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拓荒者”東軟,為何沒成為頂尖的軟件企業?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拓荒者”東軟,為何沒成為頂尖的軟件企業?

為什么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

文|市值榜 武占國

編輯|何玥陽

1997年,遠離市區的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東大軟件園唯一的一棟建筑里,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下線,中國成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個能夠自主制造CT機的國家。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在這之前,中國的醫院需要花費高額外匯進口國外的CT機,裝機不足就罷了,用的還有很多是“二手貨”,出了問題還需要外國的專家來解決。

那臺型號為C2000的CT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CT機等大型醫療設備領域的壟斷,它的背后是東軟集團的前身。

當時的東軟集團可謂是天之驕子。

現在的東軟集團仍然是業內排名靠前的企業,也在分拆子公司,努力打造上市公司集群,近期在港股遞交招股書的東軟熙康,就屬于東軟系。

作為校辦企業,長江存儲給人的印象是具有核心硬科技,而東軟集團被“外包”二字困住良久,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當下的東軟市值也打不過金蝶用友。

在這種情況下,東軟還不斷減少對好資產的控制,推進其上市,這究竟是為什么?本文將回答這些問題。

一、“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用理想主義面對未來,是東軟的董事長劉積仁提到的理念。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劉積仁的確有資本談理想主義,他也經常被媒體問道,從象牙塔里教授到商人,這樣的角色轉換是如何完成的。

起初的劉積仁的確有些理想主義,一心想著將企業研發與學校科研結合起來。

1988年,東軟的前身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剛從國外的劉積仁滿懷雄心地加入了研究室。

但現實是:一間半的研究室房間、三臺破電腦,經費一窮二白。

正如劉積仁所說:“我突然發現我想作為一個好學者的理想,是需要經費來支持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積仁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日企的訂單,這也是東軟邁出的第一步。

盡管第一目標不是做商業,而是試圖做一個技術轉移中心,充當“學校研究與社會應用的橋梁”,東軟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家商業公司。

投身商業帶來了很多錢:在有一張外匯券都了不得的時候,東軟的員工都有一打可以去友誼商店買咖啡、自行車這些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也帶來了很多煩惱:被質疑是否占了學校的便宜,被貼上了“不務正業”這樣的標簽。

錢是靠承接外包賺來的,在現在看來,軟件開發外包是軟件產業鏈最低端的業務,不過在當時那個軟件沒有市場、沒有價值的年代,以外包切入是一種現實主義,更是一種無奈,比如早期金蝶也承接一些外包。

只不過現在的金蝶早已是著名的ERP管理系統及SaaS云服務商,東軟仍然摘不掉外包的帽子。

理想主義不代表用愛發電不求回報,但意味著要把業務做到最好。

代表東軟理想主義的第一個作品,也是最好的作品,是東軟醫療。1997年8月,東軟醫療研制出第一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單層CT機,實現了國內CT機零的突破;2009年,東軟醫療成功研制并發布中國第一臺16層CT:NeuViz 16;中高端領域,2012年,東軟推出中國第一臺64層CT:NeuViz 64。

憑借先進的CT設備,東軟打開了與醫院合作的大門,在此基礎上,東軟又發展出了東軟熙康、望海康信。

東軟的第二個代表作品,是智能駕駛。

東軟成立之初的1991年進入汽車電子領域,2004年成立汽車電子先行技術研發中心,2015年7月,東軟與阿爾派(全球自動駕駛研發領導企業)、沈陽福瑞馳(東軟員工持股平臺)共同投資成立東軟睿馳,進行自動駕駛的研究。

目前,東軟是車企智能座艙的一級供應商。

東軟的第三個代表作品,是智慧城市。

東軟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東軟集團已簽訂智慧城市項目75個,分布于全國9個省,32個市縣,覆蓋人口超過5.5億。東軟數字政府業務服務于68個國家部委及直屬機構,擁有500多家省級典型政府客戶,核心客戶數量超過5000家。

那么,東軟系的這些業務成色如何?

