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驚蟄研究所 芒種
2023年3月21日,3600臺哪吒汽車在廣州南沙港啟動出海發運,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中最大單批次出口。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揚帆出海,寧德時代等多家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已在全球鋰礦業深度布局建廠。
除此之外,中式餐飲品牌也紛紛宣布新戰略,喜茶開啟全球合伙人計劃,快速擴張的蜜雪冰城在海外已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而中國互聯網平臺也在多年的充分競爭中完成商業模式的驗證后,紛紛被“復制”到海外市場,搶灘國際用戶,電商、數字娛樂等垂直領域應用成為出海掘金的明星產品。
在被稱為“出海新紀元”的2023年,中國企業正在打開快速摸索、積累和開啟全面競爭的新局面。
中國鋰電搶到全球入場券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保有量均占世界50%以上,且出口勢頭良好。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中國。不只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暢銷海外,中國動力電池廠商也越來越多地接到來自海外車企的電池大單。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額達1097.9億元,同比增長94.3%。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以及鋰電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全球新能源浪潮的歷史契機。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2.7萬輛,而在2022年,這一數據增長為705.8萬輛。產量的暴漲不但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崛起,也意味著在市場驅動下催生了完整的產業鏈,使得各廠商在鋰電整線設備、制造等方面具備了成熟的綜合優勢。因而隨著全球市場需求的擴張,在全球邁入“零碳轉型”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鋰電企業的出鏡率越來越高。
今年2月,寧德時代和福特汽車達成合作,由福特出資35億美元在美國密歇根州新建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寧德時代提供技術幫助和專利許可支持。該工廠將是美國首個由汽車制造商全資擁有的電池工廠。
此外,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今年2月與歐洲電池制造商InoBat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攜手在歐洲合資建設40GWh產能動力電池工廠。遠景動力則在法國、英國、西班牙已經布局三座零碳電池工廠,預計2030年其在歐洲的電池產能將超過80GWh。
全球鋰電制造需求的激增,也促使中國企業將尋找鋰礦資源的目光投向海外。據寧德時代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其鋰礦布局已遍布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礦產資源板塊營收達45億元,同比增長116%。比亞迪則在今4月底,剛剛獲得在智利生產磷酸鐵鋰(LFP)正極材料的資質與建廠許可。
雖然中國鋰電企業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話語權正不斷增強,但出海建廠同樣面臨著風險與挑戰。在全球鋰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鋰資源端的競爭激烈。歐美多地出臺支持電池供應鏈自主的法案,如《加拿大投資法》《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旨在扶持和保護本地鋰電產業鏈。
在投資領域,中國企業以收購形式入局的風險也在加大。今年天齊鋰業控股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Essential Metals Limited(簡稱“ESS”)100%股權事宜未獲ESS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遭遇收購“滑鐵盧”。
值得肯定的是,中國鋰電在過去幾年,成功抓住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機遇,以國內的市場規模,快速培育出了相對成熟的技術、產品以及完整產業鏈。雖然當下在邁向全球化的進程中,仍舊需要面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壓力,以及海外市場在法律制度、政策體系、商業環境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但中國鋰電行業的手中,已然掌握了一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入場券。
餐飲出海:最難還是供應鏈
一直以來,中式餐飲出海都被看成是一個偽命題,不僅僅是因為眾口難調,更因為中餐的食材和調味品種類繁多、工序復雜難以做到標準化。粵菜曾被賦予眾望,實際上卻收效甚微。2019年發布的一份粵菜海外影響力報告顯示,海外受訪者中約66.8%表示自己品嘗過粵菜。但是依托海外華裔受眾人群走出國門的粵菜,依舊存在品類標準化程度不高、連鎖化程度低、重度依賴廚師等問題,所以缺乏做大做強的機會。
但近年來,國內連鎖餐飲品牌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與激烈的競爭,在標準化、供應鏈、食品安全等方面逐漸成熟,已基本具備出征國際餐飲市場的條件。特別是標準化程度高、成本低、模式輕的火鍋類以及新茶飲成為中國餐飲出海的主力軍。這些餐飲品類大多采用中央廚房、冷鏈配送集中向門店供貨,大大降低了后廚面積,減輕了門店運營成本,因而在規模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海底撈的海外品牌特海國際截至2022年6月底披露的數據顯示,其在中國以外共計開設了110家餐廳,分布于11個國家。張亮麻辣燙也在海外10個國家,擁有43家海外門店。互聯網餐飲品牌太二目前在海外擁有4家餐廳,分布于新加坡、加拿大和馬來西亞,招股書中,太二還透露預計年內將拓店120家,其中包含海外15家。
