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懂財經
一個不變的歷史規律是,新的供需關系必然帶來新的經營規則。
在古代,租佃制是常見的土地制度,地主擁有土地所有權將地租給佃戶耕種。但在明清時期,隨著土地大量開荒,人力變得稀缺,地主許以農戶永租權,租價不能隨意調整,而且農戶可以把土地轉租給他人,由此發展出“一田二主”現象,佃戶獲得了土地的部分產權。
放到現在,平臺企業類似收租的地主,商家類似佃戶。在這種情況下,商家同樣有古代佃戶權益擴大的可能。
如果說,古代佃戶權益擴大是因為土地增加,人變稀缺,從而擁有了更高的產業地位。那如今的商家則是因為供給出清提升了產業地位。疫情三年,酒店連鎖化率提升了13個百分點,餐飲連鎖化率提升了7個百分點。
隨著市場集中度提升,品牌商家在供給端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各領域商家也開始挑戰平臺的霸權。如魏家涼皮在部分地區退出外賣平臺,頭部酒店發力會員體系和OTA平臺強會員等等。
當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平臺企業與品牌商的博弈正在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供給側出清,使商家有了挑戰平臺的底氣。疫情造成各個細分行業出清,頭部品牌有了更高的市占率,如頭部酒店靠著對個體戶酒店的抄底,國內前10大酒店集團已經把控了全國70%的連鎖酒店市場。
2、過于依附平臺,不利于商家的高端升級。餐飲、酒店都開始了明顯的高端化升級趨勢,而平臺以價格、性價比為重要維度撮合業務,不利于品牌的高端升級。2015年左右,高奢酒店為維護品牌力曾反擊國內OTA平臺。類似的故事有望重新出現。
3、在與品牌的博弈里,國內平臺的商業化能力面臨考驗。與海外相比,國內平臺有更大的統治力和更高的產業地位。這體現在抽傭上,國內OTA平臺抽傭率在15-25%,而Booking、Airbnb抽傭率常年在13%左右。過去,國內商家尚未發育成熟,給了平臺更多超額利潤。隨著商家成長,類似現象有望改善。
01 商家戰平臺,打響第一槍
今年以來,平臺企業與商家的摩擦變得越來越頻繁。
“炸店”事件,打響了商家反抗平臺的第一槍。上半年,國內某電商平臺上線了自營店“多多福利社”,卻遭到了平臺大量中小商家的惡意下單“攻擊”。商家們大規模下單后,申請“僅退款”,導致平臺自營店4小時后迅速下線。
炸店的掀桌子行為固然不值得提倡,但一定傳達了商家與平臺博弈加劇的信號。類似的博弈也發生在外賣平臺。
今年首次出現大型餐飲品牌主動中止與外賣平臺合作的情況。5月底開始,魏家涼皮在部分區域已經主動從美團外賣下架。截至目前,魏家涼皮已與外賣平臺溝通半個月,仍然沒能出現握手言和的多贏局面。魏家涼皮創立在1999年,曾榮獲“中國十佳特色面食”、“西安市著名商標”等稱號,目前在全國各地有數百家門店。
如果說,外賣、電商平臺的商家反抗還只是個別想象,對平臺利益的影響有限。那酒店已經一定程度上對OTA平臺產生了實質威脅。
比如,品牌酒店自有的會員系統正在對OTA產生了分流。2022年華住集團目前已有2億會員,并且有80%的訂單來自CRS(中央預訂系統),76%的訂單來自會員;首旅如家的會員數已經達到了1.38億,公司自有渠道入住間夜數占比為 76.18%。
在此消彼長的存量市場,酒店集團本身會員數和自有渠道預訂增加,就意味著不可避免地切走OTA渠道的蛋糕。于是本可以躺著收租的地主,已經跑來和佃戶搶著耕田,攜程孵化了麗呈酒店,美團孵化了輕住品牌。
商家反抗平臺也不難理解。平臺作為供需兩端的“中間方”不可避免地切走了一塊利潤,而商家正是這部分利潤的承擔者。比如,同屬中餐連鎖品牌,老娘舅的凈利率要比鄉村基高4個百分點左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鄉村基更依賴外賣渠道。本次魏家涼皮退出外賣平臺也是因為傭金問題沒談妥。
而在OTA行業中,酒店品類抽傭率高達15%-25%,酒店方正是傭金的承擔者。華住創始人季琦就明確表示,“不會被OTA卡住流量的咽喉”。
既然利益博弈由來已久,為什么直到現在才出現商家密集挑戰平臺的現象呢?
