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氪新消費 沐九九
編輯 | 黃曉軍
天下苦蚊蟲久矣。
前有《莊子·天運篇》記載“蚊虻噆膚, 則通昔(夕)不寐矣”,后有宋代歐陽修作詩《憎蚊》,以“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來表達對蚊子的深惡痛絕。時至今日,蚊蟲叮咬依然困擾著當代人,甚至催生出龐大的驅蚊市場。
中金企信統計數據顯示,國內驅蚊殺蟲市場零售額由2015年的62.09億元增至2022年的104.3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69%,預計2024年市場零售額達120.06億元。眼看盛夏將至,在百億市場誘惑之下,“高射炮打蚊子”的故事也愈演愈烈。
01、古往今來,滅蚊大計
事實上,自古以來人類沒少和蚊子作斗爭。
比如《詩經》中就有關于先秦“肅肅宵征,抱衾與裯”的民歌記載,而在歷史上更是有齊桓公掀“幬”喂蚊的故事。這里的“裯”和“幬”就是指防止蚊蟲的蚊帳。
不過,由于制作布料要求高且價格昂貴,蚊帳一直只供富貴人家使用,甚至還在色彩、綴飾、質地和造型等方面大做文章,以此來作為區分身份地位的標志。
大約在晚清以后,蚊帳才開始流入尋常百姓家里。而在這之前,普通人家大多使用煙熏來進行驅蚊。
據歷史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專門設置了驅蟲官“翦氏”,其工作內容除了日常的祈福和祭祀外,還經常燒一種叫莽草的植物來驅趕蚊蟲。由于莽草功效強烈到甚至可以毒死老鼠,因此也被成為“鼠莽”。
也正因如此,莽草并不適合在封閉的室內焚燒。之后,古人們又找到同樣具有驅蚊效果,但味道比莽草輕微的艾草和蒿草,并在此基礎上制成了最早的驅蚊工具——火繩。
火繩制作方法簡單,只需要將艾草、蒿草等草木編成繩狀,在睡覺時點燃,就可以利用其香氣驅趕蚊蟲。宋代《格物粗談》中對此便有所記載:“端午時, 收貯浮萍, 陰干, 加雄黃, 作紙纏香, 燒之, 能祛蚊蟲。”
而這種驅蚊方式,其實已經類似于現代的蚊香了。
當然,除火繩之外,古人還喜使用香囊,通過在香囊中裝有藿香、薄荷、八角、茴香、艾草等,來達到防蚊防疫的作用。
進入清代以后,國人驅蚊方式更是日漸更新,除了在蚊香制作工藝上愈發成熟之外,甚至還創新了涂抹式的驅蚊工具。
比如在同治年間,一位名叫胡文虎的華僑,在緬甸用中草藥和南洋配方,強強聯合做出了“虎標萬金油”,也就是家中常備的清涼油。
等到了近代,各種漩渦形蚊香、花露水等驅蚊神器更是紛紛冒頭。
比如上世紀20年代研制的“福祿壽三星蚊香”,在長達幾十年時間都占據國內市場前列。
當然,最為出眾的自然要屬后來的六神花露水了。
1989年,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的研發人員,將中藥古方與花露水相結合,推出了包含有六味傳統中藥的六神花露水,強調具有驅蚊作用,因而名聲大噪。
在當時,六神花露水稱得上明星爆款產品,基本一面市就銷售一空,市占率最高時達到70%,而在上海家化廠門口拿貨的更是大排長龍。
即使到今天,六神在消費者心智中還是花露水的代表品牌。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驅蚊這一細分賽道,早已不是六神的天下了,除了同為老牌的超威之外,還不乏babycare、潤本、米家等新銳品牌入局。
此外,驅蚊產品也在日趨多樣化,驅蚊貼、驅蚊燈、驅蚊環、驅蚊液等開始逐漸受到歡迎。比如在京東超市今年發布的首份618家用消費新品榜中就顯示,銳舞元氣驅蚊手環、babycare嬰兒電熱蚊香液和潤本驅蚊液等成為今年夏季的爆品,其中潤本驅蚊液單月銷量更是超過千萬。
而在此期間,驅蚊品牌們也試圖在資本市場造就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02、成本幾毛錢,營收上億元
今年3月,家庭護理產品公司潤本生物再度沖擊上市。
據了解,潤本成立于2006年,目前已憑借驅蚊、嬰童護理和精油母嬰等驅蚊系列,成為國內知名的驅蚊和個護企業。
千牛數據顯示,2019年-2022上半年,“潤本”品牌在天貓平臺的蚊香液銷售額占比分別為 17.14%、16.42%、18.32%和20.52%,連續三年一期排名第一。
而消費者追捧下,潤本的業績也是連年上升。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上半年,潤本營收分別為2.79億元、4.43億元、5.82億元和4.3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0.95億元、1.21億元和0.79億元。
其中,驅蚊系列產品貢獻營收分別為1.14億、1.69億、2.28億元和1.83億元,在主營收入的占比分別為40.88%、38.21%、39.14%和41.75%。新品牌在狂飆突進,老品牌也在資本市場鉚勁發力。
