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i人與社恐:是我們太敏感,還是世界不夠敏感?|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i人與社恐:是我們太敏感,還是世界不夠敏感?| 編輯部聊天室

如今人們熱衷于討論社恐與敏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無休止的競爭、自我營銷和假裝強者感到厭倦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91期主持人 | 徐魯青

“太過共情他人的感覺,并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對咖啡因等中樞刺激成分敏感;需要大量時間獨處;對自己的經歷過度反思;過度在意周圍人的反應細節。”

去年,我在豆瓣上第一次知道高敏感人群”的含義。一則關于“HSP特質人群高敏感”的科普貼被大量轉發,評論區里人們高喊著“是我!”。當然,我也馬上對號入座,覺得句句都在說自己。“高敏感人群概念流行得很快,如今早已跨越了用戶人均社恐的豆瓣,在小紅書上獲得了多達逾三萬條筆記,成為了更多人的自我認知。

實際上,“高敏感人格特質在心理學界并非一個臨床概念。心理學家林圣峰認為,五型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的“內向人格”,或許是臨床意義上最為靠近它的描述。這也讓我想到了“i人”與“社恐”這兩種非常流行的自我描述。

i人往往害羞、細膩、內心活動豐富,常在成年人的社交游戲里露出破綻,i人們要么在多人聚會時局促不安、無法全情融入,要么和工作伙伴對接時想太多,難以適應社會人角色等等。另一方面,我也能感受到不少i人自嘲話語中流露出的隱微認同感,拙于社交的另一面也意味著真誠、細膩、不圓滑世故等。社恐與i人們的抱團取暖,互相確認身份,反而漸漸成為了另一種社交潤滑劑。

01 在乎他人、自我消化、自愿社恐:i人們的內心活動

林子人: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也是蠻有意思,ie人之說不就是內向者(introvert)、外向者(extrovert)的翻版亦或是委婉語?我的感覺是,“i的說法比內向者更加中立甚至偏褒義,而不像以前我們說某人是內向者時,往往強調這個人存在某種方面的社交障礙。我對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有一個很簡單粗暴的定義:如果TA在人群之中喪失能量,需要在獨處中補充能量,那就是內向者,反之則是外向者。到了30+的年紀,我已經能夠坦然接受自己是內向者這一事實了。

前段時間和一位同樣自認為是內向者的朋友聊天,我們還得出了一個結論:秒回信息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者,因為TA將他人的感受置于更靠前的位置,不想讓對方感到被忽視。關于這一點,本i人用一個例子來現身說法吧。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我看的幾場電影幾乎都有觀眾怒吼不要講話了!不要玩手機了!的情況出現,讓我分外謹言慎行——我甚至不敢大嚼爆米花,唯恐被旁邊的人聽到聲響,為此刻意把爆米花含嘴里細嚼慢咽。高敏感i人承受了太多(哭泣臉)。

尹清露:i人和e人的區別大概在于和他人心理距離的遠近吧。極端e人覺得,出門在外全天下陌生人都是家人(這可是我某個外向朋友的原話),而極端i人問個路都要猶豫半天。雖然我沒有那么極端,但也已經接受自己是i人的事實。

e或者imbti人格測試的一個指標,比起其他指標——比如是理性(t)還是感性(f)、側重具象體驗(s)還是抽象直覺(n),它也是最容易識別的那個,所以討論度最高。雖然坊間對mbti總有很多批評,比如容易陷入刻板印象,但是我真誠感謝它的出現,這至少說明從小被灌輸的做人要外向不再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你看世界上有這么多種人格,大家都可以各歸其位、尋找同類。

而且,這類測試也是i人的福音,因為知道對方人格后就能大致判斷要用怎樣的行為模式予以應對,極大地節省了敏感者的社交能量,畢竟,e人那種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游刃有余地接招拆招的技能是我所不具備的。