在國內市場經過了“煉蠱”式的行業競爭后,茶飲賽道同樣具備了出海基礎。蜜雪冰城自2018年落地越南后,3年多的時間已擁有超過1000家海外門店。今年4月,英國知名媒體《經濟學人》在報道蜜雪冰城的文章中寫道:“到去年初,蜜雪冰城在全球擁有近22000家特許經營店,使其成為全球第五大快餐連鎖店,僅次于麥當勞、賽百味、星巴克和肯德基。
中式餐飲在全球市場的急速擴張,一方面是因為連鎖企業實現了生產環節的高度標準化,另一方面是可復制性的明顯提升,使連鎖茶飲的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吸引了包括海外華人、國外留學生群體,將其作為創業的首要目標。
蜜雪冰城等品牌的開放加盟,也促進新茶飲在全球市場的落地。作為門店的實際經營者,海外加盟商更了解當地市場狀況,在門店運營、聯動當地媒體與KOL方面更具備優勢,對于品牌的“本地化”落地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相比國內市場,發達國家的門店租金、人力成本高于國內,而開放加盟的方式減輕了連鎖品牌的資金壓力,也幫助品牌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考慮到飲食習慣的原因,目前中國餐飲出海的主要方向仍然以東南亞為主,而商業模式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的火鍋、茶飲等品類,在落地海外市場初步落地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供應鏈難題、本土化難題以及用人難題便是其中的三座大山。
蜜雪冰城悉尼首店開業時人氣火爆,但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當天到場的用戶因為排隊時間高達2小時而給出差評。根據蜜雪冰城悉尼門店員工給出的解釋,蜜雪冰城在澳大利亞沒有供應鏈工廠,因此相當一部分材料需要從國內轉運,因此成本高、時效低。這意味著,蜜雪冰城在國內通過自控供應鏈優勢,形成低成本、快速擴張的高效商業模式,并不能在所有海外市場都能百分百實現。
截至去年3月,蜜雪冰城在越南已累計擁有249家門店,其總營收為929.04萬元,凈虧損32.2萬元。在印尼,蜜雪冰城擁有317門店,其營業收入2541.08萬元,凈利潤為223.55萬元。海外門店的盈利差異背后,也因為加盟商負擔更高的運營成本,使得蜜雪冰城需要向加盟商讓渡更多的權益,導致品牌綜合利潤下降的情況產生。
餐飲行業素來有“人工成本高、房租高、原材料高、利潤低”的“三高一低”的特點。而在海外市場,人力成本的增加難以預測。以特海國際為例,其2021年員工成本對應營收占比為45.9%,公司在2022年底的招股書中將“用工成本過高”列為風險點之一。
當餐飲企業計劃擺脫國內激烈的競爭,出海開拓第二曲線時,能否繼續在海外市場保持嚴格的品控、通過改善供應鏈降低成本、通過本土化運營增加營收和利潤,是出海后的下一個核心課題,還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解答。
數字出海:機遇與風險并存
經歷了“Copy To China”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高峰,坐擁全球第一大用戶市場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也開始向外尋求增長。谷歌發布的《2021移動應用全球化指南》顯示,過去10年,中國開發者在全球應用下載市場的份額增長了將近一倍,中國廠商在Top1000全球應用的下載占比,從2011年8%上漲至2021年的14%。
龐大的用戶群體催生出了優秀的產品和出色的運營,而國內市場早已無法滿足這些互聯網企業。2016年,TikTok將短視頻產品模式成功復制到海外掀起“內容出海潮”,驗證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而在全球游戲市場,米哈游僅憑一款《原神》就成功征服二次元國際市場,上線三年累計實現40億美元玩家收入,其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已超越國內市場。
垂直領域的成績背后,除了產品自身的出色外,也與中國數字經濟已經建成的完整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有關。在移動應用出海領域,金融支付、數字營銷、建站支持、零售物流等相關行業服務缺一不可,中國服務商提供的技術和配套支持以及國內充分市場化的行業經驗和技術能力,也伴隨著“中國應用”的出海獲得了全球市場的認可。
在海外企業的眼里,中國科技公司技術成熟,且擁有在14億巨量市場的豐富實踐經驗,加上價格低、完成度高,是海外喜聞樂見的數據服務供應商。比如華為在金融云基礎設施以及數據基礎設施上都排名第一,并且已經服務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金融客戶,其中包括47家全球Top100銀行,在金融行業積累了扎實的實踐經驗。
相對于技術、經驗這些出海優勢,全球化業務拓展中的跨文化組織和協同是中企業尚未真正攻破的難關。比如移動應用出海面臨較高的信息壁壘,對海外用戶需求、本土文化的不了解以及本地信息不足,使得項目運營較難快速獲取有效信息實現本地化。
此外,新入市場在獲量推廣方面,渠道合作的資源獲取難度大,本地推廣資源有限。并且對比國內龐大的用戶規模帶來的可觀市場體量,海外市場往往體量更小,更需要精細化運營。而過去兩年,多國政府及平臺相繼出臺相關法規不斷加強隱私安全、數據保護的背景下,保障運營合規、風險可控更加需要本地化的組織協同。幸運的是,這些問題依靠后天的積累總會得到解決。
提到中企出海,很多人的印象恐怕還停留在中國低端制造業商品,進入海外市場以性價比打天下的艱難情景。事實上,中國出海企業已經邁向了從標準化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從品牌出海到建立全球產業鏈的發展升級之路。
國內市場的積累與“內卷”,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底氣和動力。"Made in China"也正在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更多中國企業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并向世界輸出“中國技術”“中國品牌”和“中國體驗”。盡管機遇與風險并存,但當下,在一眾已經扎進全球藍海市場的中國企業身上可以看到,掘金海外已經進入全面競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