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周日發布報告指出,現在既是中國經濟復蘇的恢復性增長期,也是各種風險顯化和矛盾的爆發期,經濟復蘇的痛點和難點集中表現在五個“20%”,集中治理好這五個“20%”也就牽住了中國經濟的“牛鼻子”。
報告提到的五個“20%”包括青年群體調查失業率超20%,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超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下降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0%和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高達20%。
報告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表示,在經濟復蘇進程中出現了五個“20%”的情況極為反常,表明相關領域的壓力已經突破了自我修復能力,不僅難以期待隨著經濟復蘇自動好轉,反而會形成局部領域的惡性循環。對此,必須及時介入,在宏觀調控下出臺專項治理方案,配合宏觀政策調整。
防疫政策優化后,中國經濟重啟效應非常明顯,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為4.5%,比去年四季度提升1.6個百分點,超過市場預期。不過二季度以來,經濟修復進程明顯放緩,生產和需求端均出現不同程度走弱。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三方面問題,第一是經濟修復仍不充分,總需求相對不足問題較為明顯。二是宏觀經濟的回暖向居民就業和收入狀況改善的傳導存在時滯和阻礙,就業和收入創造效應下滑。三是宏觀經濟回暖向企業績效狀況改善的傳導存在阻礙,利潤創造效應下降,不同產業和所有制層面,企業績效惡化都存在擴大態勢?!眲怨庹f。
他還表示,在經營主體績效惡化和土地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及預期。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債務運轉出現困難,政府總支出增速低于年初預算目標。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包括適度上調經濟增長目標并追加匹配的政策措施,更加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優化宏觀調控方式等。
報告稱,考慮到今年經濟增長向微觀基礎傳導效應減弱,尤其是就業、收入和利潤創造效應下降,而微觀基礎亟待修復,建議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作為全年宏觀調控的底線目標而非基準目標,以此確立下半年的宏觀政策定位,促進經濟實現更為充分的復蘇。
報告還提出,隨著經濟步入疫后復蘇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要從短期救助轉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拓展,建議加大擴內需力度,特別是促消費和穩投資力度,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蘇的順利切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應盡快出臺更為明確的操作方案,積極回應市場期待。
宏觀政策上,財政政策方面,報告稱,可以利用財政擴張資金,出臺規模性消費刺激和收入補貼計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振市場需求。減稅降費要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和收入分配改革過渡,從而調動居民消費積極性。
“一方面,要積極優化個稅改革方案,減少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第二方面,要做好針對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補貼預案,防止經濟波動對低收入者造成過度沖擊。第三,要制定對中產階層的消費啟動戰略,特別是消費升級的促進戰略?!眻蟾娣Q。
報告還建議,在2035年前,每年發行1.5萬億元1年期數字人民幣,按照每人1000元標準全面發放,以保民生、促消費和穩增長,該政策直達家庭部門,不存在中間環節,可以確保及時高效發放到位。
“在需求收縮和物價低迷的背景下,該政策不會產生較大通脹壓力。按照70%的實際使用率和1倍的消費乘數效應保守估算,本項舉措可以拉動年度經濟增速提升0.9個百分點。”報告稱。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提到,今后一段時間,貨幣政策應更加注重加強預期管理,引導社會預期,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扭轉市場悲觀預期,就必須打破“小步微調”的調控節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應通過適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大幅降低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的手段,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溢價加點進行有效對沖。
報告表示,在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要優化宏觀調控方式,在政策層面做出一些明確和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超越常規的政策組合。
“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要以擴張性財政政策為主,輔以寬松貨幣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責任主體要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政府為輔;擴張財政政策的實施方式應以補貼政策為主,以稅費減免為輔;財政補貼的對象要以家庭部門直接補貼為主,企業部門間接補貼為輔?!眲怨庹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