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方卓然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劉素楠
“儂是什么垃圾?”
“豬能吃的是濕垃圾,豬都不吃的是干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賣了可以買豬的是可回收垃圾。”
……
2019年夏天,關于生活垃圾四分法的科普段子火爆網絡。同年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由此,生活垃圾分類成為上海市民的法定義務。
如今4年過去,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如何?有何經驗?哪些環節還存在不足?下一步又將怎樣升級優化?
“史上最嚴”立法出臺:助推隨手扔變隨手分
從1996年起,上海市曾開展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并于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上海市政府連續7年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列入實事項目,2014年出臺政府規章《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
然而,上海市生活垃圾總量逐年增長,垃圾末端處置面臨巨大壓力。垃圾分類政策制定與執行上的脫節常常為人詬病,垃圾的混裝混運的方式也一直備受爭議。
國務院2017年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上海等46個城市要在2020年年底前,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同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列為重點調研項目,次年將該項目列為正式立法項目。
2018年,上海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運量接近2.6萬噸,年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900萬噸。面對垃圾圍城,上海需要一場“清剿戰”。
垃圾分類與全城兩千多萬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此,上海成立由市人大常委會和上海市政府相關領導為雙組長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全力主導推進立法工作。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連續兩年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作為市、區兩級人大代表下社區活動的主題,聽取市民意見近20000人次,并發放30000余份調查問卷;三次征求全體市人大代表對條例草案的意見,共有270多位代表提出380多條意見建議,其中50多條意見建議被采納。條例草案向社會公布后,共收到280多條修改建議。
2019年1月31日,《條例》獲表決通過,并于當年7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明確了分類標準、強制源頭減量、全程分類、建設可回收體系等措施,確立了處罰制度。這部法規試圖引導上海市民將隨手分類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習慣。
《條例》出臺后,壓力層層傳導,基層社區成為關鍵。
2019年5月28日,雷國興調任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飄鷹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當天,她帶領同事實地走訪了飄鷹居民區下轄的5個小區,實地了解70多個門棟的垃圾投放點位。隨后,他們反復聽取居民意見,以求最大程度優化投放動線,還制作了手繪地圖方便居民熟悉點位。
在上海上百個街道中,嘉興路街道尤為特殊。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虹口區嘉興路市民驛站第一分站調研時指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距離《條例》正式施行僅剩一個多月時間,時間緊任務重。雷國興要求居委、物業、樓長、黨員志愿者“現場辦公”,到門棟口、垃圾桶旁了解居民的具體困難與顧慮。就這樣,飄鷹居民區平穩度過了“撤桶并點期”。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既要不怕臟不怕累,堅持身體力行,也要抓機遇重宣傳,做好思想引導。”雷國興回憶,最開始也有居民將生活垃圾隨手一扔,雷國興便自己撿起來重新分類。看到雷國興連著分類了幾天,這位居民有點不好意思。雷國興趕緊抓住機會講解垃圾分類的理念。后來,這位居民主動參與志愿服務,也引導更多人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意義。
飄鷹居委會還與街道、共建單位等各方一起努力,對飄鷹花苑小區垃圾廂房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的垃圾廂房具備刷卡開門、分類投放、自動稱重、語音提醒等功能,一度成為“網紅打卡點”。
2019年7月1日是上海市全民垃圾分類第一天,上海市城管執法部門兵分多路,對商圈、社區、居民樓、寫字樓進行“飛行檢查”,直擊《條例》落實情況。
上海市城城管局執法總隊機動執法隊二分隊分隊長秦列在檢查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垃圾分類情況時發現,該酒店已經按要求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但是可回收桶內混有干垃圾,垃圾桶分類標示也不清楚。而且,以紙板箱為代表的部分可回收垃圾堆放在卸貨通道內,或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當天,該酒店領到條例實施后首張罰單。
