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高菁
未來三年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360臺/萬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提出上述目標。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上?!?+(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工業投資年增長5%,制造業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功能地位顯著增強。
“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2”指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綠色生態兩大轉型,“3+6”指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4+5”指四大新賽道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方向。其中,三大先導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六大重點產業為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和時尚消費品。
《行動計劃》圍繞高端制造引領功能、自主創新策源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細分目標,包括:工業戰略性新興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重點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到360臺/萬人等。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22年10月發布的《2022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在2021年首次超越美國,以322臺/萬人的使用密度位居世界第五,韓國、新加坡、日本、德國分別以1000臺/萬人、670臺/萬人、399臺/萬人、397臺/萬人的使用密度位列全球前四。
《行動計劃》強調,要加快建設智能工廠,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計劃,制定“一廠一方案”,打造標桿性智能工廠2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200家,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
5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中關村論壇智能制造創新發展論壇上透露,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中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去年超過3.2萬億元,工業母機和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行動計劃》還提出,要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構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領域發展產業生態,建設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加快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
人形機器人指具有人類相似外觀和功能的智能機器人。特斯拉CEO馬斯克在今年5月的發布會上展示了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產品Optimus的最新進展,并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量將會遠超汽車。
招商證券此前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AI+”終極應用。預計2021-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復合增速將達到71%,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務、人機協作等方面都將有廣闊的應用場景。機器人概念股今日持續走強,截至當天收盤,新時達(002527.SZ)等十余股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