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月成交額超45億,誰在Temu上賺錢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月成交額超45億,誰在Temu上賺錢了?

對話“第一波吃螃蟹”的商家們。

文|天下網商 黃天然

編輯|徐藝婷

Temu無疑是今年跨境圈的話題王者。

用“狂飆突進”形容它毫不夸張。短短10個月,拼多多跨境團隊將一個從零起步的APP,做成不可忽視的商業焦點。

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病毒式裂變傳播之下,如今Temu下載量超過7000萬次,訪問量超越SHEIN、速賣通、Wish等平臺,成為跨境電商App的新晉“頂流”。

最新消息是,據彭博Second Measure分析,今年5月,美國人在Temu的消費支出高出SHEIN近20%。

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美速賣通、Temu、SHEIN、Wish訪問量對比

這樣的速度,甚至超過了Temu自己設定的“KPI”。按照Temu的目標,今年9月1日(即成立一年內)成交額至少有一天能超越SHEIN,而這一設想提前4個月就已在美國市場中實現。以至于有海外電商行業分析師感嘆,這是“有史以來擴張速度最快的電商平臺”。

調研機構YipitData數據披露,Temu 5月GMV達6.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6億元)。如果這一數據屬實,按照SHINE去年成交額估算,Temu約已達到它的六分之一。

上線300多天,Temu贏得關注的同時,也被“詬病”環繞。

“去年Temu推廣多,但價格太便宜了,沒有去。就是拼多多海外版,太卷。”一位主做亞馬遜平臺的中國賣家向《天下網商》表示。

而隨著Temu同款競價的推行,“不斷壓低供貨價格”、“Temu沒法做了”等聲音不斷出現,部分商家表示做Temu根本賺不到錢。

近日,《天下網商》對話第一批入駐Temu的賣家,試圖拆解這頭“巨獸”狂飆背后的模式。

寬松的開始

95后的凱麗是最早入駐Temu的賣家之一。

從2020年入局跨境電商的她,在深圳盤下了一間小辦公室,靠著中國源頭工廠的貨源做獨立站等跨境平臺。

2022年8月,她得知Temu即將上線美國,就去找到招商經理打聽。

“當時平臺還叫做‘多多跨境’,招商政策很寬松,0傭金0租金,只要有優勢的供應鏈、現貨庫存就可以。除了提出如果出現質量問題會面臨產品價格5倍的罰款之外,沒有其他更多特殊的支出提示,甚至還可以全包物流費用,給買手寄樣也可以發到付件。”凱麗說。

她通過咨詢了解到,即便是罰款,“也可能不是直接罰,而是當問題產品超過了5%或者3%的售后比例,才會進行懲罰。”

盡管后續證明事實并非如此,但彼時,凱麗在了解之后,決定加入Temu。

她發現平臺的消費者活躍度很高。

Temu的流量來自于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臺上的病毒式裂變傳播,通過分享優惠碼拉新,而這樣的帖子每天都會出現成千上百條。凱麗發現,平臺上的消費者每個訂單的購買件數也很多,這意味著下單的人會在平臺上逛一段時間然后湊齊所有要買的下單,逛得越久,代表對平臺越感興趣。

社交平臺上分享Temu優惠代碼的帖子源源不斷

“為了了解Temu的實際活躍度,我在網站數據研究平臺Similar web對比了亞馬遜、SHEIN、速賣通、ebay等網站的數據,從跳出率來看,Temu優于大部分網站,僅次于亞馬遜,這也意味著,Temu確實吸引到了有購買意愿的活躍用戶。”

Teum網站數據與速賣通、Amazon、SHEIN、ebay對比

上線之后,凱麗有一條鏈接一天能有幾十個訂單,做跨境電商的直覺告訴她,應該在Temu快速鋪店占位,在去年10月、11月,她與團隊在Temu“光速”開了十幾個店鋪。

快速行動,讓凱麗“吃到了頭口水”。“最早開的店鋪目前占總GMV的50%,第二梯隊開的三個店占30%,其實我們頭部的三四個店就已經占全部GMV的80%左右,早開店有優勢,店鋪與店鋪之間也會呈現馬太效應。”