二、光芒被遮蓋

先來看醫療。

國內醫療影像的三巨頭分別是東軟醫療、聯影醫療、邁瑞醫療。

醫療影像設備屬于醫療器械中技術壁壘較高的細分行業,包括CT設備、X線成像設備、超聲設備和磁共振設備。

我國醫療影像設備市場主要被國際廠商主導,比如CT設備,通用旗下的通用醫療占據國內31.5%的市場份額,通用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醫療三大巨頭,合計市占率超過70%。

東軟在醫療影像設備多個細分產品上都是打破外企的壟斷的中國企業,而且一直占據著醫療影像設備多個細分領域行業第四,國產廠商行業第一的位置,但是后勁卻不足。

比如2018年之前,從單層到中高端的64層CT設備,東軟都是國內最早研發的企業,不過,2015年,僅僅成立三年的聯影醫療就發布了64排128層CT,已追上東軟醫療;2018年,聯影醫療發布320排640層超高端CT——uCT960,已超過東軟醫療。

以新增臺數的統計口徑,無論是在低端還是中高端領域,在CT領域東軟醫療都處于落后地位。

比如灼識咨詢數據顯示,64排以下CT國產化率為65%,64排及以上國產化率為35%,聯影均超越東軟,成為新增CT設備國產廠商排名第一的醫療影像企業。東軟只能屈居次席。

在收入規模層面,東軟更是不及邁瑞醫療和聯影醫療,因為有其他醫療診斷等業務的收入,邁瑞醫療2022年收入為303.66億元,聯影醫療收入為92.38億元,招股書顯示,2021年東軟醫療全年收入為28.03億元,2022年上半年收入為15.02億。

從專利的數量來看,截至2021年,聯影醫療的專利數是1700項,邁瑞醫療是1618項,東軟醫療的專利數量只有926項。

無論是專利數量還是收入,東軟都不及后來者聯影醫療和邁瑞醫療。

再看自動駕駛。

目前自動駕駛業務,最核心的技術包括傳感器、高精度地圖、機器學習以及整體解決方案等核心技術,不過自動駕駛距離大規模應用有一段距離,東軟睿馳的自動駕駛技術需要實踐應用的檢驗,至少從目前資本市場自動駕駛公司的估值,東軟排名比較靠后。

東軟的自動駕駛業務涉及整體解決方案和智能座艙等,而東軟的自動駕駛業務的競爭對手包括百度Apollo、華為、騰訊等大廠。

東軟想要在大廠們的競爭下突圍,難度不小。

最后是東軟的智慧城市業務,這項業務始于1999年的對電信、電力、社保、稅收、證券、醫療等幾個行業的數字化改造,東軟稱之為“數字圈地”。

東軟能延伸到這些國有行業為背景的企業做數字化改造業務,多少和其股東背景——東北大學有關。

東軟集團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和成就,但作為校辦企業,東軟本身就擁有更多的資金、人才、資源優勢。

不過,東軟的成長既比不上同有高校背景的長江存儲,也比不上同是軟件行業的金蝶和用友。

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1年,東軟的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速高達84%,遠高于金蝶和用友,但是2015年到2022年,東軟的平均增速只有3%,用友網絡的平均增速10%,高于東軟。

截至6月26日,用友網絡的市值為742億元,東軟集團只有129億元,東軟教育的市值也不足19億元。不只是市值,在PE這樣的估值指標上也多數時候大幅低于用友。

三、市值為什么打不過金蝶用友?

東軟集團收入增速緩慢,市值也比較低的一個原因是東軟在進行分拆上市,原本的一些子公司不再屬于并表范圍,比如東軟醫療、東軟睿馳、東軟熙康目前都只是聯營企業。

玩資本、做投資,東軟已經是老江湖了。

1994年,東軟的年營業收入只有5000萬元,劉積仁就投入5億元在東北大學對面建了一個800畝的軟件園,劉積仁的想法遭到很多人的質疑。

不過東軟的軟件園還是在東北大學、政府、銀行等各方的幫助下建成了,此后,東軟的軟件園,在大連、南海、成都全面開花。后來,證券市場周刊質疑東軟的軟件園項目存在通過軟件園名義“變相”囤地的可能。

在資本運作上,在科創板和港股都提交了招股書的東軟醫療,近期提交了招股書的東軟熙康,這兩家公司在2014年都引入了投資者。

為了能順利引入投資者、推進上市,東軟集團、東軟控股(東軟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和投資者約定如果兩家公司無法在6年之內上市,在一定條件下,前二者會回購股份,回購價的一種方式是按照每年8%的復利進行回購。

這也是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都急于上市的原因。

對于上市這件事,劉積仁是這么看的:東軟將進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為基礎,運用好資本市場,構建企業發展的新生態。

