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任建新
通過港交所聆訊上市在即,Keep卻高興不起來。
特殊三年造就的逆勢增長神話即將終結,公司用戶規模增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大幅放緩,正在逼近自己的天花板;另外,無論是廣告、會員還是健身器材,公司始終未能找到理想的變現模式。去年開始興起的賣獎牌模式,實際上是一條平臺變現的窄路,很難成為盈利擔當。
天花板
6月21日,數次沖擊港股IPO的Keep,終于通過聆訊,即將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
屢戰屢敗仍屢敗屢戰背后,是公司即將遭遇天花板,如果再不趁著增長期完成上市,走上下坡路之后恐怕會更難。
2014年7月,王寧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當年9月便創立Keep,“自律給我自由”的Slogan深入人心。當你以為Keep已經是一家老牌互聯網小巨頭的時候,其1991年出生的創始人,到現在不過才32歲。
作為移動互聯網市場的后起之秀,Keep靠著線上健身的概念,8年完成9輪融資,Ventech China、BAI資本、晨興創投、紀源資本、高盛中國、騰訊投資等巨頭爭相下注,公司從一級市場拿到超過40億元子彈。
在資本的加持之下,Keep一路狂奔,APP 2015年上線,2016年便達到千萬月活,2019年訂閱會員100萬,2021年月活4000萬、2022年訂閱會員350萬,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線上健身平臺。
不過,現在,Keep正在逼近自己的天花板。
2020年-2022年,公司平均月活分別為2973.4萬、3435.8萬、3638.8萬,增速大幅放緩。從季度數據來看,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去年上半年,Keep平均月活的同比增速均超過10%,下半年便跌破10%甚至出現負增長。
最近3年,Keep平臺的會員滲透率分別為6.4%、9.5%、10.0%,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同期,其運動產品客戶的會員滲透率分別為41.2%、51.8%、45.1%,已經出現下滑的趨勢。
整體上來看,Keep用戶的粘性已經出現松動的跡象,值得警惕。例如,最近3年,公司月活用戶的月均鍛煉次數分別為5.0次、4.1次、4.8次,訂閱用戶的月均鍛煉次數分別為10.9次、7.2次、7.8次;月會員留存率分別為73.3%、71.7%、65.3%……
此前幾年,日常健身場景受阻,造就了Keep的黃金發展時期,公司確實在前幾年實現了難能可貴的逆勢增長。如今,線下健身場景恢復,其增長情況,應該不會太理想。
而且,內外環境的變化,正在拉緊Keep的韁繩。
一方面,健身人口的增長進入平緩區間,將抑制Keep的增量獲取。
另外,Keep創立近10年,眾多投資機構陪跑,公司控制虧損甚至是穩定盈利的需求,越來越高。
2020年-2022年,Keep營業收入分別為11.07億元、16.20億元、22.12億元,經營虧損1.28億元、9.68億元、7.89億元,如果算上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最近3年的虧損累計超過50億元。
這主要是因為,Keep早年燒錢力度非常大。2020年-2022年,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02億元、9.56億元、6.46億元,其中,流量獲取成本分別為9330萬元、3.35億元、1.59億元。
近年增速有所下滑,或許正與其削減營銷費用有關。接下來,控制費用擠利潤的力度可能會更大。
現階段而言,增長,仍然是移動互聯網平臺價值評估的第一要點。當基礎的增長都無法繼續,Keep如何講出新的故事來?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近年Keep已將其線下健身業務Keepland,作為業務拓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去年在北京完成百店計劃,今年預計開店80家,謀求增長的同時探索更多元化的業務模式。
賣獎牌
互聯網平臺的變現模式,不外乎三種:直接向用戶收取會員費;將用戶的注意力作為資源,出售給廣告客戶;向用戶出售商品。
其中,最簡單粗暴的便是廣告。不過,這種盈利模式需要以海量用戶為基礎;對于Keep這種工具型的平臺而言,廣告對于用戶體驗的消耗較為明顯。抖音、快手可以給Keep、Soul引流,反之則不行。
所以,Keep的廣告業務很難做大,到現在也只有1個多億的收入,占比不到10%,去年還出現了下滑趨勢。
收會員費,想象空間和業務價值比廣告模式稍大。不過,用戶購買會員身份的前提是,能從這個平臺獲得對等的內容權益。
這就對平臺的內容供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類似于長視頻網站的運作模式:優愛騰芒持續投資內容;B站生態失衡,UP主停更、用戶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畢竟,優質的內容供給,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最近3年,以PGC為主要內容生產模式的Keep,其內容相關成本分別為1215.5萬元、3396.4萬元、6461.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1%、2.1%、2.9%。
所以,這說到底也是一種性價比不高、天花板不低的變現模式。
前幾年,Keep根據社區的特點,滿足用戶需求,開發了一系列Keep品牌的運動產品。
2019年,公司推出第一代Keep智能單車,售價1299元-4999元。公司的產品,涉及到健身場景的方方面面,包括跑步機、智能手環、智能秤,健身裝備、運動服飾,甚至是雞胸肉等健身食品。截至目前,Keep已經成為中國智能單車老大,也是最大的瑜伽墊品牌。
幾年過去,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已經成為Keep最大的收入來源。現在的Keep,其實演變成了一家以興趣社群為切入點的健身器材公司。
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公司對外采購商品,貼牌出售給用戶,這種純粹靠品牌溢價的商業模式,并不能形成持續的影響力。
此前,Keep港股上市屢戰屢敗,主要原因便是市場對公司的變現能力存疑。
迷茫之中,Keep誤打誤撞般地找到了一個一本萬利的盈利模式——獎牌。
Keep在平臺上發起活動,用戶報名參與,報名費多為39元,用戶開啟Keep完成相關運動,即可獲得一塊專屬獎牌。
這種有Keep和相關IP加持的獎牌,就是這個健身社群的社交貨幣,到了朋友圈和小紅書等社交媒體。
此前,有業內人士稱Keep光靠賣獎牌掙了5個億。公司并未披露詳細數據,不過,虛擬賽事確實幫助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板塊實現大幅增長,最近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62%。
但是,隨著Keep體系內的獎牌數量越來越多,用貨幣學來解釋,象征資本的價值邊際遞減,恐怕也很難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這種“投機取巧”,其實也解決不了Keep的根本問題。
天花板將至,沒有成熟的變現模式,Keep上市的意義何在?要知道,Keep的老師,號稱健身界Apple的Peloton,因為幾乎同樣的原因,市值較其巔峰跌去95%,連賣身都無人接盤,只得自降身價融資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