在Temu上,她的品類客單價近100元人民幣(約合13.9美元),屬于平臺上中高客單價的商品,聚焦垂直品類的打法,讓她在幾個月里脫穎而出成為KA(關鍵客戶)商家。多個國家站點的飛輪轉動,目前她在Temu平臺已經可以做到月均出貨過萬單。

“即使不算增長,按銷量持平算,預計我們在Temu今年可以有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GMV。”凱麗說。

出單快、操作易、流量高,加上初始低門檻和新平臺紅利……這些對于賣家而言誘惑明顯。自去年9月上線之后,Temu幾乎成為跨境行業最熱門的話題,大多數做跨境的商家都躍躍欲試。

“五環外outside”曾有報道,在位于廣州番禺總部奧園大廈樓下的卸貨區,Temu商家寄送的審版新產品自年初以來不斷增多,一個快遞公司一天至少有1000單審版的快遞,這些快遞背后,是大量賣家在跑步入場。

“超人”買手

Temu不同于一般跨境電商引入第三方賣家店鋪的模式,平臺“買手”成了中樞核心,對內他們與供應商和工廠溝通、選擇產品、確定價格、安排貨流,對外則直面消費者最直接的購買數據。

“Temu買手最開始就像是一個身兼數職的‘超人’,對接供應商、選品、核價、對接庫存周轉、產品市場和運營等都一手包攬,近來隨著業務擴大逐漸開始分化為專門的核價師、市場運營人員。”一位商家向《天下網商》介紹。

她表示,此前和買手線下見過面,后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群組成:“大部分的人是之前多多買菜的崗位轉過來去做拼多多跨境的。還有另外一部分是從SHEIN挖過來的。”

據其介紹,買手根據類目劃分,其KPI考核是類目GMV。商家表示,如果是垂類商家并且有開款能力,會進入買手的視野。如果買手有某種需求,或者要開某類款,會優先找到垂類商家。

據悉,Temu在上線日本站時,因需要主打高客單價產品,部分買手找到商家,提前告知平臺動向尋求合作。

這樣的模式與傳統電商平臺的區別在于,“買手”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成了更為全知全能的角色,通過系統數據掌握什么東西好賣,然后到市場上找到對應款式的產品,迅速的從供應鏈里面找到最低價的,然后去下單。這將平臺大數據和供應鏈資源的優勢,更運用到了極致。

相比傳統電商平臺的店鋪小二,買手與賣家的聯絡反而更緊密。

“賣家對貨品沒有掌控權,因此對于產品宣傳的許多訴求需要及時聯絡買手處理,比如我們連修改標題這件事情都不能自己干,要把這個需求提交給買手,讓他幫忙修改。”上述商家表示。

買手的“能量”,一些商家頗有體會。“對于(拿貨型)的商家,之前買手一般都會控制在每件產品,讓你少的賺幾毛,多的就賺一塊錢兩塊錢,不會再多了。”一位商家在自媒體上表示。她認為,Temu新規則出臺后,這些商家賺不到錢了。

“全托管”模式真的香嗎?

買手制的出現,更多是服務于“全托管模式”。

這是一種更加集約化的平臺模式。賣家更像是供應商,貨品的把控權集中在平臺買手身上,而為店鋪運營投流、物流發貨、售后客服等也全部托管給平臺來做,賣家則在貨品上架前備好向倉庫備好產品庫存即可。

廣州賣家阿麥主營服帽業務,去年做亞馬遜、Shopee業績都不理想,Temu上線后決定“梭哈”全部投入這個全托管的跨境平臺,幾個月來也實現了上千萬的GMV。阿麥發現每天主要日常工作內容從原本的店鋪投流、研究廣告優化和打法、維護管理用戶評價、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大小事,簡化到了“備貨打包”一件事,原本的電商團隊人員換成了成本更低的兼職打包工人,同樣有穩定的出單量。