畢竟資本運作比做業務香多了,來錢也快,A股向來不缺這樣的上市公司。

在做業務上,東軟的戰略以及執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東軟是一家軟件研發企業,早期也做過軟件開發,但是因為盜版的原因,東軟并沒有選擇堅持獨立的軟件產品研發。

上世紀90年代,金山的WPS也遇到過盜版問題,甚至被盜版Windows上的Office軟件打得潰不成軍,但是金山依舊堅持重新開發WPS,現在金山辦公已是中國市值最大的軟件公司。

中國軟件企業的外包快速發展幾年之后,IT企業該走什么樣的路,成為軟件行業爭論的核心。

2006年,在中國軟件創新發展與國際化峰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與東軟創始人劉積仁就展開了一場針對中國是否應該走印度軟件外包模式的發言。

劉積仁認為,軟件外包是提升中國軟件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成熟度的最好方式。

倪光南則對軟件外包展開了炮轟,他認為印度因為沒有國內市場支撐,只能走“軟件外包”模式,而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比如制造業就對嵌入式軟件有著很大的需求。

倪光南的言外之意是,像東軟這樣的企業應該去做擁有自主版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Office等平臺性基礎軟件,而不應該依賴于西方、跨國公司的外包訂單。

也是2006年,金蝶徹底退出了外包業務。

2011年,東軟20周年,劉積仁在接受采訪時說,“軟件人工低成本時代已經過去”“軟件外包模式將進入死胡同。”

他還說,未來十年,東軟的年營收將增長到250億元。

實際上,2021年,東軟集團收入87.35億元,加上已經上市的東軟教育,謀求上市的熙康、醫療和望海康信,也就150億元。

把活下來當首要任務沒有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展自身也沒有錯,怕的是賺快錢、賺容易的錢成為一種路徑依賴、根植于企業文化當中,那企業就很難踐行理想主義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市值榜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四川
专注价值与风险发现,助力投资决策

下載界面新聞

“拓荒者”東軟,為何沒成為頂尖的軟件企業?

為什么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

文|市值榜 武占國

編輯|何玥陽

1997年,遠離市區的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東大軟件園唯一的一棟建筑里,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下線,中國成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個能夠自主制造CT機的國家。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在這之前,中國的醫院需要花費高額外匯進口國外的CT機,裝機不足就罷了,用的還有很多是“二手貨”,出了問題還需要外國的專家來解決。

那臺型號為C2000的CT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CT機等大型醫療設備領域的壟斷,它的背后是東軟集團的前身。

當時的東軟集團可謂是天之驕子。

現在的東軟集團仍然是業內排名靠前的企業,也在分拆子公司,努力打造上市公司集群,近期在港股遞交招股書的東軟熙康,就屬于東軟系。

作為校辦企業,長江存儲給人的印象是具有核心硬科技,而東軟集團被“外包”二字困住良久,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當下的東軟市值也打不過金蝶用友。

在這種情況下,東軟還不斷減少對好資產的控制,推進其上市,這究竟是為什么?本文將回答這些問題。

一、“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用理想主義面對未來,是東軟的董事長劉積仁提到的理念。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劉積仁的確有資本談理想主義,他也經常被媒體問道,從象牙塔里教授到商人,這樣的角色轉換是如何完成的。

起初的劉積仁的確有些理想主義,一心想著將企業研發與學校科研結合起來。

1988年,東軟的前身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剛從國外的劉積仁滿懷雄心地加入了研究室。

但現實是:一間半的研究室房間、三臺破電腦,經費一窮二白。

正如劉積仁所說:“我突然發現我想作為一個好學者的理想,是需要經費來支持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積仁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日企的訂單,這也是東軟邁出的第一步。

盡管第一目標不是做商業,而是試圖做一個技術轉移中心,充當“學校研究與社會應用的橋梁”,東軟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家商業公司。

投身商業帶來了很多錢:在有一張外匯券都了不得的時候,東軟的員工都有一打可以去友誼商店買咖啡、自行車這些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也帶來了很多煩惱:被質疑是否占了學校的便宜,被貼上了“不務正業”這樣的標簽。

錢是靠承接外包賺來的,在現在看來,軟件開發外包是軟件產業鏈最低端的業務,不過在當時那個軟件沒有市場、沒有價值的年代,以外包切入是一種現實主義,更是一種無奈,比如早期金蝶也承接一些外包。