這一天,上海全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3600人次,檢查小區1588個、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117份;檢查企事業單位406個、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135份;檢查商家1853個、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324份;檢查酒店21個、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8份;檢查其他公共區域348個、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39份。
一天時間內,上海城管執法部門共依法立案查處生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20起,其中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案件17起,未按規定設置分類收集容器案件3起。
立法和動員見效了,違規行為越來越少。

全產業鏈協同,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一袋分類好的生活垃圾,從社區運離后,首先要經過“點-場-站”回收標準化作業,進一步實現精準分類。
垃圾分類全產業鏈依托中轉站銜接前端收運和末端處置,上海城投集團健全了生活垃圾分類壓縮、分類中轉、分類運輸全流程。
上海城投集團建成運營了12座生活垃圾集運中轉站,設計轉運能力達15000噸/日,其中虎林、徐浦是上海市區內最大的兩個中轉站。每日清晨,滿載著生活垃圾的箱式卡車依次駛入中轉站。在行駛過程中,智能系統可讀取每輛車的作業隊、服務小區、裝載物、裝載量。
在中轉站,中央控制室按照干垃圾、濕垃圾以及餐廚垃圾三種品類指定專門卸點,待生活垃圾裝載壓縮完畢后,后臺自動生成指令,將箱號、船數、出發和抵達時間發送給百里之外的老港生態環保基地。
生活垃圾下一步是走水路,通過市級生活垃圾集裝箱水上轉運系統進行轉運。上海內河水系發達,上海城投集團憑借這一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優勢,開創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水運模式。
到了老港生態環保基地,這些生活垃圾將被分類處置。
干垃圾主要用于焚燒發電。
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固廢處理基地,也是上海生活垃圾分類體系末端處置設施的托底保障項目。
數據顯示,上海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達到42%,到2023年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將達到43%。而老港基地內兩座焚燒廠的焚燒處理能力達9000噸,是全國規模最大、排放最低、技術最先進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2019年9月29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完成了“72+24”驗收,實現了垃圾由“填埋”到“焚燒”的歷史跨越。二期8條焚燒線火力全開,全年可發電約12億千瓦時。
歷經多年發展,老港基地生活垃圾處置模式不斷改進,由過去以填埋為主、到焚燒與填埋并存,再到現在以焚燒為主,并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城投集團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1座,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18500余噸/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60%以上。焚燒系統均采用國際先進的爐排爐,煙氣排放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上海市地標和歐盟標準。
濕垃圾如何處置?
上海城投集團建成運營了濕垃圾廠5座,補齊上海城市濕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處理能力3530噸/日,占上海全市濕垃圾資源化總能力的50%。
老港基地內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總處理能力將達到4500噸/日,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上海城投向界面新聞透露,待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投入運營后,其資源化產品將覆蓋新能源、新型飼料、新型肥料三大領域。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將通過沼氣提純制備壓縮天然氣、有機殘渣養殖黑水虻等手段,預計將年產毛油3600余噸、炭基有機肥20000余噸、壓縮天然氣8萬余噸。
有害垃圾去了哪兒?
上海城投集團建成全市首個標準化、智能化有害垃圾分揀中心,已建立起覆蓋全市16個行政區的有害垃圾收運網絡體系,實施“有害垃圾收運服務市級標準化試點”項目。
另外,可回收垃圾是否實現循環利用?來自上海城投集團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城投構建了覆蓋黃浦、徐匯、靜安、嘉定、青浦、臨港等6大區域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布設回收點位5210個、示范點6個、中轉站35個、集散中心3個。
除了上述四類垃圾,上海城投還負責運營建筑垃圾廠5座,處理能力10500噸/日,主要采用“粗分選+多級分選篩分+多級破碎,輔以磁選和智能分選”的處理工藝,生產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制再生磚、制水泥砂漿等產品,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透露,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制作街頭工藝品:在家門口科普垃圾分類
近年來,一些“變廢為寶”的工藝品出現在閔行區浦錦街道的道路景觀、公園、小區等地。
每天,一輛輛可回收物清運車駛入位于塘浦路1068號的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服務站,卸下來自浦錦街道71個小區和9個村的可回收物。
兩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網絡和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融合中轉站,是上海推進垃圾分類全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主要針對可回收利用的資源進行回收、分類、中轉。
