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獨角金融 李海霞
編輯|付影
作為一家較年輕的公司,創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創金合信基金”)僅走過9個年頭,身上卻有著眾多標簽:員工持股、合伙人制、私募黑馬等。
創金合信基金成立時即由員工持股,采取合伙人機制,專戶規模一路上升至行業首位。不過,其在公募方面也暴露出產品數量多、單只產品規模小、存在不少迷你基金等情況。
近日,創金合信基金有兩只產品觸及清盤線而清算。這兩只產品均由同一基金經理管理。隨著兩只產品清盤,該基金經理旗下僅剩一只在2個多月前接管的產品,且該產品目前由3名基金經理共管。
多名基金經理共管只是其一。創金合信基金還上演了首席經濟學家、華為前工程師擔任基金經理的戲碼,花式用人背后原因是什么?這樣的用人方式又給創金合信基金帶來什么?
1、產品因何清盤?
來源:創金合信基金公告
6月20日,創金合信基金旗下兩只產品,分別為創金合信金融地產精選、創金合信研究精選發布了進入清算期的提示性公告。這也是今年來創金合信基金唯二清盤的兩只產品。
兩只基金一季報中,就提示已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的情形。
5月22日,兩只產品均通過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議終止運作,最后運作日為5月23日,次日進入清算期。目前,這兩只產品A、C類份額規模疊加均為1200萬元。
梳理來看,今年來兩只產品業績表現均不佳,其中,創金合信研究精選今年來收益-8.62%,低于同類平均的2.23%;創金合信金融地產精選今年來收益-1.95%,低于同類平均2.23%。
兩只產品基金經理均為李 。李 曾在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地產行業研究員,2015年6月加入創金合信基金,2018年開始擔任基金經理,從業經驗達4年之久。
梳理其歷史所管產品業績,除了創金合信ESG責任投資任職回報為6.43%外,其他所管產品任職回報均為負。
來源:天天基金網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兩只產品清盤,目前基金經理李 僅有一只產品在管,即創金合信競爭優勢混合。
創金合信競爭優勢混合原基金經理為李游,任期回報-23.23%,2023年4月7日,同時增聘基金經理李 和龔超。三人共管后,任職回報-0.74%,尚未挽回該產品業績。
來源:天天基金網
2、專戶理財“黑馬”,41%公募產品低于清盤線
創金合信基金成立于2014年7月,是第一家成立時即實現員工持股的基金公司。
大股東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第一創業證券”)持股51%,為控股股東。此外,以總經理蘇彥祝為代表的公司員工,通過深圳市合信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平臺合計持股49%。
來源:創金合信基金官網
創金合信基金有公募和私募兩部分業務。
私募方面,創金合信基金成立之初,延續了2010年的創金資產團隊-第一創業證券資產管理部。憑借著先天基因上的優勢,創金合信基金在專戶業務上突飛猛進。2021年末,創金合信基金私募資產管理規模達到8219億元,成為行業的龍頭。
相較私募業務開展得有聲有色,創金合信基金公募業務則略顯遜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創金合信基金公募規模為1065.6億元。
創金合信基金已經獲得了MOM公募產品發行資格、QDII資格以及受托管理保險資金資格。旗下產品涵蓋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FOF、MOM、QDII等。
Wind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創金合信基金共有95只基金。以此計算,自2015年開始發行首只公募產品,8年間,創金合信基金平均每年新發產品超10只。其中,2021年該公司一年內共發行了25只基金。
同樣成立于2014年,公募規模近千億的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資管,則共有37只基金。
新發產品節奏快之外,創金合信基金整體業績表現并不佳。今年來,創金合信基金業績回報率0.46%,低于平均的0.92%,在14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105位。
此外,創金合信基金單只基金規模普遍不大,除了唯一的一只貨幣型基金-創金合信貨幣(規模213億元)超百億外,超10億的基金有25只(A、C類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占所有基金(181只)的13.8%。此外,有75只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占所有基金的41.4%,面臨清盤風險。
業績是拯救規模的良藥,而業績的提升則依賴于基金經理人才隊伍的培養。為此,創金合信基金上演花式用人術。
3、創金合信花式用人為哪般?