只不過現在的金蝶早已是著名的ERP管理系統及SaaS云服務商,東軟仍然摘不掉外包的帽子。

理想主義不代表用愛發電不求回報,但意味著要把業務做到最好。

代表東軟理想主義的第一個作品,也是最好的作品,是東軟醫療。1997年8月,東軟醫療研制出第一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單層CT機,實現了國內CT機零的突破;2009年,東軟醫療成功研制并發布中國第一臺16層CT:NeuViz 16;中高端領域,2012年,東軟推出中國第一臺64層CT:NeuViz 64。

憑借先進的CT設備,東軟打開了與醫院合作的大門,在此基礎上,東軟又發展出了東軟熙康、望海康信。

東軟的第二個代表作品,是智能駕駛。

東軟成立之初的1991年進入汽車電子領域,2004年成立汽車電子先行技術研發中心,2015年7月,東軟與阿爾派(全球自動駕駛研發領導企業)、沈陽福瑞馳(東軟員工持股平臺)共同投資成立東軟睿馳,進行自動駕駛的研究。

目前,東軟是車企智能座艙的一級供應商。

東軟的第三個代表作品,是智慧城市。

東軟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東軟集團已簽訂智慧城市項目75個,分布于全國9個省,32個市縣,覆蓋人口超過5.5億。東軟數字政府業務服務于68個國家部委及直屬機構,擁有500多家省級典型政府客戶,核心客戶數量超過5000家。

那么,東軟系的這些業務成色如何?

二、光芒被遮蓋

先來看醫療。

國內醫療影像的三巨頭分別是東軟醫療、聯影醫療、邁瑞醫療。

醫療影像設備屬于醫療器械中技術壁壘較高的細分行業,包括CT設備、X線成像設備、超聲設備和磁共振設備。

我國醫療影像設備市場主要被國際廠商主導,比如CT設備,通用旗下的通用醫療占據國內31.5%的市場份額,通用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醫療三大巨頭,合計市占率超過70%。

東軟在醫療影像設備多個細分產品上都是打破外企的壟斷的中國企業,而且一直占據著醫療影像設備多個細分領域行業第四,國產廠商行業第一的位置,但是后勁卻不足。

比如2018年之前,從單層到中高端的64層CT設備,東軟都是國內最早研發的企業,不過,2015年,僅僅成立三年的聯影醫療就發布了64排128層CT,已追上東軟醫療;2018年,聯影醫療發布320排640層超高端CT——uCT960,已超過東軟醫療。

以新增臺數的統計口徑,無論是在低端還是中高端領域,在CT領域東軟醫療都處于落后地位。

比如灼識咨詢數據顯示,64排以下CT國產化率為65%,64排及以上國產化率為35%,聯影均超越東軟,成為新增CT設備國產廠商排名第一的醫療影像企業。東軟只能屈居次席。

在收入規模層面,東軟更是不及邁瑞醫療和聯影醫療,因為有其他醫療診斷等業務的收入,邁瑞醫療2022年收入為303.66億元,聯影醫療收入為92.38億元,招股書顯示,2021年東軟醫療全年收入為28.03億元,2022年上半年收入為15.02億。

從專利的數量來看,截至2021年,聯影醫療的專利數是1700項,邁瑞醫療是1618項,東軟醫療的專利數量只有926項。

無論是專利數量還是收入,東軟都不及后來者聯影醫療和邁瑞醫療。

再看自動駕駛。

目前自動駕駛業務,最核心的技術包括傳感器、高精度地圖、機器學習以及整體解決方案等核心技術,不過自動駕駛距離大規模應用有一段距離,東軟睿馳的自動駕駛技術需要實踐應用的檢驗,至少從目前資本市場自動駕駛公司的估值,東軟排名比較靠后。

東軟的自動駕駛業務涉及整體解決方案和智能座艙等,而東軟的自動駕駛業務的競爭對手包括百度Apollo、華為、騰訊等大廠。

東軟想要在大廠們的競爭下突圍,難度不小。

最后是東軟的智慧城市業務,這項業務始于1999年的對電信、電力、社保、稅收、證券、醫療等幾個行業的數字化改造,東軟稱之為“數字圈地”。

東軟能延伸到這些國有行業為背景的企業做數字化改造業務,多少和其股東背景——東北大學有關。

東軟集團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和成就,但作為校辦企業,東軟本身就擁有更多的資金、人才、資源優勢。

不過,東軟的成長既比不上同有高校背景的長江存儲,也比不上同是軟件行業的金蝶和用友。

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1年,東軟的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速高達84%,遠高于金蝶和用友,但是2015年到2022年,東軟的平均增速只有3%,用友網絡的平均增速10%,高于東軟。

截至6月26日,用友網絡的市值為742億元,東軟集團只有129億元,東軟教育的市值也不足19億元。不只是市值,在PE這樣的估值指標上也多數時候大幅低于用友。

三、市值為什么打不過金蝶用友?