關于這一點也有解釋,外向者的情感是向外伸出去的,也相對來說更鈍感,為人處事如同魚在水中游一樣自在;內向者的情緒更內傾,接收外界信息時需要首先自我消化,難免看起來有點遲鈍和不會來事兒”。但我相信這也有好處,因為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想通了也會豁達許多,所以內向者也往往被稱為所謂的大后期人格

潘文捷:以前是個e人,上課說話傳紙條、和同桌玩小游戲,下課和同學打架,和朋友們進行極其中二的對話。當時老師們比較善于使用一些管教方式,比如說訴諸羞恥感、社會排斥、自我批評等具有歷史特色的做法,不斷把我和那些聽話男孩乖巧女孩進行比較,告訴朋友的媽媽不要讓孩子和我交往。事后想來更為詭異的是,男孩子調皮搗蛋甚至上課掀桌子的時候,老師們仿佛認為他們天生就這樣,罵兩句就算了,甚至有時候邊笑邊罵,而我一旦頑皮就好像做了天大的錯事。不知不覺間,我就變成了一有錯不等老師開罵就開始反思自己的i人。 

老師面對一堆學生也心力交瘁,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聽話。內向不搞事的孩子特別博得老師的喜愛。別誤會,老師并非不喜歡e人,得到表揚的都是會說老師,作業本太重了,我幫您拿的那類e人。學校不斷地訓練我們的集體觀念,讓我們服從權威,然而,進入社會之后,周圍的環境突然又要求你e了,要求你外向開朗,要求你會來事兒,當年老師最愛的一位i人也會和我抱怨說社交令人困擾。

在社會上,會說領導,工作辛苦了,我給您夾菜e人依然吃香,但同輩之間進行流暢溝通也是必備技能。常常發現,無拘無束的閑聊打鬧幾乎消失了。批評的聲音滲入靈魂,一邊交流,一邊就有一個聲音在審視和批判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的社交實在是太累,導致我寧愿自己待著。這也許就是高敏感社恐吧。

正如我的故事顯示的那樣,描述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受害者敘事。老師早就把我忘掉了,我也可以甩掉包袱繼續前行。以前熱衷談論自身的社恐與敏感,以及如何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或許這樣一不小心也會陷入細微差異的自我迷戀。如今,我也為ei,為ie。我喜歡主動出擊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樂,同時,還不夠世故圓滑而導致的局促和失態,也很可愛。

徐魯青:文捷提到在社交時總像有人在遠遠評判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種狀態我也常常出現,而且每當想象出這道審視的目光,我也會越發i起來。

社會學家埃利亞斯覺得,敏感性的發展帶有暴力的一面,人類社會中存在一種逐步增強的紀律約束(Disziplinierung),最初表現為吃飯和睡覺時的紀律,后來發展成復雜社會情景下的約束。紀律約束讓人類越來越文雅精致,人們對越界行為也變得敏感,或者說我們必須馴服自己將外部強迫轉化為自我強迫,更容易產生羞恥感和尷尬感,這一過程伴隨著冷漠的紀律約束和溫暖的敏感化的復雜交錯。

尹清露:不夠圓滑的局促也很可愛!誰說不是呢,這也是我最近的體悟。我們有自己的廣闊世界,同時,疲于應酬的外向者其實也喜歡和不那么圓滑的人相處,因為不用繼續耍心機嘛。總之,以前我覺得社恐是某種缺陷,現在已經不那樣想了。

這令我想到,關于“社恐的討論話語也有變化。至少就我的觀察而言,許多人更傾向于說自己并非恐懼社交,而是不愿意無效社交,這兩者有關鍵的區別,等于文捷所說的——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mbti人格表情包(圖片來源:微博)

02 這個世界被e人統治了嗎?