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服務站由辦公區、過磅區、卸貨區、分揀區、存放區、打包區以及再生資源變廢為寶制作區構成。
用180個廢舊輪胎制成的老鷹、用290個廢棄礦泉水瓶做成的“海綿寶寶”、用673個“報廢汽車零部件”做成的“駿馬”等……在中轉服務站里,輪胎和金屬構件等可回收垃圾將在能工巧匠手里變廢為寶,制作成各種可供觀賞的造型藝術品。
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工作人員說,最開始想傳遞環保理念,呼吁居民一起養成廢物利用和節能環保的習慣,后來就有了變廢為寶制作工藝品的想法。
至今,已有100多組街頭工藝品在該中轉站誕生,許多街鎮都慕名而來,希望能幫他們定制工藝品,放在街道、社區的綠地、花園里。金山區一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還特意來選走了一只“輪胎羊”。
“家門口的激勵,最振奮人心。”浦錦街道兩網融合垃圾中轉站負責人說,如果居民發現自己家里的廢棄物變成了周邊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家具,就形成了一個垃圾分類閉環,更構建了一個價值認同閉環,其對居民的精神鼓勵,遠大于幾角幾分錢的買賣。
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已有4年。工作人員透露,與2019年相比,浦錦街道中轉站日回收量有較大提升,每天可回收物現回收量約30噸,其中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約22噸,可滿足浦錦街道居民、商業廣場、企事業單位等可回收物的收集、打包、存儲、轉運的需要。
界面新聞記者在中轉站現場看到,玻璃、金屬、塑料、紙類、衣物和木材等可回收物在打包區分門別類,被整潔有序地堆放在不同區域。
中轉站還配置了專業的分選設備、打包設備以及泡沫塑料冷壓設備,以進行壓縮、打包和冷壓,減少廢棄物的體積、節約運輸成本、提高處置效率。
前述工作人員認為,兩網融合中轉站作為“點-站-場”體系的中端,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尤其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環節上,可實現多方協作、共建共贏。
比如針對可回收物里面常見的泡沫塑料,中轉站根據其材質輕、體積大、運輸不便等特點,采用了泡沫冷壓方式進行處理,不但解決了泡沫運輸難的問題,而且冷壓后在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縮減至近1/40。壓縮后的泡沫塑料會運往長三角下游企業。

垃圾分類還推動了一批新材料走向更廣泛的場景應用。生活垃圾分類中揀出的一個個廢塑料瓶,將會變成速干衣、電腦塑料外殼,也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的塑料改件。
國內最大改性塑料上市公司金發科技向界面新聞透露,其在全國已經與500余家廢棄物回收商合作,循環利用廢塑料。經其前處理與高質化再生后塑料制品已經廣泛應用于汽車、包裝、家電、服裝、電子、家居、建筑等產品。目前,該企業正在上海建設新的研發中心,致力于研發綠色低碳材料應用在汽車產品中。
金發科技可持續發展與公共事務總監高楊向記者透露,每年全球只有約9%的廢塑料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有效的垃圾分類可以提高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效率,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建軍表示,將再生高密度聚乙烯 (rHDPE)材料100%應用于日化包裝,例如洗滌液瓶等,比原生HDPE相比,可減少65%以上的碳排放。在汽車產品中添加25%的再生聚丙烯(rPP)材料,相比于原生PP可減碳至少21%。
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到2025年末我國主要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量和產值分別達到4.5億噸、5萬億元的目標。
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多贏”吸引了更多企業入場循環經濟。
2022年12月,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與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牽頭,聯合寶潔中國、瑪氏中國、陶氏公司、百事公司、安姆科集團共同發起了“軟塑新生”項目,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通過集合產業鏈各環節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標準為指導,將建立消費品塑料軟包裝從“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再生-高值化應用”的全鏈條循環體系,以打破產業鏈合作壁壘,實現塑料軟包裝的閉環高值化利用。
根據項目組設定的工作計劃和目標,項目分為四個階段,通過開展專項試點、示范、復制推廣等工作,預期到2025年,范圍擴展到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實現年回收塑料軟包裝50000噸。
過去半年該項目組在上海奉賢、楊浦等區進行試點,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高楊透露,目前上海的試點通過社區教育宣導與綠色消費激勵的方式,推動社區在四分類的基礎上對廢棄的塑料軟包裝,尤其是食品飲料和藥品的廢棄包裝進行進一步分類。
他坦言,目前不僅是國內,全球范圍內對塑料軟包裝的循環利用都是空白,無經驗可循,其收集、分揀分選和再生利用設施缺乏,這對于后端的高質化利用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高楊指出,根據相關協會統計,雖然國內廢塑料回收率達到了約30%,位列全球前列,但尚有空間進一步挖掘,政府層面尤其是城市政府可進一步提供財政和國土空間規劃的支持,建立健全回收、分類、分揀、再生與末端處置體系,進一步打通各類廢塑料進入循環產業的渠道和鏈路。

垃圾分類如何習慣如常?
