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統計局周四公布數據顯示,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漲4.0%,漲幅較1-4月回落0.7個百分點。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上漲12.7%,比上月回落5.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3.5%,回落2.1個百分點。
數據均遜于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7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1-5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4%;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6%,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伴隨上年4月疫情高峰帶來的低基數效應弱化,5月各項經濟指標同比均有所回落。具體來看,基建投資仍對經濟起到支撐作用,房地產依然是最大的拖累,消費總體呈溫和修復趨勢。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分析師徐天辰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一是疫后復蘇第一階段已經走完,經濟活動見頂回落;二是外需萎靡;三是國內就業、地產、地方債務等結構性問題突出。
“5月份經濟回落是這三重壓力的集中體現。”他說。
徐天辰預計,從現在到三季度經濟中國經濟將處于磨底階段,隨著逆周期政策加力,經濟內生動能或在四季度重新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還顯示, 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其中,16-24歲、25-29歲勞動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0.8%、4.1%,分別較上月上升0.4、下降0.1個百分點。
基建面臨下行壓力
1-5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5%,漲幅較前4個月回落1.0個百分點。雖然基建投資增速依舊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以來增速在持續下行。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基建投資能夠保持較高增速主要是依賴新增專項債快速發行,但隨著專項債上半年集中發行后,三季度如果賣地收入仍相對較弱且專項債逐步發完,基建到位資金可能存在壓力。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4 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761億元,同比下降21.7%。天風證券指出,通常情況下,1-4 月土地出讓收入占全年比重20%以上,如果全年土地出讓節奏和過去兩年持平,預計今年土地出讓收入在5萬億元左右,較去年下滑1.7萬億元。如果接下來沒有增量政策工具作補充,這意味著今年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資上可能還會面臨著財政預算不足的壓力。
分析師表示,當前以消費、民間投資為代表的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總體偏弱,加之外需放緩勢頭進一步顯現,這就意味著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核心的基建投資還需保持較高水平。他們預計,三季度有較大概率看到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準財政工具的出臺,為基建補充“彈藥”。
“政策層面今年不強調刺激,但也不會樂于看到基建投資失速,特別是在近期經濟動能放緩的背景下。”徐天辰說。他預計,新增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規模在3000億元左右,低于去年水平。
房地產投資降幅擴大
1-5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滑7.2%,降幅比1-4月擴大1.0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擴大。
紅塔證券宏觀研究員楊欣表示,房地產投資始終處于低迷狀態,一方面是因為銷售恢復力度不夠,“銷售回款-拿地-開工-交付-銷售回款”的良性循環不暢通,房企資產負債表沒有充分修復,流動性依然偏緊。而且,在人口增速下滑、“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企對未來的預期也偏謹慎,拿地意愿不強。
另一方面,她指出,從土地成交數據來看,地域分化明顯,高能級城市土地成交景氣度高,但低能級城市遇冷,考慮到低能級城市房地產投資占比更高,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低能級城市的拖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2.6%,降幅較前4個月擴大1.4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0.9%,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5958億元,同比下降6.6%,降幅較1-4月擴大0.2個百分點。
王青表示,在二季度樓市再度轉弱的背景下,政策工具箱在放寬購房條件、降低首付成數、下調房貸利率等方面都還有較大潛力可挖。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本周已下調了政策利率10個基點,這可能會為接下來居民房貸利率進一步較快下行鋪平道路。
制造業投資下行
1-5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0%,漲幅較前4個月回落0.4個百分點,自去年10月以來增速連續下行。
楊欣表示,制造業企業今年面臨諸多挑戰疊加的情況,一方面,疫情的“傷痕效應”導致耐用品消費下行,加上海外需求收縮導致出口回落,企業訂單來源不夠,另一方面,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處于低位,企業擴產投資必要性不大。此外,企業盈利能力偏弱影響到企業資本開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8%,比上年同期下降1.4個百分點。1-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下降20.6%,其中,4月下降18.2%。
徐天辰表示,前期支撐制造業投資的需求側因素逐漸消退,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企業理應會減少投資。“投資回暖預計至少要等到明后年,潛在契機是全球制成品需求重新回暖、制造業企業利潤恢復、以及國家安全、技術自主等政策驅動。”他說。
李超也表示,制造業資本開支取決于中下游需求側的修復斜率及其對應的持續性,預計年內制造業投資增速將繼續震蕩走低。
消費增速放緩
隨著防疫措施優化帶來的前期積壓需求的快速釋放,消費增速自去年12月以來首次放緩。
王青表示,如果剔除低基數影響,以2019年為基期計算的四年平均增速在4%上下,盡管較前值加快0.6個百分點,但仍僅相當于疫情前8%-9%常態增長水平的一半左右,這意味著當前消費修復動能仍較為溫和。
按消費類型分,5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長10.5%,漲幅比4月回落5.4個百分點;餐飲收入同比增長35.1%,漲幅比4月下降8.7個百分點。
從主要商品來看,1-5月,增長最快的兩類商品分別是金銀珠寶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同比分別增長19.5%和14.1%;增速最低的分別是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和文化辦公用品類,分別較上年下降6.6%和2.0%。
徐天辰指出,當前存在“消費分層”現象,一方面奢侈品銷量表現優異,另一方面低價低端消費受追捧,兩者之間仿佛存在“鴻溝”。相比對汽車等部分領域的定向刺激,當務之急應是盡快夯實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基礎,使之不僅有意愿消費,更有能力消費。
王青表示,短期內,除了出臺發放消費券或補貼等促消費政策,有必要引導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這既能直接推動涉房消費,也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費信心。
工業生產偏弱
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連續上行的勢頭在5月中止。分析師認為,工業生產偏弱的原因仍與需求不足有關。
“年初在疫情防控優化、地方‘拼經濟’需求下產能迎來一波集中釋放。但隨后因經濟內生動力不強,同時外需回落,內外需雙緊的背景下企業面臨著產品銷售不暢的難題。”楊欣說。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48.8%,比4月下降0.4個百分點,創今年以來最低水平。其中,生產指數為49.6%,比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為2月以來最低。
王青指出,不僅是中國,全球工業生產普遍在經歷一個低迷過程。一季度,德國在發達經濟體中率先進入技術性衰退,韓國GDP環比增速出現大幅下滑,這些都表明后疫情階段,商品消費逐步向服務消費轉移。
“這也意味著疫情三年國內工業生產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的階段已經過去,接下來推動經濟復蘇,將主要依靠服務業發力。”他說。
徐天辰表示,目前國內外需求還在探底過程中,預計去庫將持續至三季度末,之后或有所恢復,具體表現將取決于逆周期政策、特別是基建類融資的力度,以及海外需求側有無超預期好轉。