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6月12日,廣州印發《推動廣州金融開放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創新方案》)和《完善廣州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金融平臺、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
《實施方案》指出,目標為到2025年,廣州銀行業總資產達10萬億元,年保費規模達1800億元,培育發展6家以上市場規模和競爭力居同行業前列的證券、基金、期貨業法人金融機構,打造1-2個全國性的金融交易平臺。
相比于其他一線城市,廣州的金融業一直不溫不火。
上海具備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石油交易所、黃金交易所等全國性交易平臺;北京坐擁央行和各類金融監管總部、金融央企及民營金融總部;深圳擁有深交所、文交所,以及招商銀行、平安集團等眾多金融機構,三者奠定了國內金融城市第一梯隊。
2022年廣州市金融業增加值2596.15億元,而上海為8626.31億元、北京為8196.7億元、深圳為5137.98億元。可以說,廣州的金融業與其經濟體量并不匹配。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向界面大灣區分析道,廣州既要謀求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省內其他城市協調發展,并平衡與深圳的錯位競爭,因此其金融業發展一直以穩為主:“以證券業為例,由于缺乏全國金融市場交易平臺,證券服務機構聚集效應不明顯且綜合實力較弱。”
直到2021年,廣州才迎來第一個全國性金融交易平臺——廣州期貨交易所,并于2022年12月上市交易第一個品種“工業硅”。
依托廣期所,《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打造完整期貨交易產業鏈:支持引進或新設各類期貨經營、風險管理等期貨中介和服務機構,吸引與期貨交易和資產配置相關的金融機構落戶廣州;支持在南沙、黃埔、增城等區布局設立期貨交割倉,探索開展期貨保稅交割。
《創新方案》同樣指出,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與深交所、港交所及各大國際期貨交易所開展合作,擴大“廣州價格”影響力。
6月15日,香港交易所發言人向界面大灣區表示,香港交易所2021年投資了廣州期貨交易所7%的股權,成為第一個獲準入股內地期貨交易所的境外機構,“香港交易所會通過支持廣期所的市場化和國際化,與廣期所共同推進大灣區綠色低碳市場的發展。”
“廣州金融發展滯后于香港、深圳,但保險業有一定比較優勢,隨著廣期所設立,正通過打造期貨產業鏈,在保險、期貨、理財、資管等方向著力,深入謀求錯位競爭。”羅志恒指出,廣州突圍的另一個方向為保險業。
廣州保費收入長期位列省內第一。2021年,廣州保費收入1463.4億元,占全省的26.2%,同比增長4.3%,比廣東(4.08%)高0.22個百分點,比全國(4.05%)高0.25個百分點。
根據《實施方案》,將支持在南沙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為在大灣區內地居住或者工作且合法持有港澳保單的客戶提供售后服務。
“3月份以來,各家保險公司打起優惠戰,儲蓄險優惠半年保費。”香港富通保險的梁燦濤告訴記者,陪內地客戶到銀行門口排長龍是家常便飯。龐大的市場需求亦成為推動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設立的客觀因素。
加上粵港澳在區域、職業、教育等方面進一步互聯互通,也為新型保險產品奠定基礎。《實施方案》指出,支持三地保險機構合作開發符合規定的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醫療保險等產品,探索研發與港澳接軌的律師、醫生、會計師、稅務師、建筑師等職業責任保險產品。
兼具地理位置和政策傾斜的優勢,南沙也成為跨境金融業務的試點首選。此前,南沙已經啟動了QFLP和QDLP私募基金跨境投融資試點工作,已有7家基金管理企業獲批QFLP試點資格,獲批額度超163億元人民幣。
《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及,支持南沙拓展自由貿易(FT)賬戶體系功能和應用,爭取在跨境資金管理、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并在南沙開展外匯管理改革,支持相關企業在一定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選擇跨境投融資幣種,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免于登記。另外,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在南沙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募集內地、港澳地區及海外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為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資、并購提供投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