董子琪:一個學心理的朋友給我發來一段xx心理解釋高敏感人群的視頻,看著看著竟然掉淚了!對應的倒不是那些最典型的特征,而是另外的一些,像是容易在饑餓的時候心情不好、日常生活必須有秩序等等。沉溺于自傷自憐的情緒中不多久,就找到了《高敏感是種天賦》來讀,可是讀完也沒什么收獲。

但我對高敏感這個說法的發明其實是很感激的,好像感覺得到了一絲寬恕。我媽現在都還會說我不如表姐表妹有心眼兒會來事兒,甚至不如她們能吃辣能當家(吃辣等同于潑辣)。你想想,在一個鼓勵競爭、看重外向的成長環境里,一個小女孩喜歡讀書、害羞靦腆,還偶爾傷春悲秋,是不是基本上就屬于異類?當其他人都說她就會哭啼啼學林黛玉的時候,她能怎么安慰自己呢?

然而對“林黛玉的不喜,也是可以分析的。對斯文和復雜的特質敬而遠之,是許多人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的智慧,他們不信任風花雪月,對脆弱傷感嗤之以鼻,因為覺得這距離他們的現實太遠、有點虛偽。比方說魯鎮的短褂們大概會認為孔乙己自比讀書人屬實入戲太深。另一方面,將自我投射于某個人物之上,沉浸于戲劇化的模仿與演繹,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聽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都會產生強烈認同,即便那些的特征是互相矛盾的。陳婧霏所唱的拯救我敏感不幸的神經,也會喚起一種我跟你們不一樣的情緒。

徐魯青:有人會說世界被e人統治了,你們會有類似的感受嗎?

董子琪:e人統治的意思,是不是許多APP都開發出了社交功能,連聽音樂和炒股都被鼓勵互相交流,其中的邏輯還是所有興趣都可以分享、所有意見都可以交流。真的如此嗎?有一種被社交需求裹挾的感覺。

《敏感與自我》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著 許一諾 包向飛 譯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23-04

林子人:世界被e人統治了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外向人格是當代社會褒獎的典型人格:以自我為中心,善于推銷自己,善于與陌生人快速建立聯系,積極主動地追求成功力爭上游,即使可能采取犧牲他人的手段(這意味著你不能對他人的立場感受過于敏感)。這是一種標準的強者人格。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人們熱衷于討論社恐與敏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無休止的競爭、自我營銷和假裝強者感到厭倦了。我們希望敏感與共情不會被嘲笑或蔑視為軟弱,希望我們無需時時刻刻做人生的第一責任人,而是能夠在必要時示弱,正如印度裔英國作家拉納·達斯古普塔在《資本之都》中所說:

對生活在一個更溫柔的社會的渴望,對一種更崇高的人際關系的渴望,對利己主義以外的東西的真誠渴望,還有從這個世界的公然殘酷中獲得喘息空間的渴望。

徐魯青:的確社會對內向者是不夠友好的,競爭文化充斥生活方方面面,工作機會總是青睞擅長表現、懂得自我推銷的外向者。對敏感與內向的去焦慮誠然讓曾經被忽視的人群、被貶低的情緒得到承認,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敏感愈加頻繁地作為一種自我意識被泛化、聚焦與放大。

社會學家萊克維茨在《獨異性社會》中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起,敏銳的感受力開始成為當代核心價值。然而敏感化的趨勢會不會讓我們拒絕異質化他者,變得更自我、更孤獨,造成公共討論與空間的萎縮呢?社會學家齊美爾曾指出大城市人的囊泡化”——“小囊泡屏蔽了外界的許多刺激以及各種可能的要求,使人能夠承受這些刺激,形成一個內在的自由空間。我也在想,當社交恐懼似乎從邊緣變為全民病癥、高敏感人格的對號入座者越來越多,我們在確認自身敏感的同時,怎么做才不至拒絕囊泡之外的復雜性?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i人與社恐:是我們太敏感,還是世界不夠敏感?| 編輯部聊天室

如今人們熱衷于討論社恐與敏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無休止的競爭、自我營銷和假裝強者感到厭倦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91期主持人 | 徐魯青

