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羅容
數十個黃色、藍色的大吊車聳立,底下是各式裝載著混凝土的泥罐車、攪拌車,工程車來回穿梭,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施工作業,兩個圓柱形建筑已拔地而起,異常醒目……
這里是浙江三澳核電項目的建設現場。該項目位于溫州蒼南縣霞關鎮三澳村,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瀕臨東海。6月底,正值盛夏,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該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熱火朝天。
三澳核電項目共規劃建設六臺“華龍一號”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由中國廣核集團、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市核能發展有限公司、蒼南縣海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和運營。

該項目采用“一期規劃、分期建設”的建設模式,一期工程1、2號機組已開工建設,2號機組于2021年12月30日動工。
據界面新聞了解,日前,由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中核華興)承建的2號機組鋼襯里環吊牛腿開始安裝,為后續牛腿交安和環吊引入創造有利條件,為穹頂吊裝奠定基礎。
那兩個醒目的圓柱形建筑,即為核島,其中1號機組已于去年11月完成穹頂吊裝。核島是核電站安全殼內的核反應堆及與反應堆有關的各個系統的統稱,主要功能是利用核裂變能產生蒸汽,是核電站的心臟。
環吊牛腿則是承載環形吊車運行的關鍵部件,與核島鋼襯里連接生根于內殼墻體,安裝精度、焊縫質量要求極高。
中核華興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電土建承包商,主要承擔了三澳核電1號、2號機組核島土建,以及輔助系統(BOP)子項目43個。
核島的建設難度大、工程復雜。中核華興是國內五大具備獨立承建核島主體工程的資格與經驗的公司之一,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近40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設的企業。
截至目前,中核華興在國內核島建設的市場份額為62%,出口承建核島占比100%,承擔了中國出口海外的全部六臺核電機組的建設任務,且具備同時承擔20臺以上核電機組的建造能力。

據中核華興介紹,其形成了30余項核電關鍵建造技術,其中多項行業首創工藝已應用于三澳核電項目。
例如,中核華興全球首創乏燃料水池大板模塊后貼法施工工藝,在三澳核電項目現場得以應用。通過解決不銹鋼模板焊接變形、卡軌卡槽式錨固結構及灌漿施工工藝等問題,實現大板模塊與混凝土結構的有效連接。
乏燃料指經受過輻射照射、使用過的核燃料。乏燃料池則是用于濕法貯存乏燃料的水池,是核電站的重要配套設施。
中核華興稱,相較于傳統后貼法和整體模塊先貼法,大板模塊后貼法施工工藝的應用,可減少約40%現場焊縫,為核電建造關鍵路徑節省約兩個月工期。
此外,中核華興也將核島預埋件自動化生產技術、激光智能跟蹤MAG自動焊技術和堆坑底板混凝土鋼筋籠模塊施工工藝、安全殼穹頂雙曲面鋁合金模板施工技術等前沿技術,在三澳核電項目現場進行了推廣應用。
激光智能跟蹤MAG自動焊技術具有激光智能跟蹤、焊接變形小、外觀成型好、焊工操作強度低等優點,綜合工效是焊條電弧焊的3-4倍。
以三澳核電1號機組穹頂拼裝應用為例,通過自主研發的激光智能跟蹤MAG自動焊技術,實現了穹頂現場拼裝95%以上直焊縫的智能化焊接施工,長度超過528米,射線探傷合格率達100%,為目前國內民用核電穹頂施工智能焊接之最。
安全殼是保障核電機組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前三道屏障分別為燃料芯塊、燃料棒包殼和壓力容器。核電穹頂則是安全殼的一部分,為安全殼頂部那個圓拱形的頂,焊接工藝將決定其密閉性,對于核電站安全保障至關重要。
在核電安全殼鋼襯里底板、筒體、穹頂現場安裝中,中核華興上述焊接技術已經得到了全面應用,填補了國內核電行業高效智能MAG自動焊接領域的空白,在國內首次實現核級鋼襯里現場安裝高效智能焊接應用“零”的突破。

近年來,國內核電行業在大力推行數字化。為提升競爭力,數字化轉型成為核電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核華興黨委書記周博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數字化智能化也是近年中核華興在核電建設行業中重點推進的工作,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核電建設水平。
以三澳核電項目為例,其利用了BIM技術,為數字化建造提供可靠精準輸入,實現了自動出圖出量、碰撞檢查和施工動態模擬等。
該項目還應用了鋼筋數字化生產系列技術,實現了鋼筋料單的數字化呈現。在精細化管理平臺生成數字化鋼筋料單后,再自動分配至各生產線,工人僅需輸入任務號即可提取任務數據完成自動化加工,同時將實際加工數量回傳至精細化管理平臺,實現數據流的完整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