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旅
6月6日,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在上海順利出塢。據悉,該郵輪將于7月和8月進行二次試航,全面驗證動力和推進系統,完成房艙和公共區域內裝工程驗收提交,并于年底交付。隨著愛達郵輪的交付使用,我國國產大型郵輪也將實現“0”的突破。
一方面是我國郵輪產業即將開啟新征程,另一方面,上海、青島、天津等多地發布政策支持郵輪產業。一系列利好消息的發布,也讓郵輪公司看到復航的希望,重新開始布局中國市場。
就在5月,多家郵輪公司宣布重啟中國航線,如中船嘉年華旗下“地中海”號郵輪力爭于今年第四季度開啟以天津為母港的首航季,執航東北亞等周邊國家的郵輪航線;“皇家加勒比游輪”將于2024年五一期間從上海港口出發,開啟前往周邊國家的國際郵輪航線。
盡管各大郵輪公司紛紛開啟布局市場,但是3年的市場冰封期,無論是市場還是客群都在發生變化,對于郵輪企業而言,復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船以及航線都需要提前準備,那究竟何時能夠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市場格局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出塢,郵輪旅游受追捧
6月6日,在上海制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出塢,出塢也稱為下水,意味著全船90%以上的建造工作已經完成。
根據公開報道,即將交付的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該郵輪總噸位13.55萬噸,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全船零件數有2500萬個,共有2826間艙室。
其中,乘客艙室2125間,船員艙室701間,總計面積約34600平方米,最多可容納乘客5246人。全船共有19層甲板,高達16層的上層建筑生活區,擁有劇院、特色餐館、購物廣場、藝術走廊和水上樂園等豐富的休閑設施。
為什么“愛達·魔都號”的交付如此引人關注?
一方面是因為大型郵輪的建造工藝復雜,根據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布的數據來看,“愛達·魔都號”光零部件數量就高達2500萬個,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這樣龐大而精密的工程也反映出了我國工業實力的發展結果;另一方面是全球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訂單也被國外大型船企壟斷,“愛達·魔都號”的交付也讓中國成為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之一。
對此,中船嘉年華郵輪首席執行官陳然峰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艘國產郵輪愛達郵輪預計于2023年底完成交付后開啟從上海出發的國際航線,執航日本及東南亞航線,該郵輪還將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中長航線,中國游客有望乘著國產大郵輪踏上海上絲路。
由此來看,國產大型郵輪未來運營后也將帶動目的地旅游發展。根據國際郵輪協會發布的《2023年郵輪行業現狀報告》預測,2023年,郵輪旅游市場預計為3150萬人次,達到2019年水平的106%。在2022年至2028年間,全球郵輪運力預計將增長19%,達到74.6萬個標準床位。至2027年,出海郵輪游客預計會達到3950萬人次。
事實上,隨著出境游的放開,海外航線郵輪產品也重回大眾視線。尤其是文旅部發布試點恢復出境旅游業務通知后,多家公司已經開始規劃上線相關產品。其中,南北極航線、超長環球航線、東南亞航線都是游客預訂的熱門產品。
如眾信旅游2023年南北極產品、2024年環球121天郵輪產品也已全部籌備完畢并推向市場,且超長線路環游世界121天產品成為長線產品中的黑馬;ST凱撒表示,公司2023年首批出境游產品及郵輪線路已上線;維京游輪則是在一月宣布了面向中國市場的2023航季歐洲內河游輪航線。
政策利好,多家巨頭計劃重啟中國航線
3月30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國際郵輪運輸有序試點復航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試點水路口岸先暫定上海、深圳郵輪港口,后續視情況增加。在試點時間方面,《方案》提出,暫定試點6個月至1年,根據國家疫情防控政策、出入境旅游政策和市場情況等適時優化調整。
在試點條件方面,《方案》還明確,試點所在城市及腹地客源市場規模較大,境外掛靠港所在地區疫情較平穩、所開航線有市場需求。同時,參與試點復航的國內外郵輪企業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試點郵輪具有相應防疫設施裝備、防疫物資和藥品儲備等,具備必要的醫療條件,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急處置預案。郵輪港口企業建立了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滿足相關防疫要求等。
隨著政策的發布,也讓各大郵輪公司看到了復航的希望,郵輪公司也開啟新航線的部署。
如招商維京游輪,在《方案》發布后宣布推出以深圳或上海為母港、深度探游出境航線,計劃于今年6月或7月啟航,船票于4月中旬正式開售;皇家加勒比國際游輪(以下簡稱“皇家加勒比”)在5月15日宣布將于2024年上半年重啟從中國母港出發前往周邊國家的國際游輪航線;中船嘉年華則在5月23日宣布其旗下“地中海”號郵輪將于今年第四季度開啟以天津為母港的首航季,執航東北亞等周邊國家的郵輪航線。
