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中國市場淡出主流視野的斯巴魯近期出現了重大股權變動。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發生了多項變更。在股東及出資信息一欄中,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退出,株式會社斯巴魯成為全資控股股東。隨著中資方龐大集團的退出,企業類型也由中外合資轉為外國法人獨資。
在股東信息發生變動后,斯巴魯中國同樣對高層進行了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此前擔任董事(理事)、經理、監事的常安全、濱道弘典、湊佳紀、董沖、沈寶東、久保田朋弘等人退出,伊野圭吾與小清水邦周則新進擔任監事和董事。
界面新聞致電斯巴魯展廳了解到,目前展廳仍在正常經營,車輛銷售、新車預定以及維修保養等業務均可正常進行。展廳銷售人員表示,龐大集團此前擔任的是斯巴魯的品牌經銷商,股權變動不會對品牌產生較大影響,據他了解目前北京地區的6家展廳均在正常營業。
公開信息顯示,斯巴魯中國成立于2006年3月,注冊資本29.5億日元,由斯巴魯與龐大集團共同持股,持股占比分別為60%與40%,雙方各自認繳了17.7億日元和11.8億日元。公司主要業務是作為總經銷商在國內進口并向品牌經銷商批發斯巴魯車型,同時還進行售后服務、汽車零配件進出口、技術支持、經銷商培訓等相關業務。
上述銷售人員表示,龐大集團的退出可能會對經銷商經營產生部分影響,“日后批發新車、零件訂購、店內銷售培訓和技術支持的渠道與方式大概率會發生變化,不過目前還沒有接到任何通知,這些方面仍一切照舊。”
其實,龐大集團轉讓斯巴魯中國股權在去年就已初現端倪。2022年8月26日,龐大集團發布公告稱,斯巴魯要求龐大集團以2.65億元的價格,向其轉讓所持有的全部斯巴魯中國股權。根據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的判決結果,斯巴魯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收購龐大集團手中40%的股權,并要求龐大集團在裁決做出后的30天內進行股權轉讓。
在判決下達不到一個月后,斯巴魯中國的法人代表就由龐慶華變更為了小松利充。3天后,小松利充正式就任斯巴魯中國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中國市場,斯巴魯是一個邊緣化的品牌,銷量表現不佳。目前,斯巴魯在華共有5款車型在售,涉及SUV與雙門跑車等車型,均采用進口模式,售價普遍在20萬元以上。
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斯巴魯進口車銷量為2.4萬輛,2019年銷量微增至2.5萬輛后,2020年和2021年斯巴魯中國銷量持續下跌,分別為2.2萬輛和1.7萬輛。2022年,斯巴魯在中國市場銷量僅有1.1萬輛,同比下滑35%。
在今年3月爆發的燃油車價格戰中,斯巴魯也響應發布了補貼政策,部分車型置換補貼達到了1萬元。然而,優惠并未換來銷量增長,今年4月斯巴魯在華銷量跌至不足200輛。
有觀點認為,在中國市場缺乏投入,產品矩陣較為薄弱是斯巴魯在國內市場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只采用進口模式帶來的較高售價,也很難讓斯巴魯快速進行市場規模擴張。
不過,業內也將收購龐大集團股權視為斯巴魯進行變革邁出的第一步。在完成股權收購后,斯巴魯將實現獨資發展,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決相關問題。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曾對界面新聞表示,如斯巴魯等小眾品牌想要在中國市場生存,應該以邊際利潤的思維運營中國市場,將中國僅僅作為銷售市場,以最低成本把現有產品引進中國來賣,擴大規模效益。
“如果中國是志在必得的戰略市場,品牌需要主動適應中國市場,為中國用戶提供本土化制造、銷售產品并提供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