期間被裁。其他部門人員也有涉及,但這輪裁員的具體比例不詳。
也有自稱信達生物在職員工向界面新聞表示,本輪裁員主要涉及CMC(化學成分生產與控制)人員。另一自稱上海臨研相關的信達生物前員工表示,其知道的裁員部門有統計、醫學相關部門、藥物警戒等。此外,前述不止一人向界面新聞表示,信達生物2022年年底也有裁員動作。另有數位知情人士稱,2022年信達生物裁掉的主要是銷售人員。
7月3日,界面新聞記者向信達生物核實前述情況。信達生物表示,從2022年到2023年“沒有進行過裁員,為了提高生產力、提高人效,對低績效人員和崗位進行優化,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在做的對企業正向發展的調整”。信達生物未透露具體涉及優化部門,僅表示是以公司整體來看進行調整。
信達生物成立于2011年,2018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彼時,信達生物IPO募資規模為4.85億美元,創下全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IPO紀錄。
實際上,信達生物的雇員人數變動在年報中即有體現。據公司年報,2020年末至2022年末,公司雇員總數分別為3279名、5568名、5294名。即2022年公司雇員減少274名,同比減少約5%。
具體而言,2021年末,公司研發、生產、銷售及市場推廣、一般及行政人員的雇員人數分別為1177名、1208名、2768名、415名。這組數據在2022年中報中分別為1071名、1268名、2745名、454名。即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和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減少,生產和一般及行政人員增加,也可推算出2022年減員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到2022年年報,公司雇員人數則籠統描述為,研發人員超過1000名,CMC人員超過1000名,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近3000名。
從業績上看,2022年,信達生物營收45.56億元,同比增長6.7%;凈利潤虧損21.79億元,相較2021年有所收窄。其中,產品收入41.39億元,同比增長3.4%。報告期內,公司商業化產品從6款增加至8款。不過,新冠疫情和醫保談判下PD-1產品信迪利單抗價格下降影響了產品收入。
當前,信迪利單抗依舊是信達生物的營收主力。據合作方禮來的年報,2022年,信迪利單抗營收為2.94億美元,約合19.77億元,同比下降29.7%,約占產品收入的一半。與之對比的是,百濟神州的PD-1替雷利珠單抗同期銷售額為4.229億美元,約合28.98億元,同比增長66%。
此外,在國內PD-1競爭格局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在海外市場尋求商業回報成為必然選擇。但2022年,作為首個出海的國產PD-1,信迪利單抗并未獲得美國食藥監局(FDA)批準。隨后,禮來在第三季度的證券備案文件中表示,終止信迪利單抗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協議,并將該藥的海外權益重新交給信達生物。
這非2022年內信達生物收回的首個產品海外權益。同年5月,信達生物還收回了此前授予Coherus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商業化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IBI-305)的權益。
在公司后續管線上,公司預計伊基侖賽注射液(BCMA CAR-T)、托萊西單抗注射液(PCSK9)和帕薩利司片(PI3Kδ)三款創新藥產品將在2023年獲批。其中,前者已于6月30日獲國家藥監局(NMPA)附條件批準,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但在中國市場而言,支付依舊是CAR-T產品的最大難題。
托萊西單抗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有望成為首款國產PCSK9抑制劑。而諾華、恒瑞醫藥、康方生物、君實生物等對手的同類產品均處于上市申請階段。換而言之,托萊西單抗上市后也難有明顯的獨家優勢。
在當下火熱的降糖減重和ADC領域,信達生物也有均有布局。其GLP-1R/GCGR雙重激動劑瑪仕度肽備受關注,其不同劑量組分別在進行二期、三期試驗。在ADC領域,公司已披露三款產品,包括從賽諾菲引進,正處于臨床III期的SAR408701(tusamitamab ravtansine;抗CEACAM5抗體偶聯藥),并表示2023年還有多款差異化ADC分子將逐步進入臨床試驗。
前述管線無疑都需要大量資金、人力支持。
而對比2021年和2022年年報可以發現,在布局新細分領域的同時,信達生物多條早期管線已不再推進或披露。例如,IBI-321(PD-1/TIGIT)、IBI-319(PD-1/4-1BB)、IBI-315(PD-1/HER2)三條雙抗管線已在2022年年報中消失,其在2021年年報中都已進入臨床I期。
這三個雙抗的靶點之一均為PD-1,且都是合作產品。其中,前兩者的合作方均為禮來,后者為韓美制藥。IBI-319和IBI-315的靶點組合還都有“全球首款”之名。也可見品種內卷之下,信達生物為擴大PD-1市場的嘗試。不過,新藥研發最終還是以臨床數據說話,管線消失或意味著這一嘗試失敗。此外,不再披露的管線還有引進自Alector的IBI-397(SIRPα)單抗,以及自研產品IBI-325(CD73)單抗。
二級市場上,今年以來,信達生物股價震蕩下行,距年初高點下跌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