“全托管是今年的新風口,Temu、SHINE、Tiktok、速賣通‘出海四小龍‘都上線了這一模式。”阿麥告訴《天下網商》,這種重供應鏈、輕運營的模式,對于他這樣能深度定制供應鏈的商家而言是好事,他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產品研發上,而不再被投流、引流等問題牽制。“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做差異化,賣1688上找不到的款,做出我們自己的專利。”

Temu最暢銷的產品

凱麗也對全托管模式持看好態度,“這對于賣家來說一個新的流量渠道,是一個區別于之前所有的電商平臺的新流量渠道。”

而新流量渠道,對于希望打入歐美的跨境賣家而言很重要。在凱麗看來,前幾年風行的獨立站,如今的流量越來越貴、整個生態開始“劣幣驅逐良幣”,“有賣家在上面賣‘洲際導彈’、賣高仿大牌包,甚至黑色地帶的違禁商品……正常的普通商品反而變得沒有市場。”

而最主流的亞馬遜,也被行業里調侃成了“三柜”——一柜送、二柜刷、三柜做秒殺,“背后沒資金實力支撐,很難在平臺中脫穎而出。”

全托管的模式下,相當于是一次重新洗牌,新的大品牌有機會乘著風口跑出來。

但對賣家而言,Temu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賣家沒有掌控權,所有的賣家都只是Temu的供貨商,既不能決定鏈接定價,也不能決定鏈接的流量。

其次,貨退還是不退,也不是商家決定的,買家要退貨,平臺同意就退。

而在賬期上,Temu賬期更長,因為將商品進入倉庫的備貨期,這部分貨品投入的時間成本都是賣家來承擔的,這會加重賣家的現金流壓力。

凱麗介紹,按照Temu規則,回款時間是T+1,也就是用戶簽收后的一天。但實際產品在上架前要經歷進倉、質檢等一系列流程,需近一周左右,再加上出貨到消費者手中簽收要走15-45天,總周期會達到50-60天甚至更久。

“我最直接的體感是,從賬面上看利潤是有的,但手里現金流始終是負的。”凱麗說,“我所知道的大部分賣家與我一樣,300多天下來,手里錢沒有變多的,都變少了。”

同款競價下,誰適合做Temu?

全托管模式,也造成了賣家之間更激烈的競爭,同款商品的利潤被進一步攤薄。

近日,Temu上線“同款競價”新政策之后,賣家“怨聲載道”。所謂同款競價,每周平臺如果有同款的賣家,都要競爭一個最低價格,否則產品會被下架。

搜索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大量賣家曬出自己退店、逃離的帖子,有賣家評價:“原本的風口,現在成了風險。”

義烏一位跨境賣家是主營配飾的中小商家邁克,靠著商貿城的貨源,他年初就進入Temu開店,上架了12個商品。最好的時候,他做到了月出上千單,同樣聚焦相對高客單商品,他月利潤有75000多元,當時他信心滿滿地在朋友圈分享:“預計店鋪今年能賺100萬。”

但“同款競價”規則,把他逼成了“Temu勸退師”。

12個品有9個彈出了降價提醒,直接將他的利潤壓低到幾乎虧本的狀態,如果接受降價,只能是“賺了吆喝賠了買賣”,如果不接受降價,那么同款的競爭者就會先出貨,而自己的貨品因為高價被壓在倉庫,還會被收取超時倉儲費、逾期費等等,貨品如果遭退回或者被處理,最終損失可能更大。

Temu發布的同款競價通知

現在,他決定在把手上的貨賣完就不做了,除了清尾貨庫存,不會再上主力產品。

凱麗也注意到了這個新政策,她認為,目前的Temu相當于在篩選商家,主要有三類賣家適合在Temu上賺錢:

第一種是對供應鏈有強控能力,能拿到最低價的工廠型賣家;

第二種是天然可以接受高庫存、兩三個月長賬期且資金雄厚的賣家;

第三種手里有1688上找不到的款、獨家產品力的賣家。

凱麗原本在1688上拿貨,現在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也開始與供應鏈建立更深度的合作,而她也對Temu同款競價的“狠手”深有體會。

