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近兩年,受疫情反復、集采常態化、國產品牌崛起等諸多大事件的影響,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格局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尤其是在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骨科、微創外科、IVD、電生理、血管介入等細分領域, 國產品牌開始集體圍攻跨國巨頭,搶占曾屬于跨國械企的市場份額。
例如,醫學影像領域,東軟、聯影、寬騰、明峰等國產品牌已與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展開正面競爭;手術機器人領域,微創機器人、精鋒醫療、思睿哲等中國企業與一枝獨秀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打起價格戰;微創外科領域,康基、賽諾微、健適、厚凱等國產品牌正搶奪曾被強生、美敦力、奧林巴斯壟斷的超聲刀和吻合器市場……
面對中國品牌的圍攻,強生、美敦力、史賽克、直覺外科、奧林巴斯、西門子醫療、GE醫療、飛利浦等跨國器械巨頭在做什么?中國市場的變化對跨國器械巨頭的營收有何影響?中國品牌是否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
技術戰、價格戰與集采之戰,巨頭深思退出還是堅持?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是帶量集采,一手握著全國市場份額的分配權、一手拿著產品定價權(議價權),醫保局正在迅速重塑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格局。
面對危險與機遇并存的集中帶量采購,有的跨國器械巨頭表示“卷不動了”,選擇退出中國市場;有的則更積極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誓必從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中分走一杯羹。
例如,2023年3月,全球第三大骨科巨頭捷邁邦美原業務板塊ZimVie宣布,受脊柱國采影響,計劃將旗下脊柱業務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此前,周期為3年的脊柱類國采落地,中標企業將瓜分中國脊柱耗材市場,而未中標企業則在3年內幾乎完全失去競爭資格。其中,相比于集采前強生、美敦力、史賽克等外資品牌占據60%以上市場份額,集采后威高骨科、三友醫療等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將迅速提升,改寫脊柱市場格局。
另外,與ZimVie不同,羅氏和貝克曼在前期體驗了未中標的痛苦后,后續果斷選擇參與集采。2021年,安徽省免疫試劑集采中,羅氏、貝克曼均未中標。到了2022年底,在江西省醫保局牽頭的采購期為2年的23省肝功生化試劑集采中,羅氏、貝克曼積極參與,并中標拿到一定市場份額。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中標企業而言,雖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但若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可能對產品利潤空間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另外,若產品銷量增長有限,甚至市場份額有所減少,將明顯影響公司的營收與利潤。”
不過,不管如何,國產品牌正依托集中帶量采購機遇圍攻跨國巨頭,而跨國械企也開始積極參與集采,奮力奪回市場。
其次是大批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實現技術突破,藥監局批準越來越多的高端創新醫療器械上市,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
例如,在強生、美敦力壟斷的中高端吻合器市場,國內企業英途康、賽諾微、天臣醫療、派爾特醫療、逸思醫療、風和醫療、健適醫療、康基醫療、戴維醫療等均實現了技術突破,目前已有多款高端電動吻合器獲批上市,正搶占被壟斷的市場。
在醫學影像領域,原本“GPS”三分天下,但如今,東軟醫療推出了全球轉速最快螺旋CT,機體旋轉一周僅需0.235s;聯影醫療發布了全球首款人體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納米維景研發出了全球首臺全身醫用多源靜態CT……隨著國產品牌打破技術封鎖,實現從低端到高端的突破,醫學影像領域競爭將更加激烈,其市場格局也將從三分天下變為群雄逐鹿。
除此外,國產品牌在內窺鏡、超聲刀、CGM、電生理等諸多細分領域也實現了技術突破,且相關產品已獲批上市,開始與跨國器械巨頭在市場上展開正面競爭。