“太過共情他人的感覺,并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對咖啡因等中樞刺激成分敏感;需要大量時間獨處;對自己的經歷過度反思;過度在意周圍人的反應細節。”

去年,我在豆瓣上第一次知道高敏感人群”的含義。一則關于“HSP特質人群高敏感”的科普貼被大量轉發,評論區里人們高喊著“是我!”。當然,我也馬上對號入座,覺得句句都在說自己。“高敏感人群概念流行得很快,如今早已跨越了用戶人均社恐的豆瓣,在小紅書上獲得了多達逾三萬條筆記,成為了更多人的自我認知。

實際上,“高敏感人格特質在心理學界并非一個臨床概念。心理學家林圣峰認為,五型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的“內向人格”,或許是臨床意義上最為靠近它的描述。這也讓我想到了“i人”與“社恐”這兩種非常流行的自我描述。

i人往往害羞、細膩、內心活動豐富,常在成年人的社交游戲里露出破綻,i人們要么在多人聚會時局促不安、無法全情融入,要么和工作伙伴對接時想太多,難以適應社會人角色等等。另一方面,我也能感受到不少i人自嘲話語中流露出的隱微認同感,拙于社交的另一面也意味著真誠、細膩、不圓滑世故等。社恐與i人們的抱團取暖,互相確認身份,反而漸漸成為了另一種社交潤滑劑。

01 在乎他人、自我消化、自愿社恐:i人們的內心活動

林子人: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也是蠻有意思,ie人之說不就是內向者(introvert)、外向者(extrovert)的翻版亦或是委婉語?我的感覺是,“i的說法比內向者更加中立甚至偏褒義,而不像以前我們說某人是內向者時,往往強調這個人存在某種方面的社交障礙。我對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有一個很簡單粗暴的定義:如果TA在人群之中喪失能量,需要在獨處中補充能量,那就是內向者,反之則是外向者。到了30+的年紀,我已經能夠坦然接受自己是內向者這一事實了。

前段時間和一位同樣自認為是內向者的朋友聊天,我們還得出了一個結論:秒回信息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者,因為TA將他人的感受置于更靠前的位置,不想讓對方感到被忽視。關于這一點,本i人用一個例子來現身說法吧。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我看的幾場電影幾乎都有觀眾怒吼不要講話了!不要玩手機了!的情況出現,讓我分外謹言慎行——我甚至不敢大嚼爆米花,唯恐被旁邊的人聽到聲響,為此刻意把爆米花含嘴里細嚼慢咽。高敏感i人承受了太多(哭泣臉)。

尹清露:i人和e人的區別大概在于和他人心理距離的遠近吧。極端e人覺得,出門在外全天下陌生人都是家人(這可是我某個外向朋友的原話),而極端i人問個路都要猶豫半天。雖然我沒有那么極端,但也已經接受自己是i人的事實。

e或者imbti人格測試的一個指標,比起其他指標——比如是理性(t)還是感性(f)、側重具象體驗(s)還是抽象直覺(n),它也是最容易識別的那個,所以討論度最高。雖然坊間對mbti總有很多批評,比如容易陷入刻板印象,但是我真誠感謝它的出現,這至少說明從小被灌輸的做人要外向不再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你看世界上有這么多種人格,大家都可以各歸其位、尋找同類。

而且,這類測試也是i人的福音,因為知道對方人格后就能大致判斷要用怎樣的行為模式予以應對,極大地節省了敏感者的社交能量,畢竟,e人那種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游刃有余地接招拆招的技能是我所不具備的。

關于這一點也有解釋,外向者的情感是向外伸出去的,也相對來說更鈍感,為人處事如同魚在水中游一樣自在;內向者的情緒更內傾,接收外界信息時需要首先自我消化,難免看起來有點遲鈍和不會來事兒”。但我相信這也有好處,因為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想通了也會豁達許多,所以內向者也往往被稱為所謂的大后期人格