“假設一件產品已經賣出1萬件,你如果同意買手每件降價5元的建議,那么就會直接從賣家賬戶凍結5萬元,接受一次降價,就類似于接受一次罰款,你想不到Temu會要掏出賣家已經揣進口袋的錢。”凱麗說。

另一位跨境電商賣家也表示,Temu已經完全不適合拿貨型的賣家。“如果你不是工廠或者你不是自由款式的品牌賣家,基本上你的底價對他們來講是透明的。”

在她看來,Temu的這種模式并不健康。因為這意味著產品賣出去前,所有風險要自己承擔,包括爆倉、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罰款嚴苛等。

“在任何生意關系里面,只有雙方都賺到錢,這種模式才能走得遠。”她表示。

極致低價,能走通全球嗎?

正如Temu名字,“Team up,Price down(團結起來,價格下降)”,這一次,Temu就將賭注押在了中國極致低價的供給與海外下沉市場的空白點之上。

承載著突破拼多多業務在中國增長天花板的希望,僅從Temu下載量和GMV數據上看,形勢好到出人意料,但來自買賣兩端的種種問題已經浮出水面。實現巨大的流量用燒錢的互聯網打法并不難實現,更大考驗在于,平臺在流量之下,對物流、倉儲、供應鏈和合規等多方面服務的把控能力。

雖然超越SHINE單月GMV的KPI提前達成,但事實上,SHINE已經在跨境領域連續穩步盈利了4年多,而Temu的模式尚未得到驗證,且目前尚處于巨額虧損、燒錢換市場的狀態。

《連線》雜志曾對Temu做了成本分析,且得到公司內部人士的證實,為打入美國市場,每筆訂單平均虧損30美元(約合人民幣216.5元),有金融公司統計,Temu同時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多國開展業務,每年虧損額將達到41.5億至67.3億元人民幣。

《福布斯》也有報道一位“羊毛黨”通過玩游戲、拉新250多人的方式,在Temu薅了價值6000多美元(約合人民幣43391元)的“羊毛”(包括4臺Switch、1臺冰淇淋機和大量孩子衣服和玩具),至今沒有付過一分錢。

愿花兩三百元的成本,只為拉動一個新的消費用戶,這樣的打法在跨境平臺中甚少出現。

Temu海外消費者

《連線》雜志采訪到Temu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的長期目標是讓海外消費者每年從 Temu 購買 30 次,平均訂單額為 50 美元,每個用戶在 Temu 上的花費平均每年1500美元。

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這相當于要讓一個消費者每月至少在Temu上消費2-3次,平均每次購買10多件小商品,這需要用戶在Temu形成長期消費習慣和持續信任才能實現。

就目前的情況看,Temu的流量還極度依賴廣告投入的“強心針”,它似乎正在陷入與Wish相同的陷阱中。同樣是以中國性價比貨品出海為主的跨境平臺,2020年,Wish銷售額達25億美元,當年營銷支出高達17億元。但當它停止廣告投入后立刻風光不再。2022年,Wish年銷售額銳減至約 5 億美元,如今Wish的股價已經跌去87%,虧損還在擴大。

依賴補貼、折扣的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Temu無法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和復購率,很可能將重蹈覆轍。

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危險。近日,Temu通過“小額包裹”實現免稅的入境方法被美國議員指控,并提出管理新的法案,一旦國會通過這一法案加征關稅,那么Temu與供應商苦心經營的“極致低價”將難以實現,這就像是一柄懸在Temu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5年前,拼多多曾在阿里京東雙雄并立的電商市場撕開一道口子,用極致低價奇襲下沉市場拿下7.5億用戶。如今,這一套打法向海外輸出。但顯然,跨境電商比國內流通更為復雜,Temu用拼多多的打法,究竟能否造一個“海外拼多多”,尚未可知。

*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月成交額超45億,誰在Temu上賺錢了?