最后,隨著行業參與者增多,市場競爭加劇,多個細分市場打響了價格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手術機器人領域,以往獨霸中國市場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產品均價為2300萬元。如今,多個國產手術機器人獲批,并正以價格優勢蠶食市場。其中,微創機器人、精鋒醫療的腔鏡手術機器人中標價為1400萬-1700萬元,思睿哲的腔鏡手術機器人SR1000的中標價為538萬元,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均價的1/4。
綜合來看,隨著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開展集采、技術、價格“三大戰役”,跨國器械巨頭原本占據的市場份額正被國產品牌迅速蠶食。同時,跨國械企也在思考應對之策。
市場劇變,全球械企巨頭聚焦中國
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變化,越來越牽動著跨國巨頭的心。如今,美敦力、強生、GE醫療等巨頭在財報中正越來越多的提及中國。
5月25日, 美敦力發布的2023財年(2022年4月30日-2023年4月28日)和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在外科創新業務板塊,美敦力有機增長4%。但 如果排除中國省級吻合器帶量采購的影響,其增長則達到8%。
同時,美敦力預計在2023財年結束時,中國市場業務將有一半以上受帶量采購影響,到2024財年結束這一比例將擴大至80%。
強生發布的2022年年報顯示,其醫療器械板塊中,外科手術是第一大業務,骨科是第二大業務。而 這兩大業務在中國均遭遇了集采。從數據看,強生美國市場增長5.4%,全球其他地區下滑2.3%( 主要受中國影響)。同時,骨科領域,創傷和脊柱業務出現下滑。
除此外, 西門子醫療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影像業務在可比的基礎上增長5.2%,其中磁共振成像拉動增長。從地區角度來看,亞太日本地區實現大幅增長,美洲地區增長強勁。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收入適度增長,而 中國地區則因新冠疫情而有所下降。
GE醫療也在最新財報中指出, 受中國手術量減少、生產材料通脹壓力和產量下降的影響,GE醫療的醫藥診斷業務收入為4.73億美元,下降5%。
對于劇變中的中國市場,美敦力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Geoff Martha近期發表了評論: “ 我在一年或一年半以前很難理解帶量采購政策,但現在我們已接受了這一改變,并將其納入財務預期和指引中。 我們預計,去年由于帶量采購我們的業績有所下滑,今年業績將持平,而往后將回到高個位數、兩位數的增長率。老實講,也許中國市場的增長甚至會比我們預計的更加強勁。”
另外,如今的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變得更像承包制,供應商更少,采購量更大,合同也更多。而針對上述變化,跨國械企巨頭也在通過多種舉措應對。例如,強生在2022年裁員骨科業務超500人,且中國區兩位高管已經離任;美敦力調整中國心血管平臺架構,將傳統的7各團隊合并為3個,由三位負責人領導,以降低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減輕降價帶來的營銷……
可以看到,雖然跨國械企們在努力應對市場變化,但仍然難擋中國品牌的崛起。不過,除了市場打法層面的應對,這些跨國械企也在戰略層面做出了改變。
被圍攻的跨國巨頭,正在瘋狂砸錢
從戰略上看,諸多跨國器械巨頭正憑借其資金優勢通過本土化、合作中國企業、創新孵化、研發新技術等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搶奪市場份額。
一、用真金白銀砸出國產待遇
近年來,國家對國產醫療器械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但對進口產品做出了一定限制。
國務院辦公廳此前印發的《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國產藥品和醫療器械能夠滿足要求的,政府采購項目 原則上須采購國產產品,逐步提高公立醫療機構國產設備配置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規定,進口產品是指通過中國海關報關驗放進入中國境內且產自關境外的產品。外資械企在國內生產的醫療設備產品也算國產,同樣享受國產待遇。
基于上述規定, 越來越多的跨國器械巨頭選擇“打不過就加入”,加速實施本土化戰略。
其中,2023年4月,奧林巴斯決定首次將核心產品放到日本以外地區生產,在中國設立醫療器械產品生產研發基地。
2023年6月,美國直觀外科與復星醫藥組建的合資公司直觀復星,獲批了“胸腹腔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這意味著本土化生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式獲批上市。
