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進入6月,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產品的熱度似乎回來了。
6月27日,鹽湖股份(000792.SZ)公告使用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進展情況。此次,鹽湖股份2億資金買入“國投泰康信托黃雀·沐遠14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認購單位為公司全資子公司青海鹽湖投資有限公司。
Wind統計,今年以來,鹽湖股份及其子公司合計已買入信托產品11億元,認購金額已占2022全年凈利潤(22億元)的50%,金額在39家購買信托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居首位。
另據界面新聞梳理,年初至今,鹽湖股份已披露閑置資金理財進展公告5次,僅6月就已兩次披露進展。
“我司具體產品選擇一般都由財務總監及相關領導進行決定,但由于購買的這款信托產品時間短,操作靈活,但收益又相對固定,且高于銀行、貨基等,所以購買的次數也比較多。”有上市公司證代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
據界面新聞梳理,截至6月28日,6月以來,已有8家上市公司披露信托產品購買情況,總認購資金6.64億元,盡管認購規模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6.29億元,但仍較今年5月環比提升超過4成。其中,3家上市公司在信托認購金額上過1億元,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熱情有所升溫。

“整體還是不行,只是比5月份稍好,近期回暖或許和6月份降息有一定關系。”信托專家廖鶴凱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的整體規模已經出現趨勢性下降,或許跟上市公司閑置資金量減少,疊加風險偏好降低有關系。”
而華北某信托公司的一名銷售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上市公司認購情況較往年確實下降了不少。在他看來,行業整體層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暴雷,以及產品收益率下滑都對認購熱情產生了影響。
以今年6月份上市公司的購買情況看,14份信托產品全部為集合資金計劃,產品期限則以2-3個月的短期為主,而去年同時,上市公司認購的信托產品期限則多數在180天以上,其中博聞科技(600883.SH)認購的“平安信托固益聯3M-25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期限甚至長達10年之久。
此外,今年6月份,9款已披露數據的信托產品預計最低收益率均值為4.15%,而去年同期披露數據的產品最低預計收益率均值則為4.71%,且有兩年期產品最低收益率也能達到7%以上。

僅僅與去年同期對比,上市公司認購的信托產品期限便出現了明顯縮短,同時信托產品收益率也有降低。而拉長維度看,今年前六個月,已披露認購信托產品的上市公司共計39家,認購金額合計73.79億元,同比還分別減少27.78%和16.85%。
信托產品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已經出現打折。
“收益率一直都在下降,整個市場情況都差不多,產品發行情況也不太好。”有信托公司產品發行部工作人員梁晨向界面新聞透露。
據此前國投泰康信托研發部統計,2023年1至5月,集合信托產品對應的平均發行收益率6.66%、6.65%、6.67%、6.58%和6.56%;平均成立收益率6.68%、6.67%、6.64%、6.62%和6.59%。

信托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正在持續下降。
而究其原因,廖鶴凱認為,一方面,經濟增長放緩拉低市場整體收益率外,降準降息引導的市場無風險利率下行,也會導致信托預期收益率整體下調。
“利差變大,公司承擔的風險也會提升,因此有必要跟隨市場下調收益率。”梁晨也向記者證實。
另一方面,廖鶴凱還提到,前期部分信托產品風險持續釋放,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自然會下降,風險資產需求減少,同時市場資金寬松,投資者因而更傾向于回報較為穩定的信托產品,也會拉低信托產品的收益率。
此外,“監管發了三分類也明顯是支持資產服務類信托,并壓縮融資類集合信托的,但這也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產品收益率。”在梁晨看來,雖然信托整體的收益率依舊略高于其他理財產品,可實際上,證券類信托產品在市場并沒有太大優勢跟競爭力,對比券商發行的資管產品而言。
“標的都是市場這些股票、指數啥的,從信托買還得多一層收費,信托再投到私募或者資管產品上,何必呢?”梁晨表示,“雖然是讓信托公司轉型,但現在公司其實也比較迷茫。”
站在行業轉型以及收益率持續下行的現實路口,昔日信托理財高銷量的風光還能復刻嗎?
“回不去了”,此次接受采訪的一名信托銷售人員略帶無奈的感嘆到。
(文中梁晨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