2021年3月,靠著最為大眾熟知的“超威”殺蟲驅蚊產品,朝云集團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驅蚊一哥”。
雖然首日開盤即大幅下跌,但市值仍超百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期間,朝云集團的營收分別為13.46億元、13.50億元、13.83億元,其中殺蟲驅蚊產品占總營收比的68.4%、69.4%、63.3%。
2020年前三季度,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朝云集團光賣蚊香,就有9.5億元收入,可見驅蚊經濟的可發展性。
除了推至臺前的大公司外,市場上多的是驅蚊經濟下的“致富”生意。
此前快刀財經就曾報道過,在電商平臺上,隨意搜索“防蚊貼”、“防蚊凝膠”等產品,月銷量靠前的店鋪都在萬件以上,而其制作成本不過小幾毛。
所謂蚊子再小也是肉,在低成本下,驅蚊產品也很容易被做成大生意。比如去年就有個來自浙江義烏的92年小伙,因把驅蚊門簾賣得異常火熱,預測年銷售額能達3000萬,直接被送上了熱搜。成本低,回報高,如此可觀的前(錢)景,自然入局者眾多。在企查查上,僅是與蚊香相關的企業已經超過6000家,且還在上升中。
但如果誤以為驅蚊是個門檻很低的行業,那就大錯特錯了。
03、蚊子在進化驅蚊在“內卷”
2021 年 9 月 28 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防蚊驅蚊類產品認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
針對近年來各地在市場監督檢查中發現多種標稱以植物提取成分為原料,具備防蚊驅蚊功能的“防蚊貼”“防劑”“防蚊液”“驅蚊手環”等產品,《意見》指出:“我部對此類產品是否屬于《農藥管理條例》規定的農藥進行了研究,現提出,如果產品的標簽、說明書標明該產品具有防蚊驅蚊功能,無論其有效成分是化學成分還是植物源性成分,該產品都屬于農藥范疇,依法應當按農藥進行管理。”這就意味著驅蚊產品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標準的,然而據央廣網報道,在實際情況中,大多數宣稱有驅蚊功效的驅蚊手環、驅蚊貼的生產廠家均未進行農藥登記。
此外,即使是號稱“純天然、無毒、有效驅蚊”的驅蚊手環和驅蚊貼等,也未必真有實際效果。
比如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對驅蚊貼、驅蚊手環進行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事發現,檢測的35批次樣品中有13批次檢出有害物質,其中7批次檢出驅蚊酯,5批次檢出甲苯,1批次檢出甲苯和二甲苯,與商家宣稱的“天然、無毒、安全”不符。
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也做過類似檢測。據了解,該院從消費者關注度高、銷量較好的驅蚊手環和驅蚊貼產品中分別購買了10批次的產品,結果只有2個產品能達到有效趨避效果。
此外,盡管戶外運動興起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驅蚊產品的季節性周期問題,拓寬了消費場景,但在驅蚊產品日趨內卷下,商家想要躺平式掘金并不容易。
比如在健康和環保的大背景下,傳統蚊香的煙霧有害環境和身體,明火點燃的火災隱患等,都讓消費者對驅蚊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基礎上,不少標注有環保健康的驅蚊產品也開始應運而生。然而想要生產出真正健康的產品,其背后勢必免不了大規模的研發投入。更何況,由于蚊子在不斷進化,去年的驅蚊產品可能趕不走今年的蚊子,產品創新變得尤為重要。
為此,品牌們紛紛蓄力出擊,比如背靠立白集團的超威,專門建立實驗室持續開發驅蚊產品;有著美國莊臣和上海日化合資背景的上海莊臣公司,也為莊臣旗下全球殺蟲品牌“雷達Raid”特意投資打造了生產線,將驅蚊類細分產品作為研發重點;廣東中山的日化企業欖菊每年也不惜花費近百萬在全國各地收購蚊蟲建立蚊蟲觀察室”,派專人精心飼養、繁殖,以研究出更加有效的防蚊、滅蚊方法……
不斷進化的蚊子,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都在加速驅蚊行業不斷內卷。惟愿,“內卷”之下,有一天我們不再飽受蚊蟲叮咬之苦。
參考資料:
《幾毛錢成本卻年賺上億:高溫催熱的驅蚊經濟,造就多少致富神話?》
《驅蚊市場規模破百億,季節性消費屬性倒逼企業多元化布局》
《再闖“驅蚊第一股”,潤本“帶傷”沖刺IPO》
《古人驅蚊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