除此外,其他跨國器械巨頭早已提前布局本土化,如美敦力已在中國設立1個研發中心、2個創新中心、3大生產基地;西門子醫療在深圳建立了生產和研發磁共振基地;GE醫療在中國建有四大全球生產基地;飛利浦在蘇州建立了其全球唯一的綜合性影像產品基地……
截至目前,跨國器械巨頭在中國投資建廠的本土化戰略已取得一定成效,其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已贏得國產醫療器械待遇。 如今,已有外資品牌在多個不接受進口投標的公開招標中實現以國產身份中標,如《江蘇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設備購置(影像類)公開招標采購》明確不接受進口產品,但飛利浦的呼吸機以國產身份成功中標。
二、大把資金“燒”進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
除了生產本土化,跨國器械巨頭還通過孵化、投資、合作等方式融入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
在孵化方面,許多跨國器械巨頭已在國內建設孵化器或創新中心,如波士頓科學在成都高新區設立西部首個創新中心;史賽克在上海籌備建設創新中心……隨著孵化器與創新中心的建設與投用,跨國器械巨頭正快速拉近與中國創新企業的距離。
在投資方面,美敦力設立的中國I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了約10家中國初創醫療企業;飛利浦于2022年獨家戰略投資PET/CT領域中國公司賽諾聯合。通過投資和孵化,跨國器械巨頭正進一步融入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
在合作方面, 集采之后,越來越多的跨國械企開始與國內醫藥流通龍頭合作,以降低其成本。 例如,美敦力、丹納赫、安捷倫、佳能、愛德華、GE醫療等紛紛與國藥器械及所屬企業簽約合作;強生也與九州通簽訂三年戰略合作協議。除了經銷、流通方面的合作外,跨國械企還與國內企業在創新上展開合作,如史賽克與海泰新光合作研發生產4K高端內窺鏡解決方案;愛德華與邁瑞醫療合作研發生產第五代智能監護儀……
另外,跨國器械巨頭也在收購優秀的國內醫療企業,如美敦力收購康輝、波科收購先瑞達。通過對中國創新企業的投資孵化、對優秀企業的收購以及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跨國器械巨頭正加速融入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并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三、投錢研發,以創新對創新
在動脈網采訪的國內器械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在面對跨國械企競爭及行業集采難題時,均計劃以創新應對,希望通過快速研發、迭代出創新產品,贏得市場競爭。
事實上,跨國器械巨頭也在通過技術創新應對逐漸內卷的市場。
例如,醫學影像領域,光子計數成像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增長的優先領域。因此,GE醫療、飛利浦、佳能、三星等跨國巨頭均加速推進光子計數CT的研發。
電生理領域,脈沖電場消融技術(PFA)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消融方式。因此,強生、波科、美敦力均已通過收購的方式強勢布局。
另外,強生、美敦力等企業還重點布局了手術機器人,并表示其將是公司未來營收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
不過,雖是在加大創新布局,但跨國器械巨頭仍未甩開國內企業,甚至被國內企業追得更近了一些。
醫學影像中,波影醫療、幀觀德芯、東軟醫療、聯影醫療等國內企業也在同步布局光子計數CT。而且,還有納米維景選擇其他路徑,布局了靜態CT。
電生理中,錦江電子、睿笛生物、德諾電生理、惠泰醫療、捍宇醫療、玄宇醫療、洲瓴醫療、遠山醫療、邁微醫療等國內企業均已布局PFA相關產品管線,且進展極快。
手術機器人更是在國內卷成紅海。僅2022年,就有至少15款手術機器人獲NMPA批準,其中腔鏡手術機器人3款、骨科手術機器人10款、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2款。目前,這些手術機器人均開始商業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總的來看,舍不得放手全球第二大器械市場的跨國巨頭正通過本土化、投資、創新等方式提升競爭力,布局未來。盡管這些舉措可以幫助跨國器械巨頭挽回或占據一定市場,但仍然擋不住具有政策、本土化、技術、成本等綜合性優勢的國產品牌。
而在這場醫療器械行業的劇變中,中國企業已在市場份額、技術創新、產品力等方面取得階段性勝利,且中國品牌正集體出海,搶占全球市場。可以看到, 新的跨國器械巨頭正在形成,而他們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