對話“第一波吃螃蟹”的商家們。

文|天下網商 黃天然

編輯|徐藝婷

Temu無疑是今年跨境圈的話題王者。

用“狂飆突進”形容它毫不夸張。短短10個月,拼多多跨境團隊將一個從零起步的APP,做成不可忽視的商業焦點。

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病毒式裂變傳播之下,如今Temu下載量超過7000萬次,訪問量超越SHEIN、速賣通、Wish等平臺,成為跨境電商App的新晉“頂流”。

最新消息是,據彭博Second Measure分析,今年5月,美國人在Temu的消費支出高出SHEIN近20%。

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美速賣通、Temu、SHEIN、Wish訪問量對比

這樣的速度,甚至超過了Temu自己設定的“KPI”。按照Temu的目標,今年9月1日(即成立一年內)成交額至少有一天能超越SHEIN,而這一設想提前4個月就已在美國市場中實現。以至于有海外電商行業分析師感嘆,這是“有史以來擴張速度最快的電商平臺”。

調研機構YipitData數據披露,Temu 5月GMV達6.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6億元)。如果這一數據屬實,按照SHINE去年成交額估算,Temu約已達到它的六分之一。

上線300多天,Temu贏得關注的同時,也被“詬病”環繞。

“去年Temu推廣多,但價格太便宜了,沒有去。就是拼多多海外版,太卷。”一位主做亞馬遜平臺的中國賣家向《天下網商》表示。

而隨著Temu同款競價的推行,“不斷壓低供貨價格”、“Temu沒法做了”等聲音不斷出現,部分商家表示做Temu根本賺不到錢。

近日,《天下網商》對話第一批入駐Temu的賣家,試圖拆解這頭“巨獸”狂飆背后的模式。

寬松的開始

95后的凱麗是最早入駐Temu的賣家之一。

從2020年入局跨境電商的她,在深圳盤下了一間小辦公室,靠著中國源頭工廠的貨源做獨立站等跨境平臺。

2022年8月,她得知Temu即將上線美國,就去找到招商經理打聽。

“當時平臺還叫做‘多多跨境’,招商政策很寬松,0傭金0租金,只要有優勢的供應鏈、現貨庫存就可以。除了提出如果出現質量問題會面臨產品價格5倍的罰款之外,沒有其他更多特殊的支出提示,甚至還可以全包物流費用,給買手寄樣也可以發到付件。”凱麗說。

她通過咨詢了解到,即便是罰款,“也可能不是直接罰,而是當問題產品超過了5%或者3%的售后比例,才會進行懲罰。”

盡管后續證明事實并非如此,但彼時,凱麗在了解之后,決定加入Temu。

她發現平臺的消費者活躍度很高。

Temu的流量來自于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臺上的病毒式裂變傳播,通過分享優惠碼拉新,而這樣的帖子每天都會出現成千上百條。凱麗發現,平臺上的消費者每個訂單的購買件數也很多,這意味著下單的人會在平臺上逛一段時間然后湊齊所有要買的下單,逛得越久,代表對平臺越感興趣。

社交平臺上分享Temu優惠代碼的帖子源源不斷

“為了了解Temu的實際活躍度,我在網站數據研究平臺Similar web對比了亞馬遜、SHEIN、速賣通、ebay等網站的數據,從跳出率來看,Temu優于大部分網站,僅次于亞馬遜,這也意味著,Temu確實吸引到了有購買意愿的活躍用戶。”

Teum網站數據與速賣通、Amazon、SHEIN、ebay對比

上線之后,凱麗有一條鏈接一天能有幾十個訂單,做跨境電商的直覺告訴她,應該在Temu快速鋪店占位,在去年10月、11月,她與團隊在Temu“光速”開了十幾個店鋪。

快速行動,讓凱麗“吃到了頭口水”。“最早開的店鋪目前占總GMV的50%,第二梯隊開的三個店占30%,其實我們頭部的三四個店就已經占全部GMV的80%左右,早開店有優勢,店鋪與店鋪之間也會呈現馬太效應。”

在Temu上,她的品類客單價近100元人民幣(約合13.9美元),屬于平臺上中高客單價的商品,聚焦垂直品類的打法,讓她在幾個月里脫穎而出成為KA(關鍵客戶)商家。多個國家站點的飛輪轉動,目前她在Temu平臺已經可以做到月均出貨過萬單。

