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今夏高溫天氣提前來襲。2023年6月15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今年首個高溫中暑氣象預報,較常年平均首發日期提早13天。
自6月13日以來,我國北方多地迎來“炙烤”模式,天津、河南、山東等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更是突破40℃。
高溫熱浪襲來的同時,讓人疑慮厄爾尼諾現象是否已經到來?6月13日,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線上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已在路上,我們要為極端天氣應對做好準備。”對于我國來說,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北方地區出現嚴重高溫干旱,南方地區則會出現嚴重的洪澇。
如今,各種分析表明極端天氣大有頻繁發生態勢。6月15日,國家氣候中心預計,6月18日前后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將同時進入梅雨期。入梅后,強對流天氣活躍,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將頻繁發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局地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均有增加趨勢,極端性更強,需做好大中小河流防汛、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等的防范工作。
界面新聞注意到,為有效防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風險,2022年5月10日,國務院發布《國家氣候適應變化戰略2035》。其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何為氣候適應型社會?
“氣候適應是與氣候減緩并重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指自然或人類系統在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刺激下做出的各種調整反應,這種調整能夠使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得到減緩,或使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焙洗髮W法學院副教授唐雙娥對界面新聞表示。
唐雙娥主要研究環境變化法律工作。她指出,氣候適應主要包括四部分:適應氣候平均狀況、適應極端氣候事件、適應生態后果以及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前兩個是單純的氣候因素,后兩個則要復雜得多,而我國主張采取積極主動的適應行動?!?/span>
不過,“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界定氣候適應型社會?!敝袊r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北京減災協會減災智庫基地專家孔鋒向界面新聞表示,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等因素,氣候適應型社會,應該按照不同行業、群體以及區域等去界定。
“總體而言,氣候適應型社會是讓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能夠更好的與當前氣候變化相適應或相同步。”他解釋,目前,社會已經進入氣候風險突顯突變的階段,我們需要與氣候風險共生存。
孔鋒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防范研究。他指出,“當前的氣候變化風險主要有全球變暖引發的平均氣候風險、極端氣候風險以及氣候來回波動引發的風險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應這三種類型疊加在一起的氣候風險的發生發展?!?/span>
此前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巢清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適應,是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
“氣候變化已經發生,如果不通過適應手段加以調整改變,就無法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比如,氣候變化使得光、熱、水都發生了變化,農業種植布局需隨之調整。天氣氣候災害發生多,就需要選配更好抵御災害的品種。這些都是適應措施?!背睬鍓m表示。
應急預案體系亟待完善
界面新聞注意到,對于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早對地方層面有所部署。2017年2月25日,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印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遼寧省大連市和朝陽市等28個城市列為試點城市。
這份通知提出,到2020年,試點地區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適應能力顯著提高,公眾意識顯著增強,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目前,安徽省合肥市已有所行動。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先后發布《關于印發合肥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合肥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規劃》)。其中,《規劃》提出,為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合肥將推進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建設,開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識別氣候變化對水資源保障、糧食生產、城鄉環境、人體健康、生態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響。加強監測預警,減少氣候變化引起的各類損失。
“其實,當極端天氣、災害風險來臨時,我國部分地區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比如,北京、浙江、福建、湖北等很多城市都已開展了分區預警的探索。氣象災害分區預警機制能夠實現統一預報、分區預警,進而提高預警發布的精細化程度和預警服務的針對性、時效性?!背酥?,孔鋒談到,北京、貴州等地也在推進探索重大災害性天氣決策者效應機制。
“當災害風險達到閾值時,我們要知道什么時候發布預警,針對性通知誰以及具體該如何行動,這其實是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中最后的一環?!笨卒h說。
但是,“目前我國適應工作保障體系尚未形成。”唐雙娥表示,適應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各類規劃制定過程中對氣候變化因素的考慮普遍不足。并且,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加強,各類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與適應需求之間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地區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還較為薄弱。
孔鋒也表示,目前國內應急預案的體系不太完善,最主要體現為專項預案少。他介紹,大部分地區的預案具有一致性,導致在應對一些個性化災害風險時不能隨機應變。另外,部分地區忽視了應急預案本身的重要性?!昂芏嗟貐^進行應急預案的演練,但這種演練更多的是‘演’,尚未達不到‘練’的程度?!?/span>
除此之外,孔鋒談到,我國對全民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科學普及工作還不到位,“舉國體制下推行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也需要公民實踐參與,自上而下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實現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span>
應構建多元避難體系
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成為各方探索的發力點。
對此,孔鋒表示,要構建多元的避難體系。他認為,發生極端災害之后,去哪避難成為難題,“雖然有些地區建設了避難所,但是公民仍不知道在哪里避難,甚至避難的地區還仍處于危險中?!贝送猓卒h談到,當下氣候面臨新變化,很多城市中關于暴雨洪澇的設防標準還未適時跟進。應推陳出新,將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合理制定防災抗災新標準。
孔鋒還建議,要加強預警關口前移,“我們需加強并推廣上述所談到的災害分區預警機制以及重大災害、氣象災害天氣的決策者效應機制。這種推廣要和本地區災害風險的特征相結合,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適應型社會。”
此外,唐雙娥建議,應將適應氣候變化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能源、產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規劃當中。要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立法,保護和擴大生態空間,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法提供法治保障。從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完善災害防治立法,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和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最后,應加強常態和應急狀態相結合的適應型建設治理體系。“從災害和氣候變化相結合的角度來看,什么時候轉入應急?什么時候從應急又轉出常態?涉及到資源、機制等力量調配,而這一方面值得我們進行探索?!笨卒h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