東軟集團收入增速緩慢,市值也比較低的一個原因是東軟在進行分拆上市,原本的一些子公司不再屬于并表范圍,比如東軟醫療、東軟睿馳、東軟熙康目前都只是聯營企業。

玩資本、做投資,東軟已經是老江湖了。

1994年,東軟的年營業收入只有5000萬元,劉積仁就投入5億元在東北大學對面建了一個800畝的軟件園,劉積仁的想法遭到很多人的質疑。

不過東軟的軟件園還是在東北大學、政府、銀行等各方的幫助下建成了,此后,東軟的軟件園,在大連、南海、成都全面開花。后來,證券市場周刊質疑東軟的軟件園項目存在通過軟件園名義“變相”囤地的可能。

在資本運作上,在科創板和港股都提交了招股書的東軟醫療,近期提交了招股書的東軟熙康,這兩家公司在2014年都引入了投資者。

為了能順利引入投資者、推進上市,東軟集團、東軟控股(東軟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和投資者約定如果兩家公司無法在6年之內上市,在一定條件下,前二者會回購股份,回購價的一種方式是按照每年8%的復利進行回購。

這也是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都急于上市的原因。

對于上市這件事,劉積仁是這么看的:東軟將進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為基礎,運用好資本市場,構建企業發展的新生態。

畢竟資本運作比做業務香多了,來錢也快,A股向來不缺這樣的上市公司。

在做業務上,東軟的戰略以及執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東軟是一家軟件研發企業,早期也做過軟件開發,但是因為盜版的原因,東軟并沒有選擇堅持獨立的軟件產品研發。

上世紀90年代,金山的WPS也遇到過盜版問題,甚至被盜版Windows上的Office軟件打得潰不成軍,但是金山依舊堅持重新開發WPS,現在金山辦公已是中國市值最大的軟件公司。

中國軟件企業的外包快速發展幾年之后,IT企業該走什么樣的路,成為軟件行業爭論的核心。

2006年,在中國軟件創新發展與國際化峰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與東軟創始人劉積仁就展開了一場針對中國是否應該走印度軟件外包模式的發言。

劉積仁認為,軟件外包是提升中國軟件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成熟度的最好方式。

倪光南則對軟件外包展開了炮轟,他認為印度因為沒有國內市場支撐,只能走“軟件外包”模式,而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比如制造業就對嵌入式軟件有著很大的需求。

倪光南的言外之意是,像東軟這樣的企業應該去做擁有自主版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Office等平臺性基礎軟件,而不應該依賴于西方、跨國公司的外包訂單。

也是2006年,金蝶徹底退出了外包業務。

2011年,東軟20周年,劉積仁在接受采訪時說,“軟件人工低成本時代已經過去”“軟件外包模式將進入死胡同。”

他還說,未來十年,東軟的年營收將增長到250億元。

實際上,2021年,東軟集團收入87.35億元,加上已經上市的東軟教育,謀求上市的熙康、醫療和望海康信,也就150億元。

把活下來當首要任務沒有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展自身也沒有錯,怕的是賺快錢、賺容易的錢成為一種路徑依賴、根植于企業文化當中,那企業就很難踐行理想主義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怀宁县| 兴仁县| 古浪县| 五莲县| 五华县| 阳信县| 阜新| 上犹县| 堆龙德庆县| 襄城县| 香格里拉县| 滦平县| 瑞金市| 台州市| 碌曲县| 额济纳旗| 舒兰市| 大洼县| 南昌县| 石首市| 会昌县| 右玉县| 沙洋县| 都匀市| 蒙山县| 漳州市| 西藏| 平凉市| 乐清市| 靖州| 工布江达县| 贵港市| 循化| 吉林省| 泽库县| 怀远县| 安宁市| 长兴县| 大方县| 鞍山市|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