“即使不算增長,按銷量持平算,預計我們在Temu今年可以有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GMV。”凱麗說。

出單快、操作易、流量高,加上初始低門檻和新平臺紅利……這些對于賣家而言誘惑明顯。自去年9月上線之后,Temu幾乎成為跨境行業最熱門的話題,大多數做跨境的商家都躍躍欲試。

“五環外outside”曾有報道,在位于廣州番禺總部奧園大廈樓下的卸貨區,Temu商家寄送的審版新產品自年初以來不斷增多,一個快遞公司一天至少有1000單審版的快遞,這些快遞背后,是大量賣家在跑步入場。

“超人”買手

Temu不同于一般跨境電商引入第三方賣家店鋪的模式,平臺“買手”成了中樞核心,對內他們與供應商和工廠溝通、選擇產品、確定價格、安排貨流,對外則直面消費者最直接的購買數據。

“Temu買手最開始就像是一個身兼數職的‘超人’,對接供應商、選品、核價、對接庫存周轉、產品市場和運營等都一手包攬,近來隨著業務擴大逐漸開始分化為專門的核價師、市場運營人員。”一位商家向《天下網商》介紹。

她表示,此前和買手線下見過面,后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群組成:“大部分的人是之前多多買菜的崗位轉過來去做拼多多跨境的。還有另外一部分是從SHEIN挖過來的。”

據其介紹,買手根據類目劃分,其KPI考核是類目GMV。商家表示,如果是垂類商家并且有開款能力,會進入買手的視野。如果買手有某種需求,或者要開某類款,會優先找到垂類商家。

據悉,Temu在上線日本站時,因需要主打高客單價產品,部分買手找到商家,提前告知平臺動向尋求合作。

這樣的模式與傳統電商平臺的區別在于,“買手”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成了更為全知全能的角色,通過系統數據掌握什么東西好賣,然后到市場上找到對應款式的產品,迅速的從供應鏈里面找到最低價的,然后去下單。這將平臺大數據和供應鏈資源的優勢,更運用到了極致。

相比傳統電商平臺的店鋪小二,買手與賣家的聯絡反而更緊密。

“賣家對貨品沒有掌控權,因此對于產品宣傳的許多訴求需要及時聯絡買手處理,比如我們連修改標題這件事情都不能自己干,要把這個需求提交給買手,讓他幫忙修改。”上述商家表示。

買手的“能量”,一些商家頗有體會。“對于(拿貨型)的商家,之前買手一般都會控制在每件產品,讓你少的賺幾毛,多的就賺一塊錢兩塊錢,不會再多了。”一位商家在自媒體上表示。她認為,Temu新規則出臺后,這些商家賺不到錢了。

“全托管”模式真的香嗎?

買手制的出現,更多是服務于“全托管模式”。

這是一種更加集約化的平臺模式。賣家更像是供應商,貨品的把控權集中在平臺買手身上,而為店鋪運營投流、物流發貨、售后客服等也全部托管給平臺來做,賣家則在貨品上架前備好向倉庫備好產品庫存即可。

廣州賣家阿麥主營服帽業務,去年做亞馬遜、Shopee業績都不理想,Temu上線后決定“梭哈”全部投入這個全托管的跨境平臺,幾個月來也實現了上千萬的GMV。阿麥發現每天主要日常工作內容從原本的店鋪投流、研究廣告優化和打法、維護管理用戶評價、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大小事,簡化到了“備貨打包”一件事,原本的電商團隊人員換成了成本更低的兼職打包工人,同樣有穩定的出單量。

“全托管是今年的新風口,Temu、SHINE、Tiktok、速賣通‘出海四小龍‘都上線了這一模式。”阿麥告訴《天下網商》,這種重供應鏈、輕運營的模式,對于他這樣能深度定制供應鏈的商家而言是好事,他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產品研發上,而不再被投流、引流等問題牽制。“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做差異化,賣1688上找不到的款,做出我們自己的專利。”