除了上述我們提到的創金合信競爭優勢混合由李游、李 和龔超三名基金經理共管外,還有謝創、呂沂洋、黃佳祥共同管理了創金合信星和穩健6個月持有;鄭振源、謝創、張賀章共同管理了創金合信信用紅利;鄭振源、謝創、黃佳祥共同管理了創金合信恒興中短債;鄭振源、謝創、呂沂洋共同管理了創金合信恒利超短債等。
梳理來看,創金合信基金共有8只產品有3名基金經理共管,包括混合型產品債券型產品。今年來業績均實現了正向收益。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三名基金經理共管,這在基金運作和投資策略上可以實現集思廣益和優勢互補,對于維持基金業績是利好的。但是反過來說,也反映了基金投資在戰略層面缺乏成熟的策略而更加依賴基金經理人個人的素養與判斷,同時聯席經理制也容易形成決策困境與決策僵局,反而對決策不利。因此在戰略層面形成成熟的基金戰略,在操作層面形成穩定的投資策略,再加上較強的投研、合規與風控機制,才是保證基金業績的應有之道。
此外,創金合信基金在基金經理選擇上不拘一格、不論出身。
2023年3月,創金合信基金新發兩只養老FOF產品(一般指“基金中的基金”),分別為創金合信榮和積極養老目標五年持有和創金合信寧和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這兩只產品均由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和另一名基金經理張榮共管。
魏鳳春為經濟學博士,曾先后任職于山東經濟學院、江南證券、清華大學、中信建投證券(6066.HK)。2011年8月加入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博時基金”),作為基金經理管理了1只QDII(一般指“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1只混合型基金、3只FOF養老基金等產品,5只產品管理時間均未超過1年半。從歷史業績表現看,3只FOF產品業績均取得超過10%以上的收益,但與同類平均業績相差至少2倍,同類排名也處于后部分。
2021年12月,魏鳳春加入創金合信基金,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宏觀策略配置部總監,還兼任了MOM(全稱“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FOF投研總部總監、FOF投資二部總監等職。
來源:Wind
梳理魏鳳春所管產品業績,其中,創金合信榮和積極養老目標五年持有任職回報-1.6%,規模1800萬元;創金合信寧和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任職回報-0.44%,規模2200萬元。
除了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回歸擔任基金經理外,還有前華為工程師劉揚轉型基金經理,目前管理了創金合信芯片產業、創金合信軟件產業股票和創金合信全球芯片產業股票(QDII)三只產品。
劉揚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碩士畢業,曾是華為前工程師。2014年跨界金融,先后在長城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職,從研究員做到投資經理。2021年7月加入創金合信基金,3個月后,管理了自己的首只基金-創金合信芯片產業股票。2022年9月接管了創金合信軟件產業股票。
來源:Wind
其中,創金合信芯片產業股票年化回報2.27%,回報排名在673只產品中排第57位;創金合信軟件產業股票年化回報111.05%,回報排名在824只產品中排第5位;創金合信全球芯片產業股票(QDII)年化回報60.58%,回報排名在51只產品中排第19位。
多名基金經理共管、首席經濟學家、華為前工程師做基金經理,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創金合信基金花式用人術中的一個層面。
據Wind顯示,創金合信基金共有43名基金經理,遠高于行業平均的21.31名。近一年來,該公司有1名基金經理離任,新增聘基金經理卻達11名。
來源:Wind
從新增聘的基金經理履歷看,有通過傳統晉升渠道,即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內部晉升的基金經理,如黃小虎、毛丁丁。也有不少從同行中聘過來,繼而在該公司擔任基金經理。如2022年5月加入創金合信基金的孫霄宇,初任機構業務總部銷售支持崗,2023年2月接管了職業生涯的前兩只基金:創金合信泰博66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創金合信利澤純債債券。
2022年5月加入創金合信基金的劉潤哲,現為穩固收益部副總監。2022年10月管理了首只產品創金合信鑫祥混合,2022年12月又接管了創金合信怡久回報債券。
豐盈的基金經理人才體系下,創金合信基金人均管理產品數為2.21只,低于行業平均2.74只。其中,有16名基金經理只管理了1只產品。
廣納人才,花式用人,或與創金合信基金布局公募產品重要原則脫不開關系,即產品與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匹配。
“絕大多數基金經理的業績都是有能力圈的。”蘇彥祝說,基金公司的產品布局必須和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匹配起來,雖然基金經理通過學習,能力圈會逐步擴大,但擴大的節奏是有序的,如果基金經理完全脫離了能力圈,他就會在一段時間內無所適從。
眾多基金經理管理著不同類型的基金,讓創金合信基金產品豐富起來,與此同時,基金數量和整體規模也得到增長。
不過,多樣化的產品下,仍難掩創金合信基金沒有業績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在市場中也沒有知名度高的明星產品。
你認可創金合信基金的花式用人術嗎?你最喜歡他家哪位基金經理?評論區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