垃圾分類如何從新風尚變為好習慣并內化為人們的日常?
2019年,嘉興路街道成為《條例》實施后首批垃圾分類達標示范街鎮。2022年1月,雷國興調任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她發現轄區內的瑞虹二期小區居住人口流動率比較大,新住戶不了解垃圾投放地點規則,導致垃圾分類混亂,小包垃圾落地現象也很多。
于是,她與同事啟動了“迎新工程”——上門送給新來的住客一份囊括垃圾投放點、停車信息、居委服務等各類便民生活服務的入住指南,再由工作人員實地帶領住客熟悉小區環境。
“任何人到了新環境都渴望快速融入,我們跨前一步的服務會讓他們覺得賓至如歸,也能讓他們盡快熟悉社區的規則,快速適應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雷國興說。在她看來,垃圾分類已逐步成為撬動社區治理的一個支點。在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居民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參與社區治理。
在廣泛征求采納居民意見后,眼下,瑞虹二期小區正進行智能化垃圾廂房改造,新的垃圾廂房將具備稱重、沖洗、監督、溯源等功能,還將引入太陽能光伏板,為垃圾廂房供電。
雷國興說,改造后的垃圾廂房將包含更多綠色低碳元素,希望它不只是一個扔垃圾的地方,更是一個低碳環保的社區公共空間。目前嘉興路街道已完成82個小區113處點位的定時定點及示范點位智能化改造,輻射3.4萬余戶居民。
事實上,由于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和智能化設施的投用,一些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人員正在撤減。
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是上海最早啟動垃圾分類試點的街道之一,該街道城建中心主任康清德表示,街道在實地考量、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小區一方案”,持續提升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效果。
此前,新江灣城街道曾聘請第三方成立18人組成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堅持每日在居民區、餐廳等地點巡查,力求在最快時間內解決問題。
隨著居民分類習慣的養成,新江灣城街道也在逐步減少垃圾分類指導員數量,引導居民由強制分類轉向主動分類,今年一季度點位指導員已縮減20%。
針對小包垃圾落地的難題,街道在垃圾投放點位均安裝智能攝像頭,通過APP鏈接到居委、物業、保潔處置人手機終端,發現小包垃圾落地后5分鐘即有人員到現場處置完畢。
目前,新江灣城街道各居民區的投放點位已從3000個縮減至105個,垃圾分類正確率達到99%,垃圾分類減量率從35%提升到53%。
來自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五年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實效保持穩定。
其中,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穩定在日均7000噸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日均兩噸左右,生活垃圾“三增一減”趨于穩定。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強調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垃圾分類已逐漸從’新時尚’成為好習慣。”寫信人之一、已調任安丘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雷國興認為。在垃圾分類先期,硬約束很有必要,《條例》的出臺大大縮短了垃圾分類的進程,提高了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文明程度。
“從開始的被動接受分類,到后面漸漸習慣分類,居民對垃圾分類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雷國興說,下一步如何引導居民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如何更加科學便民設置回收點位、如何更好推動循環利用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康清德認為智能應用轉化尚有提升空間,目前系統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分析進而轉化成為有效的改進措施和方法方面,尚顯不足。他建議通過垃圾投放點的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對垃圾分類效果和不文明投放行為進行公布和追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辦法,讓智能轉化為效能。
虹口區嘉興路社區自治辦垃圾分類負責人田弘毅透露,今年,街道計劃在部分小區試點干垃圾、可回收物的精細化分類,增加紡織物、紙張、塑料、玻璃、金屬的投口,通過前置處理提高末端處理效率。
界面新聞了解到,2022年以來,上海逐步優化“一小區一方案”社區投放制度,通過合理增設或延長投放時段、實施節假日投放模式、夏季增加濕垃圾運收頻次等措施,提高居民投放便利性。上海上線了小包垃圾“隨手拍”監督小程序,還開展了社區違規投放等易發問題專項整治行動。
不久前,“上海街頭垃圾桶又回來了”等話題引發熱議。對此,界面新聞了解到,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正著手開啟新一輪道路廢物箱布局優化調整,并發布最新版《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2023版),對轄區內部分區域道路廢物箱進行優化調整,與市民出行路徑、人流數量密度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