潘文捷:以前是個e人,上課說話傳紙條、和同桌玩小游戲,下課和同學打架,和朋友們進行極其中二的對話。當時老師們比較善于使用一些管教方式,比如說訴諸羞恥感、社會排斥、自我批評等具有歷史特色的做法,不斷把我和那些聽話男孩乖巧女孩進行比較,告訴朋友的媽媽不要讓孩子和我交往。事后想來更為詭異的是,男孩子調皮搗蛋甚至上課掀桌子的時候,老師們仿佛認為他們天生就這樣,罵兩句就算了,甚至有時候邊笑邊罵,而我一旦頑皮就好像做了天大的錯事。不知不覺間,我就變成了一有錯不等老師開罵就開始反思自己的i人。 

老師面對一堆學生也心力交瘁,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聽話。內向不搞事的孩子特別博得老師的喜愛。別誤會,老師并非不喜歡e人,得到表揚的都是會說老師,作業本太重了,我幫您拿的那類e人。學校不斷地訓練我們的集體觀念,讓我們服從權威,然而,進入社會之后,周圍的環境突然又要求你e了,要求你外向開朗,要求你會來事兒,當年老師最愛的一位i人也會和我抱怨說社交令人困擾。

在社會上,會說領導,工作辛苦了,我給您夾菜e人依然吃香,但同輩之間進行流暢溝通也是必備技能。常常發現,無拘無束的閑聊打鬧幾乎消失了。批評的聲音滲入靈魂,一邊交流,一邊就有一個聲音在審視和批判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的社交實在是太累,導致我寧愿自己待著。這也許就是高敏感社恐吧。

正如我的故事顯示的那樣,描述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受害者敘事。老師早就把我忘掉了,我也可以甩掉包袱繼續前行。以前熱衷談論自身的社恐與敏感,以及如何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或許這樣一不小心也會陷入細微差異的自我迷戀。如今,我也為ei,為ie。我喜歡主動出擊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樂,同時,還不夠世故圓滑而導致的局促和失態,也很可愛。

徐魯青:文捷提到在社交時總像有人在遠遠評判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種狀態我也常常出現,而且每當想象出這道審視的目光,我也會越發i起來。

社會學家埃利亞斯覺得,敏感性的發展帶有暴力的一面,人類社會中存在一種逐步增強的紀律約束(Disziplinierung),最初表現為吃飯和睡覺時的紀律,后來發展成復雜社會情景下的約束。紀律約束讓人類越來越文雅精致,人們對越界行為也變得敏感,或者說我們必須馴服自己將外部強迫轉化為自我強迫,更容易產生羞恥感和尷尬感,這一過程伴隨著冷漠的紀律約束和溫暖的敏感化的復雜交錯。

尹清露:不夠圓滑的局促也很可愛!誰說不是呢,這也是我最近的體悟。我們有自己的廣闊世界,同時,疲于應酬的外向者其實也喜歡和不那么圓滑的人相處,因為不用繼續耍心機嘛。總之,以前我覺得社恐是某種缺陷,現在已經不那樣想了。

這令我想到,關于“社恐的討論話語也有變化。至少就我的觀察而言,許多人更傾向于說自己并非恐懼社交,而是不愿意無效社交,這兩者有關鍵的區別,等于文捷所說的——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mbti人格表情包(圖片來源:微博)

02 這個世界被e人統治了嗎?

董子琪:一個學心理的朋友給我發來一段xx心理解釋高敏感人群的視頻,看著看著竟然掉淚了!對應的倒不是那些最典型的特征,而是另外的一些,像是容易在饑餓的時候心情不好、日常生活必須有秩序等等。沉溺于自傷自憐的情緒中不多久,就找到了《高敏感是種天賦》來讀,可是讀完也沒什么收獲。

但我對高敏感這個說法的發明其實是很感激的,好像感覺得到了一絲寬恕。我媽現在都還會說我不如表姐表妹有心眼兒會來事兒,甚至不如她們能吃辣能當家(吃辣等同于潑辣)。你想想,在一個鼓勵競爭、看重外向的成長環境里,一個小女孩喜歡讀書、害羞靦腆,還偶爾傷春悲秋,是不是基本上就屬于異類?當其他人都說她就會哭啼啼學林黛玉的時候,她能怎么安慰自己呢?