02 一場搶奪定價權的戰爭
品牌和平臺就像天平的兩端,一頭越強,另一頭就越弱。
過去,商家處于弱勢地位,平臺在整個產業鏈上有絕對話語權。但如今,隨著疫情對供給端進行出清,頭部品牌方的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
以餐飲行業為例,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率從12%提高到19%。其中,連鎖品牌門店數漲幅最高的區間為“5001-10000家店”,同比增長了45%。
類似的趨勢也發生在酒店行業。靠著對個體戶酒店的抄底,過去三年,中國酒店連鎖化率從26%提升至了如今的39%。另有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前10大酒店集團已經把控了全國70%的連鎖酒店市場。
頭部商家靠著對供給端的整合,已經擁有了更強的產業地位,這也使品牌開始有能力去挑戰平臺企業。比如,去年奶茶行業格局穩定后,剩下的10余家頭部奶茶企業開始聯合抵制外賣平臺的滿減活動,并取得了成功。
品牌反抗平臺不僅是為了奪回利潤,也是增長邏輯切換的必然選擇。過去,商家都在搶市場的階段,性價比正是消費者選擇服務的最大考量。而平臺的信息聚合和搜索能力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比價,因而消費者和商家都更嚴重依賴平臺。
但隨著行業到頂,各個領域的品牌商家都在追求高端化升級。以酒店行業為例,2022年錦江、華住凈開店中中高端酒店占比分別為96%、78%。平臺以價格、性價比為重要維度撮合業務,不利于品牌方的高端化戰略。
早在2015年,國內就有OTA平臺,對高星奢華酒店進行大幅度降價促銷,奢華酒店為維護品牌形象紛紛斷供OTA。如今,在國內酒店升級的趨勢下,酒店業開始強化自有預訂渠道,降低對OTA的依賴。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電商領域,如電商平臺低價轉賣特斯拉,遭到特斯拉的不滿和抵制。
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出于利潤還是未來增長的考量,有了更強產業地位的品牌與平臺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03 平臺暴利時代結束了?
縱觀全球平臺的發展,國內平臺的統治力遠遠大于海外平臺。就拿OTA平臺來說,美國酒店超過40%的訂單都是通過OTA完成的,歐洲為60%,中國更是高達70%。
靠著更強大的產業支配能力,平臺企業獲取了更高的超額利潤。國內OTA平臺酒店抽傭率在15%-25%。而Booking、Airbnb抽傭率常年在13%左右。
相比海外,國內平臺型企業有更高的產業地位和利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實體商家尚未發育成熟。過去,在各個細分領域,國內供給端都相對分散,比如在外賣平臺爆發的2015,前后,美國TOP50餐飲市占率近30%,而同期國內不到5%。
供給越分散,平臺價值的話語權越大,國內平臺型企業自然也就具有更強的議價權。隨著國內實體商家的發展,頭部商家在供給端的市占率也在提升。比如,過去三年,酒店連鎖化率提升了13個百分點,餐飲連鎖化率提升了7個百分點。如今,隨著各領域商家對平臺發起挑戰,國內平臺未來有望結束暴利時代。
而平臺暴利時代的結束也有望形成更良性的發展路徑。過去,由于平臺過于強大,擠壓了商家的發展。2022年線下酒店、餐飲企業大部分都面臨虧損局面,而平臺型企業依然賺地盆滿缽滿。未來,隨著平臺暴利時代的開始,實體經濟也有望更好發展。
平臺企業與實體經濟的演繹路徑,與經濟結構的轉變有些類似。
1725年,農業革命在英國出現,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大量人口從農業轉出的條件開始具備,冗余農業人口轉為工業勞動力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農業革命的積累依然保證了農業的競爭力。工業產品領先優勢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反過來又繼續促進農業和醫療衛生領域的進步。這也是歐美大部分國家的發展路徑。
而中國為了彎道超車,選擇在農業革命尚未完成時去補貼整個工業化。工業化取得進展后,我國又反哺農業,使農業技術有了實質提升,最終我國也同時成為了農業和工業大國。
如今,平臺不管是被動或者主動地分享高額利潤,去反哺線下實體商家的發展,都是平臺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優解。一個商業系統,既有追逐利潤的野心,也要有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擔當。這樣的商業系統,才會有持續向前發展的長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