Temu最暢銷的產品

凱麗也對全托管模式持看好態度,“這對于賣家來說一個新的流量渠道,是一個區別于之前所有的電商平臺的新流量渠道。”

而新流量渠道,對于希望打入歐美的跨境賣家而言很重要。在凱麗看來,前幾年風行的獨立站,如今的流量越來越貴、整個生態開始“劣幣驅逐良幣”,“有賣家在上面賣‘洲際導彈’、賣高仿大牌包,甚至黑色地帶的違禁商品……正常的普通商品反而變得沒有市場。”

而最主流的亞馬遜,也被行業里調侃成了“三柜”——一柜送、二柜刷、三柜做秒殺,“背后沒資金實力支撐,很難在平臺中脫穎而出。”

全托管的模式下,相當于是一次重新洗牌,新的大品牌有機會乘著風口跑出來。

但對賣家而言,Temu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賣家沒有掌控權,所有的賣家都只是Temu的供貨商,既不能決定鏈接定價,也不能決定鏈接的流量。

其次,貨退還是不退,也不是商家決定的,買家要退貨,平臺同意就退。

而在賬期上,Temu賬期更長,因為將商品進入倉庫的備貨期,這部分貨品投入的時間成本都是賣家來承擔的,這會加重賣家的現金流壓力。

凱麗介紹,按照Temu規則,回款時間是T+1,也就是用戶簽收后的一天。但實際產品在上架前要經歷進倉、質檢等一系列流程,需近一周左右,再加上出貨到消費者手中簽收要走15-45天,總周期會達到50-60天甚至更久。

“我最直接的體感是,從賬面上看利潤是有的,但手里現金流始終是負的。”凱麗說,“我所知道的大部分賣家與我一樣,300多天下來,手里錢沒有變多的,都變少了。”

同款競價下,誰適合做Temu?

全托管模式,也造成了賣家之間更激烈的競爭,同款商品的利潤被進一步攤薄。

近日,Temu上線“同款競價”新政策之后,賣家“怨聲載道”。所謂同款競價,每周平臺如果有同款的賣家,都要競爭一個最低價格,否則產品會被下架。

搜索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大量賣家曬出自己退店、逃離的帖子,有賣家評價:“原本的風口,現在成了風險。”

義烏一位跨境賣家是主營配飾的中小商家邁克,靠著商貿城的貨源,他年初就進入Temu開店,上架了12個商品。最好的時候,他做到了月出上千單,同樣聚焦相對高客單商品,他月利潤有75000多元,當時他信心滿滿地在朋友圈分享:“預計店鋪今年能賺100萬。”

但“同款競價”規則,把他逼成了“Temu勸退師”。

12個品有9個彈出了降價提醒,直接將他的利潤壓低到幾乎虧本的狀態,如果接受降價,只能是“賺了吆喝賠了買賣”,如果不接受降價,那么同款的競爭者就會先出貨,而自己的貨品因為高價被壓在倉庫,還會被收取超時倉儲費、逾期費等等,貨品如果遭退回或者被處理,最終損失可能更大。

Temu發布的同款競價通知

現在,他決定在把手上的貨賣完就不做了,除了清尾貨庫存,不會再上主力產品。

凱麗也注意到了這個新政策,她認為,目前的Temu相當于在篩選商家,主要有三類賣家適合在Temu上賺錢:

第一種是對供應鏈有強控能力,能拿到最低價的工廠型賣家;

第二種是天然可以接受高庫存、兩三個月長賬期且資金雄厚的賣家;

第三種手里有1688上找不到的款、獨家產品力的賣家。

凱麗原本在1688上拿貨,現在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也開始與供應鏈建立更深度的合作,而她也對Temu同款競價的“狠手”深有體會。

“假設一件產品已經賣出1萬件,你如果同意買手每件降價5元的建議,那么就會直接從賣家賬戶凍結5萬元,接受一次降價,就類似于接受一次罰款,你想不到Temu會要掏出賣家已經揣進口袋的錢。”凱麗說。

另一位跨境電商賣家也表示,Temu已經完全不適合拿貨型的賣家。“如果你不是工廠或者你不是自由款式的品牌賣家,基本上你的底價對他們來講是透明的。”

在她看來,Temu的這種模式并不健康。因為這意味著產品賣出去前,所有風險要自己承擔,包括爆倉、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罰款嚴苛等。

“在任何生意關系里面,只有雙方都賺到錢,這種模式才能走得遠。”她表示。

極致低價,能走通全球嗎?