除了郵輪公司開啟部署之外,今年以來,多地也出臺政策措施來扶持郵輪產業。
2月上海發布的《外高橋地區郵輪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形成產業體系完善、高端制造領先、消費資源匯聚的世界級郵輪產業集聚區。在加快郵輪產業市場主體集聚方面,將支持郵輪研發、設計、航運、總部企業落戶;鼓勵建設郵輪孵化機構。
3月青島出臺的《青島市郵輪旅游高質量發展扶持措施》中提出,青島將圍繞訪問港客源、始發港客源、郵輪常態化運營等方面扶持郵輪產業。其中,購買郵輪運營獎勵為目前全國唯一,新建造郵輪最高獎勵不超過1億元,推動郵輪旅游加快復蘇提質增效。
6月天津制定的《天津市鼓勵發展郵輪旅游的實施細則》中提出,對以天津港為母港的航線的郵輪公司,按照運營航次、噸位數分檔給予獎勵。明確對在本市注冊的旅游企業組織、招徠郵輪旅游客人,按照客人數分檔給予獎勵。明確支持旅游企業等在京津冀開展郵輪推介、組織郵輪國際國內展會,按照活動規模給予獎勵。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聞旅表示,種種利好政策下,郵輪市場還是有機遇存在的,后疫情時代下需要嘗試去做創新的事情。他們也在不斷的摸索改進,以及去親身體驗新開航的產品,根據自身的體驗以及客人的反饋來做升級。
此外,根據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35年,中國郵輪市場將達到每年1400萬人次的規模,遵循高質量發展路徑,屆時國際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有望達到5500億元。
復航不是一蹴而就,仍需較長的籌備期
中國并不算是海洋國家,郵輪旅游在中國的時間也沒有很久。而受疫情影響,中國郵輪市場經歷了3年的冰封期,隨著中國跨境旅游的放開,郵輪何時能夠復航成為了關注話題。
據皇家加勒比集團高級副總裁、亞洲區主席劉淄楠介紹,從停航到復航,國際郵輪行業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20年底到2021年夏季,國際郵輪開始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復航,“有限制條件下的復航,需要在登船、船上和離船三個環節進行閉環管理,切斷傳染鏈。彼時,皇家加勒比提出了防疫‘74條’以應對疫情防控需要。第二個階段是從去年夏天開始的,國際郵輪行業在運轉一年半后,基本全面恢復。盡管目前郵輪業尚未完全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但已十分接近。”
此外,疫情也改變了皇家加勒比在中國郵輪市場的發展軌跡。例如按照原本規劃,皇家加勒比旗下的世界最大郵輪,也是為中國市場建造的海洋奇跡號應于2022年3月從中國首航,但最終未能成行。在劉淄楠看來,現在的中國郵輪市場正如同一次重新開始。
上船吧創始人劉建斌在公開演講時也表示,疫情三年的時間,我們重新審視了國內旅游市場,一方面高端客群回流,另一方面優質產品供給不足。這些都在倒逼企業進行實質性的供給側改革。所以讓船員回歸到服務的本質,讓他們沒有壓力的去服務客人,同時客觀看待國內和國外客人的需求,了解服務需求上的差異,來及時調整產品,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游客。
事實上,不只郵輪市場和客群在發生變化,還有國際郵輪集團也在不斷做調整。2022年11月,嘉年華集團旗下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歌詩達郵輪品牌在內部宣布退出亞洲市場,結束在中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所有業務。
除歌詩達郵輪外,更早之前,在2022年3月,星夢郵輪旗下的“世界夢號”宣布正式停航。其母公司云頂香港也在同年1月向百慕大法院提交清盤呈請,并尋求委任臨時清盤人。
一邊是國際郵輪公司的相繼退出,另一邊是郵輪航線重新開啟的話部署周期較長,一般情況下,會提前一年開始,航線營銷也需要提前一年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即使在相關政策落地后,中國口岸出發的郵輪旅行的恢復仍需要較長的籌備期。
劉淄楠表示,根據歐美郵輪市場的經驗,從政策就位到正常開航需要至少6個月至1年之久,而市場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還需一年半時間。目前歐美市場的載客率和預定指標等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郵輪行業整體的盈利狀態尚未恢復至疫前水平。國際郵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業,涉及航運、酒店、度假等不同維度,因此較之早就開放但尚未完全恢復的國際航空業,郵輪業復蘇所需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與此同時,MSC地中海郵輪中國區總裁黃瑞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一般來說,國際郵輪公司航線調撥部署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常規是12個月左右。中國的郵輪市場潛力巨大,是全球第二大客源市場。作為國際郵輪公司,我們也將積極籌劃,明年把旗下的高品質郵輪盡快部署回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