然而對“林黛玉的不喜,也是可以分析的。對斯文和復雜的特質敬而遠之,是許多人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的智慧,他們不信任風花雪月,對脆弱傷感嗤之以鼻,因為覺得這距離他們的現實太遠、有點虛偽。比方說魯鎮的短褂們大概會認為孔乙己自比讀書人屬實入戲太深。另一方面,將自我投射于某個人物之上,沉浸于戲劇化的模仿與演繹,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聽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都會產生強烈認同,即便那些的特征是互相矛盾的。陳婧霏所唱的拯救我敏感不幸的神經,也會喚起一種我跟你們不一樣的情緒。

徐魯青:有人會說世界被e人統治了,你們會有類似的感受嗎?

董子琪:e人統治的意思,是不是許多APP都開發出了社交功能,連聽音樂和炒股都被鼓勵互相交流,其中的邏輯還是所有興趣都可以分享、所有意見都可以交流。真的如此嗎?有一種被社交需求裹挾的感覺。

《敏感與自我》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著 許一諾 包向飛 譯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23-04

林子人:世界被e人統治了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外向人格是當代社會褒獎的典型人格:以自我為中心,善于推銷自己,善于與陌生人快速建立聯系,積極主動地追求成功力爭上游,即使可能采取犧牲他人的手段(這意味著你不能對他人的立場感受過于敏感)。這是一種標準的強者人格。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今人們熱衷于討論社恐與敏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無休止的競爭、自我營銷和假裝強者感到厭倦了。我們希望敏感與共情不會被嘲笑或蔑視為軟弱,希望我們無需時時刻刻做人生的第一責任人,而是能夠在必要時示弱,正如印度裔英國作家拉納·達斯古普塔在《資本之都》中所說:

對生活在一個更溫柔的社會的渴望,對一種更崇高的人際關系的渴望,對利己主義以外的東西的真誠渴望,還有從這個世界的公然殘酷中獲得喘息空間的渴望。

徐魯青:的確社會對內向者是不夠友好的,競爭文化充斥生活方方面面,工作機會總是青睞擅長表現、懂得自我推銷的外向者。對敏感與內向的去焦慮誠然讓曾經被忽視的人群、被貶低的情緒得到承認,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敏感愈加頻繁地作為一種自我意識被泛化、聚焦與放大。

社會學家萊克維茨在《獨異性社會》中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起,敏銳的感受力開始成為當代核心價值。然而敏感化的趨勢會不會讓我們拒絕異質化他者,變得更自我、更孤獨,造成公共討論與空間的萎縮呢?社會學家齊美爾曾指出大城市人的囊泡化”——“小囊泡屏蔽了外界的許多刺激以及各種可能的要求,使人能夠承受這些刺激,形成一個內在的自由空間。我也在想,當社交恐懼似乎從邊緣變為全民病癥、高敏感人格的對號入座者越來越多,我們在確認自身敏感的同時,怎么做才不至拒絕囊泡之外的復雜性?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永春县| 漳平市| 侯马市| 乌拉特前旗| 宁都县| 射阳县| 磴口县| 苍溪县| 丹巴县| 连平县| 日照市| 乌恰县| 大洼县| 铅山县| 同德县| 吴江市| 新泰市| 马尔康县| 青浦区| 宾阳县| 平安县| 浙江省| 定陶县| 西平县| 都匀市| 芷江| 嘉义县| 杭州市| 天镇县| 怀远县| 乐安县| 济源市| 文成县| 沛县| 伊春市| 金门县| 定襄县| 文安县| 繁峙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