正如Temu名字,“Team up,Price down(團結起來,價格下降)”,這一次,Temu就將賭注押在了中國極致低價的供給與海外下沉市場的空白點之上。

承載著突破拼多多業務在中國增長天花板的希望,僅從Temu下載量和GMV數據上看,形勢好到出人意料,但來自買賣兩端的種種問題已經浮出水面。實現巨大的流量用燒錢的互聯網打法并不難實現,更大考驗在于,平臺在流量之下,對物流、倉儲、供應鏈和合規等多方面服務的把控能力。

雖然超越SHINE單月GMV的KPI提前達成,但事實上,SHINE已經在跨境領域連續穩步盈利了4年多,而Temu的模式尚未得到驗證,且目前尚處于巨額虧損、燒錢換市場的狀態。

《連線》雜志曾對Temu做了成本分析,且得到公司內部人士的證實,為打入美國市場,每筆訂單平均虧損30美元(約合人民幣216.5元),有金融公司統計,Temu同時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多國開展業務,每年虧損額將達到41.5億至67.3億元人民幣。

《福布斯》也有報道一位“羊毛黨”通過玩游戲、拉新250多人的方式,在Temu薅了價值6000多美元(約合人民幣43391元)的“羊毛”(包括4臺Switch、1臺冰淇淋機和大量孩子衣服和玩具),至今沒有付過一分錢。

愿花兩三百元的成本,只為拉動一個新的消費用戶,這樣的打法在跨境平臺中甚少出現。

Temu海外消費者

《連線》雜志采訪到Temu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的長期目標是讓海外消費者每年從 Temu 購買 30 次,平均訂單額為 50 美元,每個用戶在 Temu 上的花費平均每年1500美元。

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這相當于要讓一個消費者每月至少在Temu上消費2-3次,平均每次購買10多件小商品,這需要用戶在Temu形成長期消費習慣和持續信任才能實現。

就目前的情況看,Temu的流量還極度依賴廣告投入的“強心針”,它似乎正在陷入與Wish相同的陷阱中。同樣是以中國性價比貨品出海為主的跨境平臺,2020年,Wish銷售額達25億美元,當年營銷支出高達17億元。但當它停止廣告投入后立刻風光不再。2022年,Wish年銷售額銳減至約 5 億美元,如今Wish的股價已經跌去87%,虧損還在擴大。

依賴補貼、折扣的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Temu無法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和復購率,很可能將重蹈覆轍。

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危險。近日,Temu通過“小額包裹”實現免稅的入境方法被美國議員指控,并提出管理新的法案,一旦國會通過這一法案加征關稅,那么Temu與供應商苦心經營的“極致低價”將難以實現,這就像是一柄懸在Temu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5年前,拼多多曾在阿里京東雙雄并立的電商市場撕開一道口子,用極致低價奇襲下沉市場拿下7.5億用戶。如今,這一套打法向海外輸出。但顯然,跨境電商比國內流通更為復雜,Temu用拼多多的打法,究竟能否造一個“海外拼多多”,尚未可知。

*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溪县| 河津市| 泽州县| 无为县| 佛教| 凤阳县| 东兴市| 额尔古纳市| 阳信县| 仪陇县| 房山区| 浮梁县| 富民县| 饶平县| 祁阳县| 云浮市| 汕尾市| 固始县| 大余县| 福州市| 岑巩县| 双流县| 垦利县| 山西省| 札达县| 咸宁市| 黄冈市| 沙湾县| 锦屏县| 颍上县| 梁河县| 铜鼓县| 波密县| 舒兰市| 仁怀市| 明光市| 白水县| 高邮市| 岗巴县| 高邑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