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富質點 蘇子純 高楊
6月29日,“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話題引起熱議。
據了解,西南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等全國多家高校公告稱,自7月1日起,因騰訊公司微信支付將對校園場景用戶進行精細化管理,除收學費外,會收取0.2%—0.6%的手續費,學校校園一卡通將暫停微信掃碼支付服務。
之后,微信支付官方微博迅速回應致歉,稱“對高校生活服務場景支付費率問題處理不周,造成大家的困擾,在此向廣大學校及師生致歉。請大家放心,在校園非盈利場景,我們會持續保持零費率優惠政策。”
事實上,除了支付業務,騰訊亦在持續拓展金融布局。近年來,騰訊持股的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財付通小貸”)多次注冊資本增加,如今已增至1052631.58萬元,成為國內第二家注冊資本達到百億元的網絡小貸公司,僅次于螞蟻集團旗下螞蟻小微小貸的120億元。
如今,騰訊的金融帝國已涉及支付、財富管理、信貸等業務,并通過參、控股方式進入證券、保險等領域。2022年,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至1771億元,占騰訊營收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32%。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成本同比下降2%,騰訊稱“由于我們縮減虧損活動而減少的云項目部署成本,抵銷了由支付金額增長帶動的交易成本增加。”
01、拓展金融布局
在高校這個非盈利場景里,騰訊微信支付涉及到了哪些應用?
微信支付曾稱,自2015年起,微信支付開始進入校園,對于校園內非盈利性支付場景(學雜費、生活服務等)長期給予零費率的優惠政策,持續投入銀行通道費等成本。
微信支付在高校場景內的落地很大一部分會結合騰訊微卡產品來進行。據騰訊微卡官網介紹,微信電子卡以小程序和微信卡包為載體,提供用戶身份核驗、一碼通等功能,連接線上和線下服務,而支付方式還支持免密支付、充值、代金券、折扣券、滿減券、補貼等。
以深圳大學為例,據媒體報道,5月30日,微信支付、騰訊微卡團隊聯合深圳大學創新試點的“校園一掌通”服務上線,基于“微信刷掌”,學生可以不再使用校園卡和掃碼支付。在此之前,騰訊在進高校方面已做了多年布局。前述的深圳大學早在2019年引入騰訊微卡,是全國首批電子校園卡應用的學校,據稱當前校園卡使用率已經超過95%,覆蓋了食堂、校巴、校醫院、門禁等多個場景。
上述服務中涉及的通道搭建、維護及服務成本并沒有具體的公開數據可以查詢,但如微信支付所說,自2015年以來,微信支付持續在校園等非盈利場景采取零費率優惠政策,但由于在費率精細化管理上有所欠缺,“隨著校園場景及商戶數量的持續上升,大量涉及電商、酒旅等盈利場景占用了零費率的補貼資源,導致成本不斷高漲,為此承擔的銀行通道成本超過10億元。”
近年來,騰訊的金融支付布局已然蔚然大觀。
公開資料顯示,財付通為騰訊旗下第三方支付機構,于2011年獲央行批準取得國內第一批支付牌照。根據財付通在其網站上公布的“投訴”相關公告,財付通2018年交易數達4600億筆,日均過12億筆。彼時,據媒體統計,支付寶2018年的交易數在1900億筆左右,日均5億筆左右。到了2021年,財付通全年的交易筆數超過6000億筆,日均交易筆數則要超過16億筆。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2年11月,財付通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由林海峰調整為鄭浩劍。據工商變更記錄,2020年11月,在馬化騰卸任后,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林海峰。
除了財付通之外,騰訊旗下還有一家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財付通小貸”)。
資料顯示, 財付通小貸成立于2013年10月,法定代表人為杜西庫,注冊資本1052631.58萬元。經營范圍為:專營小額貸款業務,經相關部門批準開展互聯網小額貸款業務(不得吸收公眾存款),背后股東有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公司。
自2020年以來,財付通小貸不斷增資。“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商事主體登記”顯示,2020年3月,其注冊資本由30000萬元增至100000萬元;2020年11月,財付通小貸注冊資本增至250000萬元;2121年4月,其注冊資本增至500000萬元;到了2022年6月,財付通小貸注冊資本增加至1000000萬元;今年1月,其注冊資本再次增至1052631.58萬元。
兩年多的時間里,財付通現已成為國內第二家注冊資本達到百億元的網絡小貸公司,僅次于螞蟻集團旗下螞蟻小微小貸的120億元。
02、收緊過日子?
資料顯示,騰訊金融業務依托騰訊在流量、生態端的優勢,從第三方支付起步,目前已布局在線支付、財富管理、信貸等業務,并通過參、控股方式進入證券、保險等領域。
2014年,騰訊牽頭發起設立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投資富途證券,并與螞蟻、中國平安發起成立眾安保險,拿下和泰人壽、英華杰,并成立騰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進入銀行、證券、保險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在保險領域涉足頗多。目前來看,騰訊的保險版圖包括產險(眾安在線、三星財險)、壽險(和泰人壽、英杰華人壽)、保險經紀(騰諾保險經紀)、保險代理(騰訊微保)等。其中,眾安在線為國內互聯網保險公司第一股。
2015年,騰訊成立征信有限公司;2016年,騰訊投資水滴互助;2017年,騰訊還投資了中金公司,繼續拓寬證券領域。2018年,騰訊收獲了一張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順利開展基金代銷業務。
此外,騰訊還參股聯易融開展保理服務,參股優信、易鑫等進軍汽車金融。
除了國外金融領域加碼,騰訊亦通過投資,布局海外金融科技領域。
騰訊控股2022年報顯示,去年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5546億元,同比下降1%。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至1771億元,占騰訊營收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32%。騰訊表示,金融科技服務的收入增長主要是由于支付金額的增加,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企業服務的收入同比下降,是由我們主動縮減虧損活動所致。
同時,騰訊還表示,2022年,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成本同比下降2%至人民幣1,187 億元,“由于我們縮減虧損活動而減少的云項目部署成本,抵銷了由支付金額增長帶動的交易成本增加。”
騰訊控股2023年第一季度顯示,該公司第一季度營收1499.9億元。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487億元,同比增長14%。騰訊還在一季報中表示,商業支付活動增速受益于人們外出活動的增多顯著改善。同時,線下商業支付活動反彈幅度顯著高于線上商業支付。
對于業績回顧及展望,騰訊表示,2023年一季度,支付業務助力國內消費復蘇,支付金額亦從中受益,游戲業務收入改善,廣告業務收入保持迅猛增長,推動總體收入實現堅實增長。同時,騰訊正大力投入建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云基礎設施,以擁抱基礎模型帶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